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獨角獸們的縱與橫

來源 | 銀杏財經(ID:threemornings)

作者 | 汪小樓

編輯 | 楊一枝

吳軍在《浪潮之巔》寫道: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顯然,再成功的企業也都必須扎根於它所生存的商業時代。AI也不例外。

近幾年來,AI企業們在互聯網覆蓋的各個行業,圈了一塊地、插上了一面自己的旗,並逐漸將這個高門檻技術“吆喝”進了人們的現實生活。

很多意想不到的AI應用場景在這一兩年相繼湧現,滲透汽車、醫療、教育、安防等諸多領域。

當然,最備受矚目的還是為這些領域提供技術支撐的“爸爸”們:商湯、曠視、雲從、依圖。

眾星捧月

幾年前,國內外就流傳一種說法:如今創業,你得首先假裝有AI。

畢竟,喊出一個與時俱進的口號,這不僅能迅速在創業這條道上搶佔一個制高點,還能更好的獲得資本青睞。

如果能喊出這個口號的同時,又有點真才實學,那麽你在拿投資人的錢那一刻,不但不用卑躬屈膝,還可以大聲說話,依圖曾經就是榜樣。

“我們非常看重投資人的品牌,我就是能拿到最好的投資人的錢。”依圖聯合創始人林晨曦在說出這話的時候,何嘗不是對自身實力的一種褒獎。

2013年,林晨曦和另一位依圖聯合創始人朱瓏去跟真格基金徐小平談融資時,徐小平聽了二十分鐘左右,就大概明白了依圖想要做的是什麽事,於是大腿一拍,很爽快的表示:這錢我投。

但接下來的一幕讓整個場面瞬間陷入了尷尬,面對徐小平的激情滿滿,林晨曦和朱瓏反問了一句:我們為什麽要你的錢?

雙方就最後這一個問題,又談了八小時,最終才達成合作。用徐小平的話說,我從下午3點跟他們聊到深夜一點,我們就這麽認真地去爭取這個機會。

同樣的待遇,商湯也曾有過。當初IDG決定投資商湯,並為其估值2億美金時,所有商湯創始團隊都感覺懵了,因為當時商湯什麽都沒有,連公司都沒注冊。

IDG這一舉動讓其他同行有點摸不著頭腦。所以就有人說了,當時我們沒有完全看懂,他們確實有很多論文,但這看上去並不是一家公司。

享受過第一次高姿態待遇後,再把標準降下去就很難。也難怪後來商湯內部一直流傳著一種驕傲的說法,商湯不是以融資驅動的公司,有很多機構爭著想投資,但不是誰想投就可以投的。

另外兩家AI獨角獸雲從和曠視從誕生起,也沒缺過錢,吸金能力無與倫比。資本以眾星捧月的方式,讓其估值一輪高過一輪。

不過,如今AI這條賽道上,已經變得很擁擠,新興的創業公司在拿錢這個問題上,就不再有這般幸運了。由於自身的不確定性帶來了資本的不確定性。

有太多的初創公司現在都將自己身上披上了一層AI戰衣,表現形式五花八門、花樣百出。以至於很難明確分清楚,哪些公司是擁有真正的硬核技術,哪些公司是把AI當作一個中飽私囊的噱頭。

資本不再激進,熱錢不再湧動,對於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等公司來說,既是優勢,又是挑戰。

看好AI的人會認為,未來十年或者更長時間,AI在國內甚至全球絕對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有下一個BAT級別的企業出現。

AI作為高門檻行業,本身就自帶很高的技術壁壘屬性,很難做到白手入行,這對於如今奔跑在行業最前面的AI獨角獸們來說,已經有了天然優勢。

不看好它的人會說,這個AI每一次來都會給人帶來一種感覺,這一次就是眾望所歸,這一次就要改變全人類了。可事實上,每一次AI都有負眾望,所以都挺怕它的,甚至比互聯網發展早期還讓人不放心。

互聯網早期每家公司的護城河基本都是靠資本堆積,最後化為泡影的例子不勝枚舉。

氣泡還是氣球?

對於資本,業內早就有一個共識:資本只是你一生之中一個戀愛的情人。

她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情人,在你吹氣泡的時她拚命給你加料,讓你吹一個美麗的氣泡。

但是,當感覺氣泡變不成飛升的氣球或者即將破滅時,她做好了跑路準備的同時,興許還會撂下一句:您接著吹。

商湯創立早期能獲得資本天價估值和巨額融資,很大程度上來說,就彷佛是在資本的鼓動下,吹起的一個美麗“氣泡”。

融到第一筆錢後,商湯一邊大興土木組建超級計算機平台,一邊跑馬圈地高薪招聘專業人才,很快第一筆錢就花光。

那一段時間,商湯聯合創始人徐冰到處拉投資,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但幾乎是四處碰壁,譬如投資人的這句:“你們是在做研究院還是在做公司?

