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近日,熱播家庭倫理劇《都挺好》大結局落幕,劇中小妹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家庭邊緣、獨立闖事業的經歷引發眾多觀眾共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刷屏各大社交媒體。

“原生家庭”的百度指數從3月1日《都挺好》開播起開始顯著增長,隨後各大媒體都對該劇以及“原生家庭”概念表現出了較高關注度。然而不少人對這一概念依然一頭霧水:當我們在談論“原生家庭”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麽?

RUC新聞坊小編為您梳理“原生家庭”這一概念以及網民、媒體和學界對原生家庭的不同關注點。

(“原生家庭”一詞近3個月內的百度指數)

什麽是原生家庭

一般認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們生長的最初環境。

上世紀60年代

美國精神科醫生Murray Bowen在其家庭系統理論中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概念,這一概念指向個體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分化,Bowen指出,在個人分化出成熟健全的人格前,需要先解決個體對家庭的情感依附。

上世紀9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Judith Rich Harris在《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一書中通過大量研究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2007年

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著《為何家會傷人》出版,書中對家庭關係與倫理進行了解讀,揭示了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原生家庭”逐漸成為人們熟悉的心理學名詞。

2008年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創建,這一小組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家庭關係,為大眾呈現“父母是可批評甚至否定”的新觀點,中國年輕子女與原生家庭的撕裂關係也隨之被公開展示給公眾。

2018年

2018年,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著作《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被引入國內, Susan Forward在書中提出六種有毒的原生家庭體系,分別是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在當時產生很大社會影響,再次引發關於“原生家庭”討論的熱度。

網民態度

為了研究社交媒體用戶對原生家庭的態度,我們爬取了“原生家庭能決定一生嗎”話題下的12條高評熱門微博(具體微博詳見文末注)的兩萬多條評論(包含表情包),並做成了詞雲圖。挑選時去除了僅以“原生家庭”作為由頭、關聯不大的微博。

微博的發布者有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新京報等,有新浪新聞官方微博帳號“頭條新聞”,還有影視自媒體,評論用戶也較為多樣化。

因為微博表情名稱的明確性,「允悲」「攤手」「抱抱」等表情在詞頻分析所佔的比重較大,這些被網友們選中的emoji明確地展現了他們的態度。

(來來來,辨別一下微博表情)

我們結合詞頻和閱讀評論的感受歸納出以下三種主題:

述說

很多網友都在微博下方肯定了原生家庭對自己“有影響”,這些經歷往往和性別歧視、教育習慣、家庭經濟狀況相關,造成“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恐婚”等。網友們用親身經歷聲援飽受原生家庭之苦的蘇明玉——“我也是”。

網友們用「跪了」「允悲」「失望」表達自己的無奈,也用「微笑」「拜拜」「攤手」展示自己的雲淡風輕(或者說,更強的諷刺意味)。

安慰

在社交平台上,網友們看到別人的經歷後也不忘送上自己的關懷,特別是「抱抱」「可愛」和“加油”,在詞雲圖中佔比較大。

調侃

此番“原生家庭熱”是由電視劇引起,所以不少討論都是和劇中情節直接相關,網友對蘇大強各種“作”的表現和蘇明玉應該如何處理家庭關係有著鮮明的個人看法,還有評論表示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存疑,「吃瓜」「Doge」也成為高頻表情。

媒體聚焦

01

原生家庭的影響客觀存在

澎湃新聞《“都挺好”卻都過不好?別再讓原生家庭背鍋了》一文提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背景、社會階層、經濟條件和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子女日後的成長之間有相關性,但不是決定性的因果關係。

《新京報》評論《,好就好在揭開了“原生家庭”的複雜面相》認為,網絡時代,控訴“原生家庭”似乎成為一種流行,《都挺好》告訴我們現實家庭中並非盡是美好的一面,有競爭、有欺騙、有逃避,甚至也有打壓。但身處矛盾中的人們,不論面對怎樣的局面,都需要積極地生活。

