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程鶴麟:我們少的是高錕精神

高錕逝世,享年85歲,比香港平均壽命84歲多了一歲。

(上圖:光纖之父高錕。)

作為“光纖之父”,高錕對人類的貢獻是革命性的。光纖改變的不僅僅是通訊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沒有光纖就沒有互聯網、移動通訊,就沒有社交網站、自媒體、雲端、電競遊戲……

對中國人來講,光纖還改變了中國人的德性。

光纖之前是銅絲傳輸,傳輸的過程就是信號不斷衰減的過程。所以過去人類打長途電話很費勁,要使勁嚷嚷。中國國土面積大,從東到西距離5000多公里,從南到北距離也是5000多公里,故而國人練成了大嗓門講話都是嗷嗷叫。這嗷嗷叫的慣性到了光纖時代還停不下來,直到移動社交媒體出現之前打電話都還是嗷嗷叫,就連機場的VIP候機室也都被打手機的老闆們變成了鬧嚷嚷的大車店。所以,中國人吵吵嚷嚷的壞習慣,銅絲要負一部分責任。用上移動社交媒體之後,中國人打電話銳減,大家變成低頭族,不停地在手機上寫字交流——而寫字是沒有聲音的,公共場所從此安靜許多。

在銅絲傳輸時代,高錕就開始研究玻璃傳輸。玻璃清澈透明,傳輸光信號按說很理想,不料實際上光在玻璃傳輸中衰減非常嚴重,訊號傳輸不遠就消耗殆盡。高錕於不疑處有疑,對“光在玻璃中會嚴重衰減”這個已被證明是無可質疑的事實進行質疑。1963年加入美國電信企業ITT在英國的標準通訊實驗室後,高錕就著手重新審查光與玻璃的關係,終於發現造成光在玻璃中衰減的三項因素:1.玻璃分子的吸收與散射;2.玻璃分子結構不規則的影響;3.玻璃中雜質的吸收與散射。第3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高錕認為,關鍵是製造出「沒有雜質的玻璃」。

1966年,高錕發表了重要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開創性地提出了使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偉大設想,人類生活史從此改變。啊,確切地說,人類生活史到了21世紀時因光纖而突變——拜光纖之所賜,高速度和高清晰度傳播成為現實。為什麽高錕在1966年發表的論文,要到2009年才被諾貝爾獎委員會想起來?因為高錕的貢獻有多麽重要和巨大,這時候才顯現出來。

(上圖:青年時代的高錕。)

高錕逝世於香港,他曾在香港讀過高中,又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但他不是在香港研究光纖。

高錕曾在香港幹了一件跟光纖有關的大事,但沒乾成,失敗收場——2000年,高錕在香港大埔工業村投資成立高科橋光纖有限公司,生產光纖。但他一毛錢都沒賺到,趕緊就在2003年的時候來了個“一鋪清袋”,賣給來自浙江的光纖企業。浙商全資買下高錕的公司之後,保留了“高科橋”的名字,叫“高科橋光通信有限公司”,現在是東南亞光纖的主要供貨商。

(上圖:香港高科橋光通信有限公司。)

高錕的精神就是“於不疑處有疑”,而香港人似乎對自己身邊的許多“不疑處”似乎都沒有什麽“有疑”。

比如,香港東鐵。

這條從紅磡開往羅湖/落馬洲的地面鐵路,動力系統用的是高架電纜,每逢強台風襲港,這條鐵路線就備受摧殘。早些時候,二戰後最強的颶風“山竹”襲擊香港,東鐵線就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平時兩三分鐘一趟火車,變成15分鐘一趟,東鐵各站擠爆。更糟糕的是,大埔墟到上水這一段停駛,從香港去深圳的乘客要計程車去上水乘東鐵火車,從深圳來香港的乘客到上水站換計程車或公共汽車,因此上水站外面也擠爆。

難道東鐵火車用高架電纜是無可置疑天經地義嗎?跟光纖出現之前使用銅絲傳輸一樣無可置疑天經地義吧?就不能想個辦法把動力系統埋到地下嗎?

(上圖:香港東鐵的高架電纜。)

又如,冷氣機。

香港是一個靠冷氣機維持生活的城市,公共場所一年四季都開冷氣。

目前有兩個看上去無可置疑天經地義的問題:

一是,冷氣機傻大笨重。安裝冷氣機屬於“技術活+力氣活”。沒有那些電鑽、老虎鉗、螺絲刀……你根本就拿不來安裝;沒有兩三個人協力抬起來,舉上去,你有技術,你拿著那些電鑽老虎鉗螺絲刀也安裝不了冷氣機。

二是,冷氣機有一個嚴重不靠譜:漏水。香港的冷氣機漏水問題非常嚴重。香港食環署的一組數字顯示,從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每年都收到一萬次以上的冷氣機漏水投訴,每年遞增,到2013年已經是兩萬多次。署方每年發出“妨擾事故通知”300到600份。2010年和2011年還有人因為他家冷氣機漏水被檢控。

冷氣機發明了100多年,傻大笨重還漏水一直就是無可置疑的、理所當然的現實,這個現實難道不能改變嗎?香港的發明家想想辦法吧,現在都智能時代了不是嗎?

(上圖:安裝冷氣機是個技術+體力的活兒。)

再比如,固網電話。

香港人特別愛煲電話粥,自從手機出現之後,固網電話越來越不行了,人們從煲電話粥變成了煲手機粥。

固網電話為什麽越來越不行了呢?原因很複雜,固網電話機長的那個蠢樣也是原因之一吧。笨重不說,還很不智能,不會記錄電話號碼,不能回放,不能……你把他變成一個不移動的智能電話除了不能放口袋裡到處跑,其它都跟手機一樣,會不會出現一個驚喜呢?

宋代哲學家張載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我坐在瓜棚觀風景,耳聽得棚外亂紛紛。

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吃瓜的群眾正折騰。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程老漢吃瓜自說自話。

敬請關注

程鶴麟的瓜棚

微信號:chlguagua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