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17歲輟學北漂,隱忍多年終成鞋王,如今公司市值過千億

孤身殺出晉江通往世界的獨木橋。

文 / 華商韜略 楊凱

50萬起家,10年做到10億,再用10年做到100億。如今,公司市值破千億……17歲輟學,孤身闖北京,這是丁世忠的故事,但真正的故事似乎才剛剛開始。

世紀大收購

2018年12月7日,一條消息在資本市場炸開了鍋。

以安踏體育為首的財團以46億歐元的價格(大約356億元人民幣)正式發出收購要約,欲收購芬蘭高端體育用品巨頭Amer Sports(亞瑪芬)全部股份。

亞瑪芬成立於1950年,旗下擁有Salomon(薩洛蒙)、Arcteryx(始祖鳥)、Atomic(阿托米克)、Suunto(頌拓)、Wilson(威爾遜)等13個頂級體育用品品牌。2017年,亞瑪芬實現營收26.85億歐元,稅前利潤2.2億歐元。

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是中國體育用品史上最大的跨國收購案。

然而,亞瑪芬近兩年營收增幅不足5%,2018年上半年營收更是同比下降5%,淨利潤為-430萬歐元,經營進入瓶頸。

匯豐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安踏若要獲得亞瑪芬的實際控制權,不但將耗盡安踏約85億元的現金儲備,還需要安踏對外融資約100億元人民幣。這筆錢相當於安踏至少4年的淨利潤。

這是一場近乎傾盡所有的豪賭。豪賭的背後,是安踏掌門人丁世忠的世界雄心。

在丁世忠看來,以中國企業的品牌運營能力,在30年內做出一個始祖鳥或威爾遜的可能性幾乎為0。“在正面戰場上,耐吉的優勢在中短期很難撼動。而我們通過收購Amer,則可以在細分市場上,迅速佔領高點,形成差異化競爭的新對峙格局。”

這並非安踏第一次跨國收購,也不是它第一次因此受到質疑。

2009年,安踏接手了虧損5000萬元的FILA。

主打體育用品居然收購了經營慘淡的休閑品牌?

外界質疑聲一片。

但安踏為FILA插上了重新起飛的翅膀。2018年,FILA的營收佔比近30%,增速超過80%,已經成為安踏的重要支柱和增長引擎。

FILA成功以後,安踏又相繼收購了KingKow(小笑牛)、Kolon Sport(可隆)等國際高端品牌,構築全球品牌矩陣。

如今的安踏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國際影響力。

2018年,安踏集團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成績單:實現營收241億元,同比增長44%;淨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32.9%。穩居中國第一體育用品品牌和世界第三大體育用品品牌。

中國第一,跨國出擊,安踏創造了鼓舞人心的奇跡。

丁世忠的奮鬥,則比安踏的奇跡,更奇跡,也更鼓舞人心。

1987年,一個17歲的小夥子帶著父親給的1萬塊錢和600雙精挑細選的晉江鞋,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城。

北京不少商場的負責人都被這個背著鞋的小孩纏得不行。

“你多大,就跑出來做生意?”

小孩嘴硬得很,說自己20了。

一開始,沒人搭理他。

但他不氣餒,每天都來,軟磨硬泡,嬉皮笑臉地纏著人家。

丁世忠就是那個不氣餒的年輕人。

殺出晉江

1979年,在哥哥的幫助下,陳埭鎮洋埭村村民林土秋決定放下鋤頭,辦個廠子。

哥哥從香港寄回了8萬塊錢。擔心錢和人手不夠,林土秋又找來一些親戚朋友“認股”,一股2000塊,14個人認了股。拿著這10.8萬元,林土秋帶著一幫人開始創業。

晉江第一家鞋廠“洋埭服裝鞋帽廠”就這樣誕生了。第一年,林土秋就賺了8萬塊。

林土秋開鞋廠賺了大錢。這事兒很快傳遍十裡八鄉。不只是洋埭村,整個陳埭鎮都開始效仿林土秋開鞋廠。

陳埭鎮隸屬晉江,丁是第一大姓,自然而然,開廠的老闆們大半都姓丁。安踏老闆叫丁世忠、特步老闆叫丁水波、361°老闆叫丁伍號、德爾惠老闆叫丁明亮、喬丹老闆叫丁國維……多年以後,丁老闆們佔據了中國運動鞋品牌的半壁江山。