那時候的商湯就像是一個渾身上下都掛著武功秘籍而根本不會打架的夢想青年。短時間裡,有秘籍又有夢想能備受資本青睞,可是時間久了這些都會變成浮雲,資本更看重的是你到底能不能打。

況且,在那個唾沫星子橫飛的年代,這個行業遍地都是秘籍,滿大街都充滿著夢想。

資本的短暫冷場讓商湯進退維谷,最後還是任泉雪中送炭擔任了救火隊長一職,將商湯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後來任泉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投商湯時風險其實挺大。

任泉動用了其投資公司四分之一的資金總量不說,當時的商湯只不過被戲稱為“只有一堆論文的人工智能公司”,因為商業路徑不清晰,資本市場對其大多持觀望態度。

商湯的經歷也從側面證明了,技術儲備和商業落地之間的那一道鴻溝很難跨越,這是所有創業公司早期都會面臨的難題。

雖然,如今商湯基本上做到了跨越這道鴻溝,任泉的“賭博”式投資也賺得盆滿缽滿。但如果放到整個大行業裡面來看,像任泉、商湯這樣“幸運”的也屈指可數。

其實,所有行業的創業公司,都離不開這樣一個創業過程:風口來時,在資本的鼓勵下,創始團隊從一開始就拚命地吹“氣泡”,不幸的那一大批人,隨著氣泡破滅,所有努力都煙消雲散。

幸運的少數人,在人為克制和運氣成分使然下,不但將氣泡吹成了氣球,到最後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後,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飛上天的熱氣球。

財經《資本局中局》曾報導,2016年9月滴滴投資ofo時,瞬間引爆共享單車市場,用一位投資人的話說,僅僅一個禮拜時間,如果你人不在北京,基本上就投不進去了。

就連沈南鵬為了再多搶佔一點投資份額,在打電話的過程中不斷跟李斌套近乎:“咱這關係,咱關係這麽好為什麽還不給我這份額?”

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段關係比錢重要,錢也變成了泡沫。戴威也跟著飄了,以為可以乘坐即將成型的”熱氣球”環遊世界:“終有一天,我們今天的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商湯、曠視、依圖、雲從等AI獨角獸的融資經歷雖然遠不如共享單車那樣瘋狂,但不得不承認多少都有點那種瘋狂的影子。

而且,它們目前都還在吹氣球階段,在沒變成熱氣球之前,資本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因此,如何更好地實現商業化落地,開墾更多的蠻荒地,成了它們最大的挑戰。

商業落地路漫漫

儘管AI時下火熱,幾家AI獨角獸也風頭正盛。但它們如今實現商業落地的領域屈指可數:安防、視覺、金融。而且在這些實現商業落地的領域還未做到完全深入滲透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

有著“國家隊”之稱的雲從,在安防領域一直是強項,但在與傳統安防設備供應商海康的交鋒中,時常處於尷尬境地。

2017年,海康發布了一套深眸系列的攝影機,緊接著雲從也依樣畫葫蘆在11月發布了一套。結果,其安防團隊在與海康的正面交鋒中,幾乎被打得找不著北。

用其高管在接受騰訊《深網》採訪時的話講,海康是安防領域的華為,從供應鏈到用戶新需求跟蹤都比較強勢。最終人工智能視覺識別型公司落入尷尬處境,智能安防攝影頭與傳統安防設備的適配性成問題,成本過高。導致的結果是智能攝影頭賣一台虧一台,量級始終難越5000台。

安防產品基本上都是依靠代理商渠道出貨,經過長時間努力,雲從跟全國很多代理商都建立了良好關係,拿下了很多省份一線城市的試用期和市場份額。

但如果與全國安防市場總份額比起來,雲從的這些市場份額只不過是九牛一毛。

在視覺識別領域,商湯跟曠視鬥了多年,尤其是在AI和手機產業的結合上,兩家幾乎是寸土必爭,也讓華為、小米、OV系等手機廠商紛紛站隊,與兩家其中之一選擇合作。

手機廠商們對人臉解鎖算法的要求一直比較苛刻。譬如,商湯、曠視等公司在與手機廠初次合作時會認為,將人臉解鎖算法做到三四百毫秒延遲就夠了,但手機廠商的要求是低於一百毫秒。

AI公司通過了手機廠商一系列近乎變態的質量控制和要求後,原本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卻沒想到新的危機又來了。

確立AI會是大勢所趨後,手機廠商們在與AI公司合作的同時,轉身也建立了自己的AI研發中心,華為、OV都已經付諸行動。

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看得見的“命門”一直捏在別人手裡,而且這些手機廠商們還擁有強大技術背景和雄厚資金做後盾。

