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他是清暑益氣湯卻被藏得很深,好可惜

播放GIF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盛夏酷暑,除了夏花燦爛之外,暑熱邪氣卻也是令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而面對暑氣侵襲人體,該怎麼辦呢?解暑的方法有很多種,清暑益氣就是其中一種。一般提到清暑益氣,可能大部分都會想到清代「溫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最早提出清暑益氣的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和《脾胃論》中都記載了清暑益氣湯的妙用。

那麼,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

原著記載,清暑益氣湯由「黃芪、蒼朮、升麻各一錢,人蔘、澤瀉、神曲、橘皮、白朮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黃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等葯組成。

而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卻是由「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組成。所以,對比二方,其實從根本上還是有區別的,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的病機是元氣本虛、傷於暑濕,而主要作用在於健脾燥濕;而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的病機卻是暑熱傷津耗氣,而主要作用在於養陰生津。然而,自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盛,而李東垣清暑益氣湯隱,猶如金礦一般,被埋藏的很深,實在可惜。

對於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其中配伍也是極其精妙的,正如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解釋道:「暑邪乾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甘溫補之為君;人蔘、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氣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有以人蔘、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

其實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由補中益氣湯(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蔘、甘草、當歸)和生脈散(人蔘、麥冬、五味子)化裁而成的,至於補中益氣湯的作用,從方名就一目了然,而生脈散呢?為什麼這麼用呢?李東垣認為,如果脾胃虛弱的人,尤其是遇到六七月的梅雨,萬物都是濕潤的,人體容易出汗,而汗又容易沾在衣服上,這樣會導致濕氣更旺,還會助長熱邪,如果再感受暑邪,就會導致「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間,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於是聖人創立治療原則,夏月宜補,應該補益真元,而不是補熱火,所以用「人蔘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這與孫思邈所說的「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一脈相承。此處生脈散的作用正如《湯頭歌訣》中所說的那般——「保肺清心治暑淫」。

由此可見,李東垣的這個清暑益氣湯也絕非泛泛之輩,那麼,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既然這麼厲害,那它的適應證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平素氣虛,再加上感受暑濕之邪氣,從而導致頭痛身熱,口渴自汗,不思飲食,胸悶身重,大便溏泄,小便黃赤等癥狀,舌脈上常以舌質淡、舌苔膩、脈虛弱等為辨脈要點。

所以李東垣設置清暑益氣湯以清燥之劑清熱益氣、化濕生津,達到濕熱去而脾運健、津液復的目的。而且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並不拘泥於夏季暑日才能用,而且也不僅僅可以用於屬濕之病,還可以用於氣虛濕熱之證。

Hello,夥伴們

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