1981年,看到身邊人做鞋都賺了錢,丁和木心一橫,變賣家產又借了一筆錢,也和村裡20戶人家合夥辦了一間鞋廠。這人就是丁世忠的父親。

最多的時候,晉江密密麻麻地擠了3000多家鞋服廠。大部分鞋廠做的都是貼牌代加工的生意。一開始,“狼少肉多”,大家都賺到了錢。

可這種模式短板也十分明顯:過分依賴海外訂單、缺乏核心競爭力、附加值低。

很快,惡性競爭就開始了。起初,代加工一雙鞋能賺10-15元;到後來,一雙鞋的代加工利潤僅剩1-2元。

1990年前後,一些大廠逐漸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一邊繼續做代加工生意,一邊創建自有品牌。

1991年,丁世忠帶著從北京賺的20萬回到家鄉,父子三人一同創辦了屬於自己的鞋廠,注冊商標“安踏”,寓意“安安心心,踏踏實實”發展。

在此後的一輪又一輪洗牌中,安踏笑到了最後。

1997年,金融風暴襲來,國際訂單急劇萎縮,大批代工廠關停。安踏卻逆勢擴張,到1998年已在全國擁有2000家門市。有品牌、有渠道、有產品,安踏將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好日子沒過幾年。2005年開始,銀根緊、用工荒、原材料漲價、歐美反傾銷、人民幣升值……一連串打擊接踵而來。鞋企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家家都缺錢,就看誰撐得久。

2005年11月,鴻星爾克赴新加坡上市,募資2億。雖然被外界認為是賤賣,但這筆保命錢實在太重要了。晉江鞋企紛紛效仿。

這年國慶,丁世忠把財務顧問倪忠森叫來:“我想通了,我們要上市。”

一年前李寧上市時,倪忠森就勸過丁世忠。但上市意味著家族式企業必須徹底改革,公司裡親戚太多,丁世忠怕抹不開面子,這事兒就擱置了。

危機當前,丁世忠終於下定決心。

高管會議上,他狂飆晉江話警告那些身處高位的親戚們:“誰阻礙上市,誰下台!”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獲得183倍超額認購,募資超35億港元。安踏市值迅速飆至200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五大體育品牌。

2007年-2012年晉江鞋企迎來上市潮。資本盛宴讓整個行業陷入癲狂:“丁老闆”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安踏率先宣布:2011年專賣店要突破“10000”家,營收要“衝擊百億”。特步、匹克、361°、喜得龍等迅速跟進“萬店計劃”。晉江鞋企相互攀比,瘋狂擴張。

2012年,國內幾乎所有的運動品牌都陷入庫存危機,集體爆倉。

丁世忠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轉型就得死”。他的辦法是:親抓渠道升級,歷時兩年將安踏由批發訂貨徹底轉型為零售,直面消費者。

轉型出了奇效。僅用兩年時間,安踏就走出了危機。其它鞋企就沒這麽幸運了:到2016年,匹克退市;剩下的361°、貴人鳥和特步三家營收總和不及安踏一家。

2012年也成為行業分水嶺。喜得龍等一大批企業就此倒下。李寧決策失誤,轉向中高端市場,陷入掙扎。安踏營收超過李寧,躋身行業老大。

強勢反彈的安踏孤身殺出了晉江通往世界的獨木橋。

品牌戰

1987年,丁世忠“北漂”,本意是為家裡的鞋跑渠道、找銷路。但他卻意外發現:市面上的青島雙星、上海火炬等,鞋都是晉江產的,貼個牌就能賣上百元;自家的鞋不論質量多好都賣不上價。

他第一次意識到品牌的力量。

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安踏。

初創的安踏處境相當不利:許景南和他的匹克是晉江的霸主,他讚助的上海八一籃球隊成功在CBA奪冠,名聲大振;丁水波的特步鞋已經攻入南美和非洲市場,行銷40多個國家;李寧則在李經緯的幫助下做得風生水起,“李寧”幾乎是國產體育品牌的代名詞。

丁世忠知道,安踏要想打出名氣,就必須出奇招。

當時,只有耐吉、阿迪達斯等國際頂級運動品牌才有明星代言人。丁世忠覺得,安踏要打響品牌,就必須有自己的代言人。

1999年,他找到中體廣告的老總王奇,“誰比較合適”。

王奇半開玩笑說:“孔令輝啊!他不僅是世界冠軍,而且跟你長得挺像。”

丁世忠聽進去了,不久便與孔令輝會面。兩人一拍即合,代言費80萬。

1999年,安踏一年銷售收入達3000萬元,淨利潤400萬元。可80萬畢竟不是個小數目。那年北京的房價也就2000元一平米。

安踏內部吵成了一鍋粥。

丁世忠力排眾議,拍板了代言的事。

可是,他很快發現,簽下孔令輝後銷量基本沒什麽變化。他到處找原因,最後發現: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你簽了孔令輝!要打響知名度,要再花300萬上央視做廣告。

