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摩拜與Uber:資本魔咒重演 創始人被資本推下

  摩拜與Uber,資本魔咒的重演

  [摘要] 由資本催生的摩拜,最後被美團收購,還於資本,這個明星獨角獸,最後還是迎來了它的謝幕。

  文/時代財經    徐冰倩

  在資本江湖沉浮了三年多的摩拜,終於迎來了被收購的結局。

  作為風口上的創業項目,摩拜隻用三年走完了其他創業公司獲得資本青睞的漫長路徑。但在看似欣欣向榮的發展境況背後,卻是一直無法盈利的尷尬。除了不盈利的商業模式遭到質疑,摩拜這一類共享單車因為破壞率高而容易成為廢舊單車,外界一直有共享單車是在製造城市垃圾的聲音。

  但飽受爭議的摩拜,其創始人胡瑋煒當初卻是帶著“讓自行車回歸城市”的初衷創立的,她希望摩拜能夠為用戶帶來健康美好的生活理念。

  如今,帶著這樣情懷主義的摩拜,在資本的催化下,終究還是未能守住自己的獨立陣地,賣身美團,成為騰訊狙擊阿里的又一枚落子。這與當初被滴滴收購的Uber命運何其相似,正如胡瑋煒所說的:“資本是助推你的,但你最後都得還回去。”

  作為明星獨角獸的摩拜,三年來是如何在資本的裹挾下,走到了今天的結局?收購背後的緣由與當初被滴滴收購的Uber又是否相似?

  抵不過資本的情懷

  誠然,作為明星獨角獸企業,摩拜從一開始就是資本催化下的產物。

  據悉,截至被收購前,成立三年多的摩拜融資次數高達12次,平均三個月左右就有一次。從C輪開始,融資額就已超1億美元。根據天眼查的公開數據顯示,最後一次的F輪,融資金額超10億美元。三年來共融資高達171億人民幣,超過25位投資方參與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騰訊、創新工廠這樣的知名機構,王興更是早在C輪就已經參與了融資。

  摩拜不斷融資主要是因為其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且一直未能盈利,根據摩拜去年12月的損益表顯示,當月淨利潤虧損達6.81億元人民幣,日訂單量也在持續走低。摩拜靠“燒錢”續命在所難免,而這也注定了其到最後因為高度依賴融資,而不得不向資本低頭的命運。

  胡瑋煒曾在採訪中曾表示,對共享單車的競爭會如此激烈感到意外,“並不想自己每天都要打仗”。

  胡瑋煒當初創立摩拜,可謂是機緣巧合。投資人李斌希望與汽車設計師陳騰蛟就共享單車模式進行合作,可因為後者不感興趣,這個機會轉而指向了胡瑋煒。當了十年汽車記者的她相信出行領域將要發生大改變,而李斌的提議讓她覺得“這個想法太牛了,一定要做。”

  對於摩拜的成功,胡瑋煒在參加TED的演講時表示並不在乎“獨角獸”的名號,她在乎的是真正改變了這個世界什麽。“你們覺得這個好理想主義,但是確實我就覺得這個比較有意義。”

  吳曉波在採訪後曾評價胡瑋煒,認為她“沒有被打磨成一塊圓石頭,依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賺錢並沒有成為胡瑋煒創業的第一目標,“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懷才是她創業的原始驅動力。

  有趣的是,胡瑋煒的情懷,並不僅限於自己,而是進一步影響到了員工。摩拜的員工都自稱為“mobiker”,在摩拜工作的小陸(化名)告訴時代財經:“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工作是真的能夠改變城市出行生活的,會有一種使命感。”

  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同是情懷主義深厚,但在最後都不得不屈服於資本的Uber。巧合的是,摩拜的CEO王曉峰,就是當年Ube中國的上海區總經理。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Uber中國前員工透露,Uber被滴滴收購之際,恰逢摩拜成立之時,不少Uber的員工都願意跳槽到摩拜,現在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職。

  這位Uber中國前員工表示,當年的Uber中國內部有著濃厚的“hustle精神”,即“不斷努力,不管怎樣,做到為止”,這讓她得到了極大的成長。“大家都很拚,全心全意為人類出行助力,凝聚力很強。”

以上圖片是這位前員工一直保存至今的在Uber工作時期的宣傳海報以上圖片是這位前員工一直保存至今的在Uber工作時期的宣傳海報

  胡瑋煒曾在“2017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表示,希望自行車能夠讓人們回歸本質生活,成為城市出行的一部分,正是這樣的願景吸引了許多Uber的人加入。

  收購敲定的當晚,胡瑋煒發布朋友圈,依然強調摩拜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對於收購,她表示:“live better也是美團的願景,這一點上我們有巨大的想象太空。”

  繞不開的資本意志

  據了解,在收購前的摩拜股東大會上,CEO王曉峰坦言自己的態度一直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但奈何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王曉峰之所以如此措辭,是因為這次收購方雖是美團,但交易背後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卻是大股東騰訊。

摩拜的創始團隊:創始人胡瑋煒(左)、CTO夏一平(中)、CEO王曉峰(右)摩拜的創始團隊:創始人胡瑋煒(左)、CTO夏一平(中)、CEO王曉峰(右)

  回顧摩拜的融資歷史可以發現,騰訊從摩拜C+輪的融資開始就已參投,同時根據天眼查顯示的資訊,美團最新一輪高達40億美元的融資,騰訊為主要領投方。因此,在這場收購中,騰訊同是摩拜和美團的大股東。

