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洋參病蟲防治:西洋參性涼,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以根入葯,藥材名為「西洋參」。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用於治療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及口燥咽乾等症。西洋參原產北美地區,20世紀80年代在雲南麗江引種成功,現在滇西北的玉龍縣有栽培。常見病蟲害有苗期立枯病、黑斑病、銹腐病、疫病、蠐螬、螻蛄和地老虎等

一、主要病害

(一)立枯病

1.癥狀:又名「土掐病」,該病主要發生在出苗展葉期。參苗出土後,常在育苗基部土壤乾濕交界處首先發病,然後向上、向下蔓延。病部水漬狀黃褐色,後呈長條形,黑褐色環形縊縮,幼苗即倒伏死亡。病部有淡褐色蛛絲網狀霉狀物,附著小土粒狀的菌核。嚴重發病時,參苗成片死亡。

2.病原:由絲核菌屬真菌引起。

3.發生特點: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寄主病殘體上越冬,在土壤中可腐生2~3年。在適宜的條件下,病菌以菌絲體直接或從傷口侵入幼莖。病菌還可借流水、農具等傳播;病苗移栽也可引起發病。在低溫多濕條件下發病嚴重。當不良環境如早春雨雪交加、凍化交替,參苗出土時間推遲或參苗長勢弱時,發病最重。雲南4月中下旬開始發病。

4.防治方法

(1)忌連作,育苗地要經過6年以上輪作,才能再次育苗。

(2)播種前1~2個月熏蒸土壤。作床時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10~15g、敵克松10g拌少量土壤後施入3~5cm土層,蓋薄膜作土壤消毒,10~15天后播種。苗床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

(3)發病初期,用75%敵克松800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200~300倍液澆灌。

(二)黑斑病

1.癥狀:葉片病斑近圓形,暗褐色,周圍有輪紋狀銹褐色寬邊,水浸狀。病斑乾燥後易破裂。空氣濕度大時,病情進展極快,數個病斑相互匯合,使葉片枯死。莖上病斑橢圓形,黃褐色,逐漸向上、向下擴展,中間凹陷變黑,上生一層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莖稈倒伏。果實和籽粒受害時,表面產生褐色斑點,果皮逐漸乾癟,其上生黑色霉狀物。

2.病原:由鏈格孢屬真菌引起。

3.發生特點: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病斑上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不斷引起再侵染。病菌生長髮育的適宜溫度25℃,低於10℃或高於30℃時,病菌便停止生長。暴風雨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雲南6月中旬開始發病,7~8月為盛發期,潛育期一般為5~7天。

4.防治方法

(1)忌連作,要經過6年以上輪作後才能再種植。

(2)入冬前徹底清潔參園,減少越冬菌源量。

(3)發病期,噴施75%百菌清500倍液、多抗黴素100~150mg/kg或50%速克靈1000倍液防治。

(三)銹腐病

1.癥狀:發病初期,根部出現黃褐色病斑,逐漸擴大,並向表皮下組織發展。最後表皮破裂,內部組織破壞,整個參根布滿鐵鏽狀、鬆軟的小顆粒。越冬芽受害後,芽變為黃褐色,常常在地下腐爛,不能出土。

2.病原:由柱孢屬兩種真菌引起。

3.發生特點: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參根和土壤中越冬。1~6年生參根在整個生長季節中均可被侵染。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2℃,高於30℃或低於10℃則對病菌生長不利。當土溫達15℃以上時,潛育期一般12~14天。

4.防治方法

(1)忌連作,要經過6年以上輪作後才能再種植。

(2)選擇無病種苗。栽參前用50%速克靈8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400倍液浸苗1小時。

(3)施用腐熟農家肥。

(4)用50%速克靈、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進行苗床消毒。

(四)疫病

1.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參根。葉片、葉柄染病初呈水漬狀暗綠色,似水燙狀,擴展後病部變為黑綠色,軟化下垂,濕度大時,生出黃白色霉層;根部染病呈黃褐色軟腐狀,根皮易剝離,參肉變成黃褐色,病部現深黃褐色花紋,散發腥臭味;後期參根外部長有白色菌絲,與土塊黏附在一起。

2.病原:由疫霉屬真菌引起。

3.發生特點: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是初侵染源;由卵孢子產生的遊動孢子可直接侵入參根、葉或葉腋,是再侵染源。在再侵染期,孢子囊萌發釋放10~36個遊動孢子,孢子囊也可直接萌髮長出芽管及附著胞,產生侵入絲由葉片氣孔侵入葉組織,完成上述過程需要有水滴存在。生產上疫病引起的根腐型病害主要靠接觸傳播。此外,參根上的各種傷痕可使該病加重。氣溫20~25℃,潮濕持續15小時,病害造成大的流行。溫度及濕度持續時間及其互動作用,對該菌侵染效果影響很大,濕度持續時間越長越有利於病菌侵染。

