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座廣州的祠堂,有世界上最牛的屋脊

古 祠 留 芳

作者丨地球旅客

陳家祠的地位已經不低了。

早在二十年前,陳家祠就被譽為廣州的“新羊城八景”和“廣州文化名片”。

但我還是要說,這點兒榮譽根本對不起陳家祠。

每每走到一些杳無人煙的小村落,如果聽說村子裡有一座祠堂存在,我就會肅然起敬。

祠堂一直是中國文化傳承裡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如同寺廟作為佛教傳播的主要介質,那麽祠堂就是一個家族尋根溯源、傳承祖訓、教導後輩的重要場所。

在小說《白鹿原》裡,族長白嘉軒在祠堂立下“鄉約”,規範全村全族人的行為:

白鹿村的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

我曾經問過我家人,為什麽我們老家村裡沒有一個以我們家姓氏修成的祠堂?

大家說,一是以前窮,二是心不齊。

這話很對。

一個祠堂,對應一家姓氏。但祠堂的興建,必然是一個具備著凝聚力與實力的大家族才乾得動的事情,從興木動土到祠堂落成,家族裡一定要有極具威望的人物,同族人上下一心按規行事才可能完成。

由此,如果這個地方有一座祠堂,無論在現今看來此地是多麽寂寥與落寞,這裡都有過一段家業興盛的傳奇。

陳家祠實際上不叫“陳家祠”,其對外的正式名字叫做:陳氏書院。

但大家還是更願意稱其為陳家祠,這在廣州民間,有一種肚皮裡點燈——心裡明白的意味。

陳家祠是一座合族祠,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屬於某一族陳姓人家的祠堂,而是所有廣東姓陳的人共同的祠堂。

在陳家祠的龕堂裡有十副楹聯,其中一幅寫著:

統遠近親疏而系之姓,誼關一本,畛域何分。

意思是,遠近親疏的人都以陳字而聯繫,情誼都是一根本家脈系,有何地域之分呢。

修建陳家祠,主要是因為在當時,“陳”成為了廣東最大的姓氏,換句話說,在廣東姓陳的人最多,為了體現陳姓的望族地位,方便宗族聯誼,建一座合族祠的想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發起章程的人也不簡單,比如陳蘭彬:鹹豐三年進士,第一任駐美公使,保護華工和僑民的第一人,1872年他帶著中國第一批學童赴美留學,這批學生裡有一個人叫詹天佑。

還有一個發起人叫陳伯陶,暨南大學創始人之一。

1892年,陳家祠才蓋起來一半,這位先生被皇帝欽點為探花的喜訊突然從京城傳回,人們更加相信祠堂風水之靈驗,籌款活動變得加倍順暢。

陳家祠的門口也因此可以添置一對石鼓,——古時候非達官貴人家門口是不能安放石鼓的,但陳家祠的石鼓光鼓面直徑就有1.4米,名門望族的派頭是非常氣定神閑了。

不過,從乾隆開始,清朝政府對合族祠就持打壓態度。

朝廷認為祠堂應是同鄉同宗族的本家人所設,意思就是聯繫這個祠堂的人好歹也要有數得出來的血緣關係,這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但是合族祠卻可以通過“題捐”,跨越地域界限,把完全不認識的同姓人也聯為一家;同時也可能把沒參與“題捐”的真正的親人排除在外,這便違背了傳統禮製。

陳家祠的修祠資金也是用“題捐”籌得的。廣東各地陳姓人捐助祠堂修建,根據所出資金數額分配祖先牌位在陳家祠龕堂中的位置。

在陳家祠第三進的大廳裡,放置著11座巨大的木雕神龕,在文革前這裡供奉著一萬多個牌位,可見那時陳姓人對修建祠堂的熱情。

而至於官方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題捐”本是一家合計之事,不存在離間關係,反而還會拉近更多同姓族人的距離。

由此清政府又提出合族祠“挾眾叛官”,其實這才是政府所懼怕的本質,一個發達興旺的家族就算了,再聚合數個發達興旺的家族,等於眾多民間公知、大V集合在一起,他們的影響力就會變得極為龐大,這是政府很不願意看見的。

於是陳家祠便以“陳氏書院”之名,打了一個擦邊球,並且陳家祠的選址也頗有心思,穿過現在的荔灣路就是張之洞親自選址籌辦起來的廣雅書院(現為廣雅中學),給人一種“挨著書院所以我也是書院”的錯覺。

但實際上,教書育人並不是陳氏書院的主要功能,她依舊是為族人溯本尋根,祭祀祖先以及陳姓鄉裡鄉親進城辦事的一個落腳點。

我聽到過這樣一段話:

作為中國人,有什麽好驕傲的?

能識得方塊字,背得百家姓,懂得唐宋詞,能默春秋逍遙,落筆山水行雲,你說我為什麽不驕傲?