@央視新聞對《都挺好》導演進行了採訪,導演簡川訸坦言,以前的傳統教育是,長輩們說的話,作為子女很難去反駁,只能去聽,這些年好了很多,但是這種思維慣性還是有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一生都很難改變的。要正確面對過去的積怨,不能回避,更不能躲避。”

02

呈現千瘡百孔的原生家庭是對個人成長的關注

《北京日報》的《〈都挺好〉究竟好在哪裡?》表示,血淋淋的原生家庭關係意味著新生代的創作者與觀看者都逐漸看清、接受並重視“獨立個體”的意義。而當每一個獨立個體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時,“家庭”的意義也將會更立體、更豐富、更現代。

《中國青年報》的《新一代多子女家庭崛起 別再縱容“蘇明成”》認為,無論是哪個時代,多子女家庭的資源競爭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應該打破權威,給予家庭的個體更多關注。

03

批判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

鳳凰網《〈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一文提出,“原生家庭決定論”的流行是因為它迎合了大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和不同群體之間基於階層的刻板印象。這類決定論遵循粗淺的二元對立觀激化了人們對他者的痛恨,加深刻板印象,而喧嘩過後並沒有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專家訪談

董妍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問:“原生家庭”這一話題近日被網民熱議,公眾是否對這一概念是否存在誤讀?大家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原生家庭”這一概念?

答:是的。我認為是有些誤讀。因為個體的發展是在一個宏大生態系統裡面的。這個系統裡面有家庭有學校有社會,有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原生家庭只是個體生活環境的一種,雖然有重要作用,但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受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會創造和改變環境,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所以,成人面對過去的問題,不能一味地過分解讀原因,更要積極面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周莉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副教授

問:原生家庭對人的親密關係、性格養成等方面的影響有多大?只是一個外部因素嗎?

答:非常大。一個人小的時候,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性格是我們對世界的反應,這些東西就是家庭所給予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直接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比如父母雙方的功能都可以被發揮的話,他的戀愛也會非常順遂。

(《都挺好》表情包,by@瑪利歐小黃)

董晨宇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問:電視劇《都挺好》播出後,“原生家庭”一詞引發網民熱議,這一概念為何能引起網民討論甚至一定範圍內的共鳴?

答:這個概念之所以能爆發式的流行,並不是最近的事情,實際上作為一種網絡的亞文化社群,諸如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前幾年就已經流行起來,有一位心理學的科普者還寫過為何家庭會傷人這樣的暢銷書。

總的來講,這個詞在互聯網時代的流行是技術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共同催生出來的一個事物。互聯網讓人們之間可以匿名化的溝通,在相對真實自我的層面建立身份認同,又不用擔心對線下真實身份造成的傷害,這是其一。中國社會傳統上遵照如家君臣父子嚴格的等級制度,對長輩的質疑被認為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不孝),所以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大多是被遮蔽起來的。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個體化的轉向,個體表達得到鼓勵,權力距離在尤其是互聯網空間中得到彌合。另外,隨著社會流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成長的鄉土社會,來到現代城市中,這些可能都是原生家庭這個問題被凸顯出來的原因吧。

《都挺好》也許起到了類似於議程設置的作用,讓人們開始熱烈討論這個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問題也是剛剛出現的。一般來講,媒體對社會問題的反映往往是滯後的,甚至有時候是事件性的,而非系統性的。總之,這可能是偶然性的。不過必然的是,如果這是一個凸顯的社會問題,即便不是《都挺好》把它凸現出來,也會是別的媒體產品。

劉宏宇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問:如何評價媒體在“原生家庭”傳播中的表現?