丁世忠騎虎難下。80萬簽約費總不能就這樣打水漂了。家裡人最終拗不過他:全當這些年廠子白乾,讓他賭到底吧。

不久,孔令輝的安踏代言廣告登錄央視。

一開始,市場依然毫無反應。丁世忠快被逼瘋了,一度懷疑自己做錯了,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兩個月後,全國的經銷商蜂擁而至,踏破了安踏的門檻。安踏的銷量開始狂飆。

2000年雪梨奧運會,孔令輝與名將瓦爾德內爾的世紀大戰飽受矚目。最終,孔令輝鏖戰5局,實現了大滿貫。孔令輝登上人生巔峰,安踏也跟著沾光,當年銷售額突破3億元。

丁世忠賭贏了,安踏的銷量隻用一年時間就翻了10倍。

晉江人最會模仿。安踏“明星+CCTV-5”的模式成功後,晉江迅速冒出了1400多個品牌,開始瘋狂找代言:運動員是首選,演藝明星也行。CCTV-5一度被戲稱為“晉江頻道”。

面對越來越多的模仿者,丁世忠始終在思考如何跑的更快,佔據先機,“我們需要變成價值鏈的領導者”。

在國內打出名氣後,安踏又先後讚助CBA、奧運會、進軍NBA、構築全球品牌矩陣。丁世忠漸漸展現出世界雄心。

其實,李寧比安踏更早瞄準海外品牌。2005年,李寧就拿下歐洲品牌艾高在中國的經營權。之後又相繼拿下樂途、Kappa等,頻繁“買買買”。

可惜的是,李寧買完之後就沒了下文。2017年,李寧公司99%的營收來自主品牌李寧。

這給了安踏後來者居上的機會。

2017年,丁世忠喊出那句著名的口號,“不做中國的耐吉,要做世界的安踏”。

拚價格沒有出路

與小米類似,安踏出生時,同一賽道上已經有了阿迪、耐吉、匹克、李寧等一眾強敵。丁世忠一開始沒有選擇和對手硬剛,而是采取迂回戰術,做品牌的同時,瞄準“價格敏感人群”,憑借著超高性價比快速取得規模經濟。

一開始做籃球鞋時,安踏推出的幾款簽名球鞋定價均為699元,但市場反應平平,單品銷量幾乎都沒有超過1萬雙。

丁世忠發現,這個價格“不上不下”,難以真正打動消費者。

2013年9月,安踏推出加內特第四代簽名球鞋KG4,定價為399元。

對於一款專業級別的籃球鞋而言,399元是一個足以讓用戶尖叫的冰點價格。

這款球鞋一掃安踏籃球鞋此前的低迷狀態,僅一個季度就賣出了5萬雙。安踏接下來的幾款球鞋也都堅持了399元的定價。

“讓更多人真正買得起,我要讓100萬人穿著我的鞋去打籃球,這就是我們的戰略。”

丁世忠要做真正的“國民球鞋”。這場399元卡位戰幫助安踏迅速贏得了口碑和市場關注度。

安踏的打法與小米有異曲同工之妙。3年前,小米也是憑借著1999元的高性價比手機橫掃了市場,迅速在劍拔弩張的手機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但性價比並不意味著打價格戰。雷軍曾說:“性價比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商業模式、一種核心能力,背後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死磕產品的決心。”

與雷軍一樣,丁世忠也非常講究效率和速度。他對時間極為敏感,平日裡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速度、速度”。

在安踏內部,丁世忠有個外號叫“效率帝”,他對數字非常較真。他能準確地說出安踏工廠流水線的長度、工人數量以及每天的產量。工廠實驗室中測量儀器的各項數據指標,他都了如指掌。

正是丁世忠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死磕產品的決心,讓安踏的銷售毛利率、淨利潤率、存貨周轉效率等核心指標,不僅不低於耐吉等國際品牌,甚至做得更好。

丁世忠認為,一家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力、零售力、品牌力三方面。其中,產品力是第一位的。

產品力的核心在於研發。安踏在這方面吃過大虧。

2005年,安踏讚助CBA時提了個要求:要CBA球員穿安踏的籃球鞋上場打球。這個條件遭到了運動員的集體抵製。原因很簡單:運動員穿慣了國外品牌,害怕因為這個影響比賽成績。

給錢又給鞋,卻被打臉。丁世忠氣得幾宿沒睡著。

可技術短板是事實。最終,他決定投資建立運動科學實驗室。

如今,安踏的運動科學實驗室是全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擁有龐大的“腳型”數據庫,專利數量超過600項。

安踏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成本比率也一路走高,2017年達到最高的5.7%。2018年雖回落至5.2%,但仍穩居國內第一。相比之下,李寧的研發投入佔比僅為2%。

安踏的科研成果不僅僅反映在球鞋上。目前,安踏為全世界36個國家隊提供最專業的運動裝備,甚至技術要求最高的冬季項目裝備,安踏也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準。

雖然出身草根,沒讀過幾年書,但丁世忠卻也有著強烈的互聯網思維。他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消費者洞察”,即能夠通過對於數據的運營,精確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他曾在演講中提過一個問題;“請問,美國男孩打籃球,與中國男孩打籃球有什麽不同?”

