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培育與洗牌並存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產業正逐漸成為投資焦點,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等代表性運營模式也同步興起。那麽,我國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各運營模式又分別具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來看市場規模。按照國家統計局2019年2月28日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4949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7.9%。與此同時,國務院計劃到2020年將床位供給增加到35-40張床/1000名老人(即床位率3.5-4%)。據此估算,到2020年,我國養老床位總需求約為873-998萬張。以4%床位率計,按照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和3%機構養老的總體規劃布局,居家養老床位需求約為898萬張,社區養老床位需求約為70萬張,機構養老床位需求約為30萬張。考慮到不同養老服務模式在服務內容和收費標準上的差異,將三種模式的床位需求量轉化為預期消費金額,分別為5389億元、524億元和359億元,合計市場需求總規模為6272億元。由於床位需求對應的服務對象是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也即人們習慣上講的失能失智老人,故這部分需求可以理解為剛性需求。當然,這只是預期到2020年的情況。由於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在進一步加大,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在床位率不變的情況下,預期市場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此外,這裡僅僅測算的是剛性需求,如果再加上自理老人所需的文旅、保健、餐食等非剛性需求,市場規模保守估計也有數兆元,這大致就是人們通常講的銀發經濟的服務市場總規模。不過,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高頻、剛需、短連接和強黏性領域最受青睞,所以我們應將關注重點放在這998萬張床位、計6272億元預期消費的剛性需求上。

對應這部分剛性需求,供給狀況又如何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約3萬家養老機構,社會養老服務床位746.3萬張,平均每家機構約250張床,平均每千名老人約30張床,床位供給缺口約為252萬張,折合預期消費金額約1584億元,供給缺口約佔總需求的25%左右。總體來說,從剛性需求部分來看,供給缺口確實存在,但並非十分嚴重,市場處於培育和洗牌並存期。站在投資角度看,可以說投資進入的視窗期已經打開,但離Pre-IPO投資還有一段距離。從策略上講,適合VC以分階段投資的方式介入。

就具體運營模式而言,除CCRC(持續照護型退休社區)這類持續養老機構外,機構養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需要24小時照護且單次照護期在一定期限以上的半自理或不能自理老人(含康復),其基本特徵是入住式、全bill、24小時集中封閉服務。在財務模型上,這一模式的經營利潤對床位單價最為敏感,其次是人均工資,再次是部門面積床位數量,接下來是每平米物業租金。因此,差異化定位、品牌打造、支付設計、照護用工和項目篩選是運營管理關鍵。這一模式的本質特點是“專”。因此,投資機構養老應以專業性為最大關注點,而不應盲目追求市場佔有率。

與機構養老不同,社區養老的主要特點是“雜”。其服務對象主要定位為60歲以上存在文旅活動、社交、精神慰藉、老年餐、健康評估監測、康復保健、日間照料或短期入住照料需求的老人。這一模式的總體特徵是驛站聯結、場景入口、活力老人導入、一攬子服務、全周期覆蓋和醫養結合。在財務模型上除了政府補貼,主要靠異塵餘生居家和其他途徑的流量變現收入來支撐。故投資社區養老應重點關注驛站流量與變現途徑。從目前情況看,異塵餘生居家和老年健康管理產品銷售最為可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防止異塵餘生居家低端化為家政服務、以及老年健康管理產品銷售異化為保健品推銷,是運營成敗的關鍵。

居家養老則與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不同,其主要特點是“散”,屬於上門服務,並按服務項目和服務時長收費。這一模式的服務對象應主要定位為存在體能、認知、骨骼、感官等機能障礙或情感孤獨,需要短期或長期生活照料、康復保健、陪侍溝通與護理服務,但又無力或不願入住機構的居家老人。從財務模型來看,居家養老服務的經營利潤率對人工成本最為敏感,從這一點出發,連鎖加盟模式獲利最高,其次是生活照料外包模式(隻做專業護理和康復保健),而一攬子服務模式的預期效益最差。投資居家養老領域,這一結論最需要引起關注。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院長)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注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