答:我覺得從新聞傳播或者媒體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應該因為這麽一個事件的發生就簡單去炒作這個事情,或者說借熱度把它娛樂化;或者把有毛病的人進一步醜化、悲慘的人群悲情化,把本來可以深入展開的社會性討論,變得娛樂化或者庸俗化,而是應該借助這麽一個事情,讓人們去從更深層次上幫助我們看待社會文化、改造我們的社會觀念,調整代際關係。

在討論“原生家庭”的時候的話,我們應該更多地意識到父母要承擔很多的責任。他們在影響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時候,不是說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出於一種愛心,或憑借自己的年齡優勢而做事,就都是對的。他們也應該有遵守一些道德的、倫理的底線,或者說各方面的一些準則。在這方面的話,父母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不能倚老賣老。

所以我覺得如果通過這樣一種更深入的社會學層面的討論的話,“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現代化的一些革新,理順一下我們的代際關係,使我們的家庭教育更加合理一些。如果媒體關於這方面的一些報導能夠做得更具有學術性、更客觀,更中立、更多元、更深刻的話,起一種討論或者引導作用,我覺得在“原生家庭”這個話題被關注的前提下,能產生更多的更好的一種社會效益。

國內研究

知網關於“原生家庭”一詞的指數分析結果顯示,國內與原生家庭相關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自2002年到2018年,學術界對於原生家庭的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與原生家庭相關的中文文獻數量從2015年起有大幅度增長。

(國內相關研究數量及變化趨勢,來自知網對“原生家庭”一詞的指數分析)

對 “原生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分布於社會學及統計學(24.50%)、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17.88%)以及心理學(13.25%)三大領域,政治、特殊教育、文學藝術、精神病學等其他領域也有涉及。

在《大學生心理適應:原生家庭的影響》一文中,蘇州大學趙郝銳較為全面地梳理了國內外對於原生家庭的研究情況,具有一定參考性。他提到,在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時,學者們常用家庭系統理論作為理論依據。該理論普遍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每個家庭成員都生活在這個系統中,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與整個家庭有關,而不僅僅是由於個人問題。

他還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對原生家庭的諸多實證研究。一些研究發現,原生家庭與個體心理障礙存在一定的聯繫。在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影響個體心理社會行為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成年期情緒管理及心理健康等問題。

而在婚姻關係上,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狀況(尤其是婚姻衝突)能夠影響個體成人期親密關係。父母衝突較多會使個體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更易破裂。目睹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則會導致個體成年期的暴力行為。

此外,國內的一些研究關注家庭環境對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尤其關注原生家庭對留守兒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群體的影響。

(登上微博熱搜的蘇大強表情包,by@瑪利歐小黃)

參考文獻

[1] 央泉,周荷風.原生家庭的創傷——Bowen理論視域下的《奧麗芙·基特裡奇》[J].外語與翻譯,2018,25(04):53-57.

[2] 趙郝銳. 大學生心理適應:原生家庭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

[3] 黃華.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基於Bowen理論的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06):85-86+202.

[4] 李彤.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原生家庭教育研究——以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左拔鎮雲山村為例[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18,28(03):37-40.

[5] 駱敏靈,熊衛,馬旻,張建軍,李軼琛,馬筠,徐漢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動模式的定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4,28(11):840-845.

[6] 鳳凰網文化.《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https://culture.ifeng.com/c/7lFEsrBITtw

爬取微博

@新京報

https://m.weibo.cn/detail/4349366438767086

https://m.weibo.cn/detail/4354478536790966

https://m.weibo.cn/detail/4353126859407840

@Vista看天下

https://m.weibo.cn/detail/4346548969570783

@人民日報

https://m.weibo.cn/detail/4354598380465550

@頭條新聞

https://m.weibo.cn/detail/4353061545986837

@電影影視評論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7877080843

@娛樂圈同學

https://m.weibo.cn/detail/4345773032809253

@貓丸醬w

https://m.weibo.cn/detail/4345803927807936

@顏王爺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34468686276

@娛樂撈飯 12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5905800119

@娛粑粑 13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5003484593

本期編輯:肖鱈桐、趙崢宇、高 銖 、張潔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