  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摩拜有意的除了美團,還有滴滴和軟銀,這兩者提出的方案給了摩拜更高的估值,並且不會進行控股。相比於美團全資收購的方案,這似乎更有利於創始團隊,但該方案因騰訊否決而遭到放棄。雖然之後滴滴否認收購摩拜的意圖,但這也間接看出摩拜的創始團隊在騰訊面前基本沒有否決權。

  此外,美團在收購摩拜前就已經參與了後者的融資,是摩拜的重要股東之一。有分析認為,美團收購摩拜,其主要意圖就是利用摩拜補充短距離出行板塊,為日後搭建完整的出行領域生態進而對抗滴滴鋪路,同時為提高估值和即將上市做準備。

  同時,作為美團背後股東的騰訊,早就瞄準了阿里“新零售”這塊大蛋糕。據悉,阿里在上個月8.66億美元領投ofo,並且入駐其董事會,加上美團最近與滴滴的計程車大戰爆發,騰訊急於將摩拜收歸旗下,實際上是要再添一枚狙擊阿里的落子。

  企業意志服從資本意志,這樣的收購邏輯,與當年Uber退出中國市場而被滴滴收購的歷史何其相似。
據悉,當年Uber進駐中國,因為燒錢過多而讓投資方失去了信心。其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曾坦言進駐中國市場第一年就損失了10億美元,在之後與滴滴搶奪市場時,更是傳聞Uber兩年燒掉20億美元。

  盈利問題對Uber中國造成的困擾,可以從當年Travis Kalanick在收購之際給Uber中國團隊發送的一封內部郵件看出端倪。

  Travis Kalanick表示:“在中國城市提供可持續服務,以及這個服務賴以生存的乘客和司機,是我們實現盈利的唯一可能。此次合並為我們的團隊以及將來與滴滴攜手完成巨大使命鋪平了路線。”在當時滴滴已經基本奠定了國內出行格局的情況下,Uber“燒錢”過後並不能帶來高增長,尋求財務回報的投資方自然不願意。

  除了投資方的推動,當年Uber砍掉中國業務,許多投資人都認為這是在為其上市掃清障礙。漢領資本香港董事總經理夏明晨曾公開表示,對於Uber和滴滴兩個行業巨頭,上市無疑是他們留給投資人最好的退出機會,而兩方整合中國業務則對上市大有裨益。

  對於當年的收購,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Uber中國前員工依然記憶猶新,她告訴時代財經:“團隊裡都是能力很強的人,做事專心,也很願意教新人,當時突然被通知收購是真的很傷心,資本的力量太強大了。”

  其實,資本在這場收購中的力量,王曉峰早已洞悉,在摩拜股東大會的最後,他說:“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

  被資本推下的創始人

  在摩拜被美團收購後的幾日,“女記者變身億萬富翁、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類似這樣奪人眼球的標題鋪天蓋地。收購之時的喧囂逐漸褪去,外界的目光轉而聚焦到了創始人胡瑋煒及其背後的創始團隊身上。其中,收購中他們所持股份對應的可套現金額,則成為了外界主要的熱議話題。

  有媒體稱,此次收購,美團以35%的股權和65%的現金收購摩拜單車,總價達到37億美元,實際作價27億美元,相差的10億美元為債務。在美團收購摩拜之時,胡瑋煒的股權比例可能為9%,套現約15億人民幣。

  創業公司賣身巨頭,創始人套現走人,這是近年來大家最常聽到的資本故事。

  但事實上,經過多輪融資的創業公司,一般需要遵循“優先清算”的原則,投資方會按照融資順序,由後往前退出,即參與最後一輪融資的投資方優先資本退出,“拿錢走人”。

  此外,摩拜在被收購前負債累累,債務總額超過10億美元,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人民幣,在這場收購中摩拜的話語權極弱,這意味著,只有在所有投資方安全退出後,創始人才能在剩餘資金的基礎上按股權比例進行分配。

  對於這一問題,家居分享社交平台好好住的創始人在朋友圈表示:“公司實力較弱時,保全投資者的利益回報,遠比保全創始人和創始團隊的利益重要。只有極低概率在公司出售或清算的時候創始人可以獲得豐厚財務回報,許多公司到最後,創始人幾乎是淨身出戶。”

  但值得注意的是,摩拜收購前融資的171億人民幣,與27億美元的實際作價基本持平,這意味著大部分投資方都能夠全身而退。一位創投圈資深人士告訴時代財經:“胡瑋煒不大可能淨身出戶,錢應該還是到手了很大一部分的。”

  除了對於創始團隊獲益多少的關注,收購後創始團隊能否保持摩拜獨立運營,也是外界的熱議焦點。

  摩拜的創始團隊目前職務基本不變,王興自己擔任摩拜的董事長。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的收購是由摩拜的早期投資人兼創始人李斌直接與王興進行談判,而非掌握實權的王曉峰,胡瑋煒更是沒有過多參與到談判中,甚至有傳言其已在摩拜內部被“邊緣化”。

  對於此次收購將怎樣改變摩拜的未來,仍有待觀察,而曾經的創始團隊還能掌握多少實權,能否延續其充滿理想主義光芒的創業故事,也需要時間作答。

責任編輯:陳楚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