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晉中醫護風采 | 記左權縣龍泉鄉西寨村鄉村醫生張海霞

張海霞,龍泉鄉西寨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1990年,經西寨村黨支部和群眾推薦,她進入了職中的衛生班,1992年畢業,從此便走上了鄉村從醫路。二十年回首,她感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鄉村醫生連接著千家萬戶的健康幸福,她診的是病,救的是命,她以敬畏生命之心,當起群眾健康守護神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首先是「勤」,勤勞的勤。一年365天,張海霞很少午休,基本上沒有吃過一天正頓飯,在周圍十幾個村莊的路上,不知跑了多少趟,摔了多少跤,每條路上有幾個彎,幾處崖,她都了如指掌,每家每戶幾口人,每人身體狀況怎樣,她都裝在心裡。

1997年的冬天,距離西寨村十裡的范家莊村,有位叫王花的高齡產婦,自作主張在家裡生產,生死關頭,家裡人急了,凌晨兩點多找到張海霞家,她急忙披衣起床,拎上產包藥箱,隨產婦家人向范家莊奔去,產婦的家人知道她身體殘疾,夜裡走路有困難,讓她稍慢點,不想張海霞比他們還著急,不顧路線坑窪崎嶇,連跑帶爬,以最短的時間到了產婦家,換上接生服,緊張有序地搶救,最終嬰兒分娩,大人小孩都平安。

其次是「情」,感情的「情」。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她從不收一分錢的出診費,從不亂用藥,能吃藥的絕不打針,能打針的絕不點滴,她還買了許多中醫書籍學習,有時開個小偏方,不花幾塊錢就能讓病人藥到病除。行醫於她已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記得有一天深夜,村民劉軍突發上腹疼痛,前來就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通過仔細檢查,張海霞首先考慮病人患上急性消化道穿孔,並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必須馬上到縣醫院治療。可是,劉軍和家人身上當時都沒有帶一分錢,張海霞便帶上現金和他一起雇車到了縣醫院,直至劉軍做了手術穩定下來,她這一顆心才放下來,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

那年正月十四,張海霞70歲的父親不小心把腳腕摔壞了,經縣醫院檢查,診斷為右踝骨粉碎性骨折,需要轉到省醫院做手術,這不僅需要人陪伴,更需要懂醫的我,但是本村的好幾個癌症患者,他們剛手術回來,要打針點滴,還有三四個孕婦到了臨產期,她一時難以抉擇,六十多歲的老母親看出了她的心思,說:「海霞,你留下吧,你是大家的醫生,不能因為自己的私事,影響了別人。」看著父親疼痛難忍的面孔,張海霞心裡真不是滋味,雖然很想陪父親,可是父親的病比起那些癌症患者,還是小事,最後決定由母親和丈夫陪同父親去省醫院醫治,她留在家堅守崗位。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五中午,家家都坐在一起吃團圓飯,而癌症患者劉明鳳,大便不通,把人憋得滿臉通紅直哼哼,張海霞隨即放下碗,去給患者灌腸做通便處理,費了很大勁,患者才得救。平時,吃飯時出診是常有的事,有時忙完回去,孩子已經睡在沙發上了。

第三是「親」,親人的親。「醫者父母心」,作為一名醫生,張海霞真的把群眾當成了親人來看待。

作為村衛生所的負責人,衛生所各方面的良性發展一直是她工作之餘思考的問題,張海霞積極響應衛生部門推行的一體化管理,通過衛生院支持一點、村委會支持一點、自己拿一點的辦法,修建了200多平米的衛生所,徹底改善了村民的就醫條件。為了患者冬季就醫的取暖問題,她買了暖氣所用器材,請了技工安裝暖氣,使患者在嚴寒的冬季都能在溫暖舒適的環境接受治療。衛生所建好了,但沒有廁所,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隨即他們一家人自己動手,挖坑、買磚、砌牆,用了五天時間,建起了廁所,解決了患者上廁所一大難題。

每治好一個病人,張海霞就覺得,再大的辛苦、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說願意一輩子留在鄉親們身邊,做一名鄉村醫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