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煩、閉經,可能由於脾陰不足所引起

導讀:關於陰虛,多數常會聯想到與心、肝、腎或肺有關,但明代醫家繆希雍提出的脾陰學說,卻未引起太多的重視,然而脾陰不足在婦科疾患中並不少見。本文選取兩則由脾陰不足導致的婦科疾病的相關論治,希望臨床醫生對於脾陰相關方面,能夠更加深入的研究。


婦科疾患從脾陰論治舉隅

作者/吳雪華


一、陰虛子煩,濡脾陰以寧心神

賀××,女,24歲,2000年10月12日就診。妊娠6月余,自覺心神不寧、莫名煩躁1月,近因胎動不安前來就診。訴口乾咽燥,五心煩熱,煩滿不思食,心悸,乏力,形瘦,小溲短赤,大便常乾結,脈細數,舌紅少苔。

證屬子煩。辨為心脾陰虛,熱擾心胸。治擬滋脾陰以寧心神,少佐清熱除煩。

處方:山藥、玉竹、蓮肉、芡實各15g,天麥冬、茯神、薑竹茹、生谷麥芽各10g,太子參30g,黃芩6g,知母5g,炙甘草3g。

5劑後煩悶見減,再7劑後心中煩悶已除,胎兒亦轉寧靜。

上方去知母、竹茹,加扁豆15g、遠志10g、白朮6g,黃芩改3g,隔日1劑。又15劑,諸症悉除。後足月順產一男嬰。

按:患者體瘦陰虛,孕後血聚養胎,心脾陰血益感不足,內熱又乘心脾,遂生子煩諸症。《婦人大全良方》:「若妊娠之人,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氣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令心煩而口乾也。」

方用山藥、蓮肉、芡實、玉竹、麥冬、茯神、太子參養脾陰益心陰;麥冬、黃芩、竹茹清熱除煩;玉竹、天冬合知母滋陰清熱益腎瀉相火,可得水火相濟;炙甘草、谷麥芽健脾升清助運化。

全方共奏養脾滋陰,清熱除煩安胎之功。脾為五臟之母,脾陰充足,灌溉一身,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故取效後又通過補養脾陰調理,終獲痊癒。

二、閉經不孕,滋脾陰以益化源

曹××,女,26歲,1996年8月3日診。閉經8個月,今因婚後半年未孕而來診。患者形體羸瘦,神疲納呆,頭昏腰酸,五心煩熱,口乾不多飲,大便乾結。詢其以往經汛超前,經期約4天,量少色紅質稠,自去年起經期僅1~2天,漸至閉經。診脈細數,舌紅少苔。

證屬閉經,由脾陰不足,營陰匱乏,沖任失源所致。治擬滋脾陰以益化源。

方選資生丸加減:黨參、山藥、蓮肉、芡實、扁豆、玉竹、黃精各15g,白朮6g,麥冬、白薇、地骨皮、生谷麥芽各10g,陳皮、桔梗各3g。隔日1劑。另阿膠每月10g(烊化服)。

服藥4個月,月經復潮,量少色紅,兩天即凈。

上方去地骨皮、麥冬,選加二至丸、菟絲子、山茱萸、製香附、丹參等品,又1個月,經汛再潮,色紅,經量增多,經期4天,余症亦大減。再續服上方2月余,月經如常,諸症亦除。於1997年6月相告已妊娠。

按:患者素有陰虛血熱,故月經超前而量少,又因失治,營血匱乏而經閉。

《沈氏女科輯要》:「陰愈虛,行愈速,甚至旬日半月一行也。更有血已無多,而猶每月竭蹶一行者,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本例治重脾陰者,實據「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也。」(《醫學衷中參西錄》引陳修園語)。

脾陰滋生,營陰自豐,沖任有源,經血自至。繆氏資生丸滋而不膩,補而不燥,《古今名醫方論》謂是方「能補能運,臻於至和」,為補脾陰之良方。

前人有「玉竹代參地,黃精代參芪」一說,選加後既可調補脾陰,又可益氣補陰血;白薇、地骨退虛熱。

待首次月經復潮後選加香附、丹參,用以調暢氣血,取其疏通之功;選加二至丸、菟絲子、山茱萸,則可配合資生丸補肝腎益天癸,促其使月經如期來潮,於日後攝精受胎大為有利。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四川中醫》,2003年第21卷第9期。作者/吳雪華。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