4.防治方法

(1)減少初侵染源。輪作,清潔參園,栽參前一年,夏天進行多次耕翻土地,使病菌經日光暴曬生活力降低,陽光照射也可使休眠卵孢子萌發,喪失侵染能力。

(2)採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濺射和傳播,對減少地上部發病具有重要作用。

(3)發病初期噴灑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二、主要蟲害

(一)蠐螬

1.生活習性: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和蟲卵在地下深土層中越冬。蠐螬始終在地下活動,當10cm土溫達10℃時開始上至表土層,10~18℃活動最盛,23℃以上則潛入深土中。表土層含水量10%~20%有利於卵和幼蟲的發育。在夏季多雨、土壤濕度大、生荒地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廄肥時,危害嚴重。5~6月大量發生,全年危害。成蟲主要危害葉片。

2.危害特點:為暴食性害蟲,可連續危害,在地下咬食參根和根莖,被啃食的植株或折斷或成缺刻,逐漸萎蔫、枯死。蠐螬一般不容易發現,當看到地上部分的葉子萎蔫時,根部已被咬斷。白天常在被害株根際或附近上下3~6cm處找到。

3.防治方法

(1)成蟲孵化後,夜晚用黑光燈誘殺。

(2)精耕細作,深耕多耙,合理輪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施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可降低蟲口密度,減輕危害。

(3)結合整地,深耕細耙土地進行人工捕殺,或每畝用50%辛硫磷顆粒劑1~1.5kg與15~30kg細土混勻後撒施。

(4)大量發生時,用50%的辛硫磷乳稀釋成1000~150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澆根。或於日落後採用毒餌誘殺。

(二)螻蛄

1.生活習性:為不完全變態害蟲,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壤中越冬。4~5月白天潛伏,夜間出來取食、交尾。有趨光性,常在濕潤、溫暖、低窪地和腐殖質多的地方繁殖。成蟲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6~7月份交尾、產卵,多集中產於25~30cm深土層中,每隻雌蟲一生產卵30~250粒,卵期21~30天,若蟲當年蛻皮4次,經5個齡期的若蟲可變為成蟲。成蟲期1年以上。螻蛄活動的適宜溫度為14~20℃,土壤濕度為22%~27%。成蟲對光、畜糞、腐爛的有機質有較強的趨性,並喜濕、喜集群。

2.危害特點:成蟲或若蟲咬斷幼苗並在土中做隧道,被害苗斷處常呈麻絲狀。

3.防治方法:螻蛄對煮至半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粉、麥麩、未腐熟的馬糞等具有趨性,可利用毒餌誘殺,也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三)地老虎

1.生活習性:年發生3~4代,以此蟲夜間出來危,不易被發現。月出現成蟲,成趨光性和趨化性,喜吸食酸、甜、酒味等芳香性物質。成蟲羽化後經3~5天開始產卵,卵多散產於低矮密集的草上,少數產於枯葉及土縫隙中。在土壤黏重、低窪、潮濕,特別是耕作粗放、草荒嚴重地塊,均有利於地老虎發生。

2.危害特點

地老虎主要危害西洋參的根莖和莖稈,常常咬食根莖和莖,使根莖腐爛或莖稈倒伏,植株枯黃而死。

4.防治方法

(1)在成蟲發生期(4~5月)可用黑光燈誘殺,降低初始蟲口密度。

(2)利用90%敵百蟲、白糖、醋、白酒、白菜葉、甘藍葉等製成毒餌,白菜葉或甘藍葉切碎與上述物質拌勻,於日落後放於田間,大約每10m2放1堆(約30g),捕殺效果很好。也可以製成毒液誘殺。

三、綜合防治技術要點

(1)在雲南宜選擇海拔2400m以上,生態環境較好,水源充足,土壤肥力較高,沒有種植過人蔘屬植物的森林腐殖土或林地邊緣的零星荒地分散種植。

(2)種植前地塊應充分休閑、熟化,精細整地,種前進行土壤消毒和種子消毒。

(3)整地時廂面呈拱形,中間略高,兩邊低,參園周邊挖排水溝。

(4)早春及時鬆土,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濕度,促進出苗和壯苗,並保證有良好的遮陰(單透棚)設施,以利生長。

(5)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生石灰消毒病穴,病株應集中燒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