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算是率先為AI創業公司實現商業化落地打開了一扇門,後與傳統銀行機構合作也為它們帶去了真正收益。

AI人臉識別技術和算法大幅突破了銀行、金融機構的識別能力,填補了人力識別的空白,壞账率、欺詐業務明顯下降。可以說風控已經是AI公司目前對金融業輸出技術的主力之一。

未來銀行、金融服務機構對風控的標準,並不是簡單的抓“壞人”,也不是一看便知,而是能做到未卜先知,尤其是對那些薄信用的人群。這些人群並不是沒有償還能力,而是還沒有養成信用消費習慣,很難用傳統評估手段評估其風險系數。

這就需要AI技術通過各種手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條件,做到事先潛在評估,幫助銀行、金融機構開發更多客戶的同時,也幫助這些人群降低信貸門檻。

從這個層面來講,AI對金融行業的技術輸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AI技術在落地無人駕駛、醫療等領域時,近年來喊出的口號一波高過一波,但以目前這些領域的基礎條件來看,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實現大規模落地。

由於數據不成熟、算法不足等因素,也直接增加了AI公司將其技術向其他更多傳統行業推進時的難度。這些技術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操作手段,並不是客戶的剛需。更重要的是,AI技術落地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很多傳統客戶望而卻步。

總的來說,AI技術想要落地的所有行業,蛋糕其實很大,具體什麽時候才能實現完全滲透我們不得而知。對於這些AI公司來講,最關鍵在於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並親眼見證和參與這偉大的時代。

不過,這一直是個未知數。

縱與橫

任何企業都面臨一個由小到大的問題,大了之後怎麽發展,基本的路子有兩條:一條是多元化,一條是專業化。

專業化、多元化這一縱一橫的命題,曾造就了無數輝煌企業,也讓無數企業瞬間灰飛煙滅。

淘寶、京東是成功縱橫捭闔的榜樣,前幾年的凡客是這條路上的天花板。究竟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這也是如今AI獨角獸們亟需面對的問題。

依圖聯合創始人林晨曦曾說:“AI是一個強技術驅動的時代,非常依靠技術創新和驅動。在互聯網時代,寡頭入局之後,小公司是沒有機會的,但是人工智能時代不同。不管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技術是不是0到1的突破的時候,大家是平等的。”

誠然,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初創公司的優勢在於能夠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件事,做到單一的技術突破和極致的專業化,反觀大公司普遍擁有“慢病”,很難做到這一點。

多元化橫向擴張最好的辦法就是搭建平台。這方面,商湯無疑比另外幾家同行更具優勢。

商湯一直都在強調自己並不是一家只會人臉識別的公司。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家提供底層智能工具的公司。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商湯希望成為一個像發電廠一樣,執牛耳在手標準由自己說了算,哪個行業需要電,需要什麽樣的電,都能適時滿足其需求掌握全局。

商湯正在深耕耘織的“1+1+N”模式就是這樣一種打法,第一個1是核心技術,第二個1綜合性能力平台,N是不同行業。通過前面的1+1,給後面的N個行業賣技術。

不管是林晨曦口中的所謂專業化能力,還是商湯正在進行的“1+1+N”模式,聽起來都很不錯,可實際現實卻讓它們很尷尬。

繼續專業化吧,又無法滿足不同客戶、不同行業日益增長的AI多樣化需求。AI所涉及的細分領域,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複雜,而且這些單一細分領域所能產生的營收盤子不夠大,無法源源不斷為其提供新鮮血液。

打造平台,進軍多元化又有諸多難題。一個足夠強大的平台,必須是完全走精品路線,都必須對數據負責,對用戶價值負責,否則就算是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對平台和用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而且,精品路線不是光靠精英團隊、大把鈔票或者一個口號就能完成,它需要平台擁有一個健康自然的生態鏈,這樣才能最終完成大規模變現。

更何況,這條路上還橫臥著BAT三座大山。

BAT入場後,都是采取搭建AI平台,依托於自身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的優勢,為其他各個細分領域行業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這本是它們的強項。

更別談它們在這方面的資金累計投入數額比單一任何一家AI獨角獸的估值還高。

淘寶、京東的縱橫戰略之所以能成功,其前提是多元、專業化都做到了極致,行業裡再無能威脅其地位的競爭對手後,騰出手來擴張。

目前,AI獨角獸們還遠遠沒達到這個境界。也許,連它們自己都能感覺到,在縱與橫之間捭闔就像是如履薄冰,很可能踏錯一步就粉身碎骨,踏對一萬步才能安全到岸。

鐵鎖橫江,錦帆衝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