回答五花八門。

丁世忠的答案是:“美國男孩基本在木地板和塑膠地板上打球,而中國男孩,因為場地有限,大多在水泥地上打球。”

所以,前者穿的籃球鞋,彈性是重要考核指標,而後者的鞋子,更關心如何才能不傷到腳。

安踏的鞋子就是做給這些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們的。

很多人覺得安踏賣得好只是因為價格優勢、性價比高,卻忽視了它建立在消費者洞察上的本土化創新。而這,才是丁世忠真正的殺手鐧。

“中國的品牌,如果還在拚價格,沒有出路。”丁世忠說:“必須要賦予品牌文化價值,從‘買得起’到‘想要買’。”

如今,丁世忠出去演講時特別愛舉“KT3”的例子。2018年3月,安踏的KT3-Rocco籃球鞋在美國一經發售便引發千人排隊的搶購風潮。這是中國運動品牌首次在美國出現搶購潮。這雙KT-3在網上已經被炒到了5000多元。

“中國人做的鞋可以賣上千元,還被哄搶,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

好勝心是永恆的動力

在事業的起跑線上,丁世忠是落後的。

1987年,他日後最大的對手李寧,已經是“體操王子”。這年春晚,李寧在全國觀眾的注視下,表演了一手《鞍馬開花》,一下成了知名度最高的奧運冠軍,全民偶像。同為晉江老鄉的丁水波,也已先他一步辦起了三興製鞋工藝廠(特步的前身)。

但,之後的幾十年裡,丁世忠一次又一次棋行險招,終於實現了趕超。

一路走來,安踏扮演的始終是個逆襲者的角色。

從雙星、匹克、李寧,再到耐吉和阿迪達斯,安踏的目標一直在變。

支撐安踏一路逆襲的,是丁世忠與生俱來的好勝心。

“我從小不管做什麽事情都很好勝,不管做什麽事情都有一種比別人更強的好勝心。”在接受鳳凰財經專訪時,丁世忠如此形容自己的商業性格。

17歲的時候,丁世忠就覺得自己是一塊做生意的料。看到大一些的孩子出去做生意,他覺得別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這樣的好勝心驅使他孤身一人去了北京闖蕩。

好勝心給了這個少年勇氣,好勝心打敗了孤獨和恐懼。

丁世忠是個典型的閩商。他始終堅持閩商的那套價值觀:敢闖夜路;會識天象;愛拚敢贏;輸贏笑笑。

安踏每年開年會,最後一個節目一定是丁世忠帶著大家合唱《愛拚才會贏》。

源自血液裡的閩商拚搏精神與貧苦出身的草根精神相結合,再加上天生的好勝心,成就了丁世忠與如今的安踏。

丁世忠唯一崇拜的企業家是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王永慶出身貧寒、15歲輟學創業,從米店小老闆一路做到塑料大王。他的經營之道備受推崇,他說“一勤天下無難事”“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他講究效率,對數字敏感,愛刨根問底,對企業運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

丁世忠與王永慶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出身貧苦、十幾歲就輟學創業,同樣勤奮、能吃苦。

不過,在他們的成功之路上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那股超乎常人的好勝心。

丁世忠很少做長遠規劃,總是聚焦眼前的目標。

曾有媒體詢問丁世忠未來的目標。他把安踏的整體目標定為:到2020年做到一億雙鞋,超越阿迪達斯或耐吉,成為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第二”。

“為什麽是‘第二’而不是‘第一’?因為成為‘老大’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第二就在我們身前,有很多可以超越的基礎依據。”丁世忠解釋說:“衡量一個企業的標準,就是在行業裡的地位,所以我們給自己的一個壓力是:市場地位不能倒退。”

丁世忠想要的是永遠保持“第二”的心態。只要前面還有“第一”,還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安踏就可以“安安心心,踏踏實實”地發展。

安踏的口號是“永不止步”。丁世忠的好勝心就是那股永恆的動力。

好勝心反映到實際經營中,就是那股超強執行力。只要丁世忠認準了目標,就會全力以赴、一擊即中,穩準狠。“安踏做事要麽不做,要做就很有力度。”他說。

在中國,安踏幾乎家喻戶曉,可知道丁世忠的卻並不多。

平日裡,他沉靜如水,關鍵時刻卻剛猛如虎,勇於決斷。

他就像是一座火山,平時安安靜靜,一旦爆發,噴薄而出,使命必達。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