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袁盎為什麽建議漢景帝殺晁錯?漢景帝又為何同意?

晁錯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法家思想主張性惡論,強調法律的作用,銳意改革。基於這樣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現。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晁錯為國深謀遠慮,奮不顧身,與周圍大臣關係並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大臣袁盎等都與晁錯有隔閡甚至怨仇。

賈誼和晁錯都諫言削藩,文帝沒有采納,這與當時的治國理念和形勢有關。漢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國理念是道家學說,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的態度比較溫和,因而削藩不但觸動了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內也有不少反對者,而晁錯的德行節義並不足以鎮服眾人。

蘇軾認為削藩需要三個條件:“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晁錯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卻未論及可行性,沒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備“徐為之圖”的條件。北宋田錫也認為晁錯未考慮周全。

吳楚七國之亂,晁錯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為他人留下了口實。蘇軾就認為晁錯“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臨危不亂,指揮若定。

晁錯與袁盎素來互相仇視,晁錯任禦史大夫後,就派人調查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賄賂的事情,證據確鑿,依法應處死刑。劉啟下令赦免,隻把袁盎貶作平民。吳楚等七國既反,晁錯準備趁機打擊袁盎,結果他的下屬都不讚成。袁盎得到消息後驚慌恐懼,星夜拜訪竇嬰,表示願晉見以當面陳述。漢景帝召見袁盎,袁盎便獻策:“今計獨斬錯”,可平定叛亂。故晁錯之死,直接原因與袁盎有關。

漢景帝考慮的不僅僅是吳楚聯軍能不能罷兵的問題,他還要看沒有造反的諸侯的反應,誅殺晁錯,起碼可以穩住這些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大臣團結一致抵禦叛軍,周亞夫、酈商、欒布、竇嬰等肩負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和,同時,“犧牲”晁錯,吳楚聯軍就失去了反叛的旗號。故而,景帝權衡利弊後,對斬殺晁錯的奏章批曰:“可”。

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此時晁錯毫不知情。於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腰斬晁錯,當時晁錯尚穿著朝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