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未成年人巨額打賞主播 平台要管家長要反思

短評

“遊艇”“火箭”“跑車”……網絡直播間內,充斥著各種需要用真金白銀換取的虛擬禮物。自2016年行業興起至今,直播平台的吸金能力始終驚人。一擲千金的“土豪”中,頻繁出現未成年人的身影。

對直播平台來說,吸金是好事,但也在不斷惹來麻煩。“00後女孩打賞主播65萬”,“9歲男孩刷父親銀行卡1.6萬元為主播打賞”,“海南12歲小學生打賞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辛苦錢”……類似事例屢見於報端,而每一個事件的背後,幾乎都伴隨著家長和平台之間的糾紛乃至訴訟。

憤怒討錢的家長控訴,平台未履行社會責任,存在審核漏洞,甚至有的平台有意識地誘導用戶高消費;平台則辯解,家長沒有盡到監護責任才導致未成年人用巨額打賞,平台實際很難區別用戶究竟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因此如果一遇到相關訴求就立即退款,如何避免“惡意退款”?還講不講契約精神?

正因為相關案例越來越多,已引起了各界的廣泛 關注。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全國兩會中,多份代表的議案也關注到如何規範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直播,建議從未成年人資質實名審核、家長監護模式、消費風險提示等多個角度采取措施來保護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資質實名審核”,代表委員們首要關注這一問題,證明要對亂象進行治理,首先是平台的責任,這是一個共識。

無論從哪個角度,網絡平台對於未成年人獲取服務,特別是涉及大額資金“交易”,建立必要的審核機制乃至“防火牆”都是必須做的工作。然而據南都記者的調查,實際上目前多數平台對這一點都不重視。

除了加強資質審核,有的平台嘗試推出的家長控制模式也取得了不錯效果。在這種模式之下,家長不僅能夠禁止未成年人進行直播打賞、充值、提現等系列行為,還能夠對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進行過濾,並對登錄平台的時間進行控制。

實際上,平台在設置上進行一些針對性改進,乃至加強資質實名審核,根本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平台願意在這一方面體現出自律意識自然不錯,否則,頒布強製性標準和規範應當成為監管部門的選項。

然而對家長們來說,將平台管起來並不意味著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哪怕管得再死,網絡空間的漏洞也不可能完全堵住。未成年人巨額打賞網絡主播當然是一個法律問題,但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問題,它一方面在警示直播平台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家長們,你是否善於和孩子交流,是否善於處理和孩子的關係?

圍繞未成年人巨額打賞網絡主播這一問題,一位法學專家的話值得所有家長回味。他是這麽說的:“真正監管孩子的第一道防線,不是平台,甚至不是法律和政府,是家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