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灣區養成記

全文共251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當第一縷朝陽穿過港珠澳大橋的斜拉索時,太平洋彼岸的金門大橋剛剛目送完西沉的落日,在兩座橋身後,依海而興的兩大灣區隔海相望。從舊金山到紐約,再到東京,三大著名灣區的發展之路上均鐫刻著大海的烙印,但在迥異的資源和區域優勢之下,三者形成了不同的身份符號。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藍圖的出爐,寄托著外界對這個灣區後來者的美好展望。商務部研究院區域合作中心主任張建平分析稱,雖然粵港澳灣區在經濟規模、全產業鏈,都已經超過其他灣區。但從發展質量來看,跟其他灣區的差距依然存在,如人均GDP,粵港澳灣區為2萬美元左右,其他灣區都是在5萬美元以上。而從經濟結構上來看,其他灣區基本都是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

01

曼哈頓不眠

作為兆市值的種子選手,可能沒有哪座城市會拒絕亞馬遜的橄欖枝,但紐約做到了。“我們拒絕為了一個零回報的公司而犧牲社區的生活和基建質量。”這是反對亞馬遜入駐的紐約長島市居民的看法。

紐約似乎有拒絕的底氣。作為美國東部經濟的龍頭,紐約是欲望之都,也是金錢之城。金融是這個灣區的招牌。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紐約灣區的GDP總量超過1.6兆美元。從2016年的GDP數據來看,來自金融、保險、地產和租賃產業的GDP達5473.71億美金,佔紐約灣區GDP總量的33%左右,高於同年舊金山灣區整體的GDP。

作為灣區核心,華爾街是這個皇冠上的明珠。這條全長僅三分之一英裡,寬僅11米的狹短街道,掌控者全美乃至全球的經濟脈絡。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以及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均集中於此,還有超過1/3的全美500強公司總部。

而這一切的光環或許應歸功於紐約區域規劃協會(以下簡稱“RPA”)。19世紀初期,這個瀕臨大西洋的河口是西半球優質的港口,依托海洋的貿易優勢,製造業迅速興起。1811年的委員計劃開啟了曼哈頓乃至紐約灣區的藍圖。

貿易帶來了金錢和人口的湧動,也打開了金融業的大門。如今,紐約灣區內的居民數量達到2370萬,總面積達33484平方公里,涵蓋了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內共計三十一個郡縣,服務業總產值佔比超過90%。

從1922年成立至今,RPA開始下一盤大棋,陸續對紐約灣區提出四次規劃方案。2014年,在《脆弱的成功》中,RPA評估了關於紐約灣區發展的情況,指出這一地區總體取得了進展,但很多人並未從這一增長中獲利。2017年底,RPA發布了第四次規劃《共同區域建設》。

“以人為本”是紐約灣區新規劃的主旨,也成為紐約拒絕亞馬遜這一國際巨頭的原因。這一規劃旨在解決居民在住房、通勤、氣候及可持續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而在紐約居民看來,亞馬遜的新總部進入之後,會導致交通質量下降、學校人滿為患、租金上漲等一系列後果,而亞馬遜則能拿著聯邦稅收抵免和紐約政府的補貼高枕無憂。

02

矽谷脈動

雖然被紐約拒之門外,但科技巨頭們在千里之外的舊金山卻頗有市場。在如今的舊金山灣區,科技產業是頂梁柱。數據顯示,2015年舊金山灣區的GDP總量約7210億美元,高於瑞典全國GDP。2016年舊金山灣區的GDP增速達5.4%,驅動力量從工業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是全美增長最有活力的地區。

兩百年前遠渡重洋的淘金者,面對著加利福尼亞的金礦,或許難以想象,有一天這裡會成為技術革命的中心。掘金熱給了加利福尼亞第一次生命,采金業、冶煉業迅速發展,再加上海灣及港口優勢,人口增長、貿易交匯、財富積累。

海灣大橋和金門大橋賦予了舊金山灣區二次生命。就在紐約灣區被1929年華爾街的股災困擾時,舊金山找到了機會。1993年,海灣大橋和金門大橋動工,並於3、4年後相繼完工,總造價分別為7700萬美元和3550萬美元。灣區內的交通因為這兩座橋而便利起來,海灣大橋連接了舊金山市,奧克蘭及耶爾巴布埃納島,金門大橋則連接了北灣和舊金山。橋梁網絡陸續形成。

此後,有了南太平洋鐵路,有了四大強盜家族,有了史丹佛大學,有了科學研究和創新,也有了矽谷。幾十所著名院校,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圖靈獎得主,再加上全球頂尖高科技公司的企業總部,舊金山灣區飛速發展。調研公司PitchBook統計數據顯示,主權財富基金2016年在美國初創企業做了12筆投資,價值124億美元,遠超過2012年的2.02億美元。

曼哈頓的紐交所裡,科技股大起大落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在過去的2018年,蘋果、谷歌、奈飛、Facebook的市值飆升又突降,沒有人敢錯過這個灣區的風吹草動。舊金山灣區超過700萬的人口,約200多萬為高科技產業從業者。

矽谷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各行各業。今年1月,據CNBC報導,谷歌CEO皮查伊在部落格文章中透露稱,谷歌計劃在2019年斥資至少130億美元在美國14個州建造新的數據中心和辦公室,這可能為全美創造上萬個建築業工作崗位。

03

東京港口故事

相較於華爾街的金融數字和矽谷的芯片網絡,東京的故事似乎平緩一些。靠海吃海是日本的島國策略。深入內陸逾80km的優良深水港灣,成為東京灣發展的起點。數據顯示,在二戰後世界城市的發展中,臨海型城市具有明顯發展優勢。全球29個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型城市中,臨海型城市有19個。

對於港口的優勢,張建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港口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和便利的交通網絡,海陸空三種交通匯集在同一個地方,從而導致了人口、物流、信息流的高度集聚。

有了港口,還需要有作為倉儲和工業用途的陸地。從德川家康時代開始,東京灣的填海造陸步伐從未停止。迄今為止,東京灣填海造地面積達到252.9平方公里。而這配合良好的岸灣條件,成了工業的基石,迎合了日後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大趨勢。

港口群集是東京灣區的規劃亮點。1967年港灣局提出《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思》,將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濱港、橫須賀港、木更津港、船橋港在內的港口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廣域港灣,以港口群整體的能力來與世界其他港口競爭。此後三十年內,東京灣區的各大港口吞吐量長期居於世界前十以內。

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港南1-7-1的索尼正是以這個灣區為起點,風靡全球。2018年,遊戲機界的最終勝利屬於索尼PS4。索尼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共賣出1770萬台PS4遊戲機,累積銷量突破9420萬台。與PS4一樣從東京灣區走向全球的還有豐田、三菱等企業。

“其實灣區經濟本身,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一個增長集也是創新集,發展灣區就是要把灣區打造成火車頭。”對於灣區發展,張建平分析稱,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舊金山是科技為主,東京灣區以綜合見長。未來,人才是任何一個灣區想要形成集聚效應所必須的要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