百家姓,更是一脈中國根。

陳家祠作為合族祠,共同祭祀的先祖和大多數陳姓人並沒有可以考證的血緣關係,但大家還是從歷史的痕跡裡找出了一個東漢年間的名士——太丘長陳寔[shí]。

公元569年,陳寔被陳宣帝追認為為潁 [yǐng]川侯,廣東陳氏奉潁川陳寔為陳姓始祖。

陳太丘去世1500年後還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就算百姓已經想不起這位老先生有何豐功偉業,但“梁上君子”這個成語故事至少還深入人心,陳寔就是那位用道義教化了梁上竊賊的老長輩。

這樣的追認不一定精準,但反而正說明了一件事,中國人的祖根永遠是不斷靠近的,追到陳寔就能追到胡公媯[guī]滿,就能追到虞遏父,進而追到虞舜,也便是整個中華人文始祖的行列了。

這個民族能傳遞幾千年巍峨屹立,因為人們對祖根印記的追隨,始終綿延不熄。

陳家祠的籌備不僅得到了來自廣東72縣陳姓人的支持,還有不少陳氏華僑的資助,雄厚的資金基礎,讓祠堂的建造者們可以對這座備受矚目的民間建築不遺余力地精雕細琢,工藝之繁雜,心思之巧妙,文化之深厚讓人歎為觀止。

陳家祠的布局遵循的是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結構,總體為深三進、廣五間、九堂六院。

陳家祠裡一共有三排大殿,每一排包括正廳、東西廳以及東西齋房共五間房,每一進之間由青雲巷和連廊相接,一進更比一進高,寓意平步青雲,步步高升。

首進正廳,大門

這中規中矩的建築身上布滿了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精致裝飾。

以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和彩繪為代表的嶺南七絕工藝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其所表達的題材亦涵蓋了從商周到明清的眾多經典故事。

在即使極其細微的地方,也蘊藏著極為深厚的底韻。

比如進門的木雕屏風,在一個並不起眼的地方雕刻著一個香爐,香爐裡冒出的煙飄成了一個“壽”字,五隻蝙蝠將其團團圍住,“五蝠(福)捧壽”的寓意躍然而出。

另一幅圖案是用竹子的形象雕出的兩個互為倒寫的“福”,再把“福”字拆開,又成為草書的“多”“壽”兩個字,畫外之意是“竹(祝)福到了”,多福多壽。

祠堂正面的外牆有6幅巨型磚雕作品,刻畫了上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禽鳥形象,細節入微,層次分明,讓整座建築看起來熱鬧非凡。

之前在徽州的時候,聽聞一幅上好的磚雕可以換得一塊不小的地皮,這樣算來,僅這一面牆的價值都已無法估量了。

梁山聚義,磚雕

聚賢堂前的月台將石雕和鐵鑄巧妙地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時尚又不失莊重的氣場。

柱頭上除了憨態可掬的小獅子,還別出心裁地雕刻了楊桃、菠蘿、佛手等嶺南瓜果,一派繁華如意的供品可以延續至海枯石爛。

陳家祠的屋頂是整棟建築最絢爛、最奪人眼球的部分,幾乎每一寸屋脊都被冠以隆重的裝飾。

在屋頂上做文章是嶺南建築的一大特色,因為這裡地處沿海,時常受到大風侵襲,高出屋面的山牆和屋脊,不僅可以像徽派建築的馬頭牆一樣起到防火的作用,還能減弱大風對屋面的吹襲,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同時也有助於掩飾屋脊和瓦面的接縫,起到防水的作用。

正脊上的雙層脊飾,上層為陶飾,下層為灰飾。脊飾呈鏤空狀,一方面減輕自重,一方面減小對風的阻力,脊飾的題材包含了歷史典故、戲曲故事和花鳥瑞獸。

五彩繽紛的脊飾為這座灰白色的建築注入了無窮的活力和熱情,無論朝哪個角度望去,都是一個生龍活虎、寓意深遠的場面。

在一般人的眼裡,蝙蝠是相當可怕的小東西。但是在陳家祠,蝙蝠卻是呆萌可愛的。因為蝠與“福”的相通,所以人們就放任大大小小的蝙蝠佔領整個屋頂。

注意,這張圖裡除了前面的獨角獅外,其他全是蝙蝠喲。

這裡也是一群蝙蝠!不留心看一定會認成胖頭魚的。

在陳家祠建造的年代,西方文化在廣州的影響已是日漸深遠,匠人們還心思縝密地在這個傳統宗祠的細枝末節處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印記。

比如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明明是中國娃娃的身形和臉蛋,卻長著一對兒小翅膀。

陳家祠裡的裝飾,是中國文化與民間工藝的激烈碰撞,每一處都有太多的東西可講,但又都可以用相同的台詞詮釋,那就是仁、義、禮、智、信的立身思想和國泰民安、家業興旺的美好祈願。

世界上最牛的屋脊

聚賢堂脊飾,長27米,高4.26米

(得來不易,請橫屏觀看)

人們說,江南的拙政園是假山假水甲天下,那麽陳家祠就是匠人工藝的真材實料甲天下。前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後者一定是中華智慧的集大成典範。

陳家祠不是皇宮,不像故宮那樣有著自上而下的威儀,故宮的豪華是因為那是一個王朝的權利沉澱,但陳家祠的豪華則是民間力量的自發積聚,其數不勝數的裝飾密集程度罕有其他建築可比。

這裡凝結著代代講述的文化故事和薪火相傳的民俗藝術,還有每個人對家族和民族的祝福。

不管當年的陳家祠換做李家祠、張家祠還是王家祠,她都奔湧著人類社會最深厚的力量,這份力量,就叫做: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