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乾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運,助筋骨,長志。日乾者,平,火乾者,溫。

——《日華子本草》生地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生地

生地,根莖肉質,鮮時黃色,用藥為新鮮或乾燥塊根,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乾舌絳,如清營湯。

生地別名生地黃,野地黃、山煙根等,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乾舌絳,如清營湯。

生地也叫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主產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採挖,鮮用或乾燥切片生用。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生地性涼,用於清熱涼血;熟地性溫,用於補血滋陰;故虛寒者用熟地不用生地,有熟者用生地不用熟地。當清熱而又要照顧體虛時,可生、熟地並用,方如百合固金湯(治肺癆咳血)、當歸六黃湯 (滋陰清熱、固表止汗,治陰虛發熱盜汗,唇燥心煩)。

生地多服會影響消化功能,為防其膩滯,可酌加枳殼或砂仁。對少數有胃腸道反應(如腹痛、腹瀉、噁心)的患者,要用間歇用藥法,以減少副反應。

氣血虛弱的孕婦,或胃腸虛弱、大便稀爛者,不要用生地。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主治病症

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發斑發疹

  1. 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2.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3.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用法用量
藥用時煎服,鮮地黃12~30 g或生地黃9~15 g,或以鮮品搗汁入葯。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乾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

免費諮詢微信

中藥配伍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並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葯於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餘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聖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薑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葯,細銼黃芩、生薑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聖惠方》解毒飲子)

宋代方書《信效方》中,記載有一則關於生地黃的生動故事。該書作者在汝州(今河南臨汝縣)時,一次外出驗屍,當地保正趙溫卻沒到驗屍現場。他就問當地人:「為何趙保正不來?」回答說:「趙保正衄血數鬥,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險了。」後來他見到趙保正,只見趙的鼻血就像屋簷水似的不斷滴著。他馬上按平日所記的幾個止衄血的方子,配藥給趙治療,但血勢很猛,吹入鼻中的葯末都被血衝出來了。他想:治血病沒有葯能超過生地黃的了,於是當機立斷,即刻派人四處去尋找生地黃,得到十餘斤。來不及取汁,就讓趙生吃,漸漸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黃渣塞鼻,過了一會兒,血便止住了。也有生地黃止血的記載:癸未年(公元1163年),該書作者的姐姐吐血,有醫生教她姐姐取生地黃搗爛絞取汁煎服,每天服用數升,3天就痊癒了。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作為藥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將地黃曬乾入葯稱為生地,它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滋陰清熱、止渴生津。可治血熱所致的衄血、吐血、崩漏、產後血暈,以及小兒熱病、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等病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黃具有抗異塵餘生、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等作用,可應用於多種病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