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炒菜的一個壞習慣,讓他的血管堵了99%!好多人還在犯…

血管堵了99%,變得像根頭髮絲一樣,服用降壓藥,血壓依舊高達180mmHg以上,這件事就真實地發生在江蘇一位七旬老人身上。

白色尖頭所指部位是血管堵塞99%的位置

據《中國江蘇網》報導,70多歲的王老漢近一個月來雙腿乏力,走50米就腿疼,走不動路。到醫院檢查,醫生都大吃一驚:王老漢全身多處血管嚴重病變,頸動脈、腎動脈、髂動脈、腿動脈等主要血管均出現重度狹窄甚至閉塞,最嚴重的地方達到99%阻塞。

可以說,老人的病情極其危急,若拖延不治,堵塞的頸動脈隨時會引發腦中風,後果不堪設想。蘇北醫院的醫生為王老漢做了手術,手術過程中,從幾乎堵死的血管中清掃出許多豆腐渣狀「垃圾」。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吃得過油!

為什麼說幾乎所有人都有這壞習慣?這是有數據支撐的,據統計,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平均吃油量高達45—50克,相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日25—30克的標準,超出了一大截!

多吃一口油,吃出一身病

英國《每日郵報》曾綜合大量研究指出,過量吃油會帶來癌症、高脂血症、冠心病、關節炎、膽囊炎、痤瘡等問題。尤其當攝入飽和脂肪酸過多時,會使膽固醇增高,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一年增重20斤

油脂的部門熱量高,1克即可產生9千卡的熱量。如果每人每天多吃進1茶匙(15克)油,一個月後體重就會增加700-800克,一年就會增加體重近10公斤。

高血脂

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任何一項過高,都被稱著「高血脂症」。而吃油過量,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也會增多。

脂肪肝

吃油多,血液過多的甘油三酯到了肝臟,逐漸儲存起來,就會轉變為脂肪,形成脂肪肝。

高血壓

吃油過多,長期血脂過高,甘油三酯囤積在血管很容易引發動脈硬化,導致高血壓。

糖尿病

多吃油會造成肥胖和血脂升高,增加糖尿病風險。肥胖的人細胞外周肥大,對胰島素不敏感,不少2型糖尿病就是由過度肥胖導致。

心腦血管疾病

油脂攝入過多,除了造成肥胖外還會導致血液中脂肪酸過多。脂肪酸過剩時主要以甘油三酯形式貯存,沉積在血管裡造成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健康控油十大狠招

買小桶裝的油

如果家裡人不多,最好買小包裝的油,盡量能在一兩個月內用完。不要貪戀大桶裝的價格實惠,如果油不新鮮的話,不利於健康,就因小失大了。

使用帶刻度的油壺

有些油壺按照人數標註了使用量(例如2人份/50 克、3 人份/75克),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人每天的25克油,如果用家中喝湯的白瓷杓來量,就是兩杓半。利用工具,放油就不會憑感覺了。

減油有三寶

香菇、蔥薑蒜、涼拌。做菜時可以多放香菇,因為香菇含有核苷酸,是天然的「味精」,多體驗這種香味和食物原本的味道,對高油食物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另外還可多利用蔥薑蒜、胡椒、花椒、八角等調料給食物增鮮。此外,多採用涼拌的烹調方式,也能控制攝油量。

換著吃油

食用油類要多樣化,不要隻吃一種油或一個品牌的油。要選擇多種油換著吃,滿足食物多樣化的需求。比如先買一瓶花生油,吃完後再換成一瓶菜籽油或豆油等。

不同烹調方式要選用不同的油,比如高溫爆炒要選熱穩定性好的油脂,如花生油等;涼拌菜和燉煮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如橄欖油、豆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充分保護和利用其中的維生素E。

別油上加油

有的人用橄欖油拌菜後感覺味道不夠濃,又滴了香油。但這樣很可能使一天的用油量超標,拌菜隻用一種油即可。

少點藏油大菜

在家吃飯油量可以自己控制,常去飯館吃很容易食用油攝入超標,尤其是一些藏油大菜,比如紅燒茄子、乾煸豆角、水煮魚、乾鍋菜花、毛血旺、地三鮮等等,看著就滿是金光閃閃的油。

炒菜之後控會兒油

把菜鍋斜放2~3分鐘,讓菜裡的油流出來,然後再裝盤。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非常適合這種方法。

油拌冷盤時最後放油

拌冷盤最後放一杓香油或橄欖油,然後馬上食用。這樣油的香氣可以有效散發出來,食物還沒有來得及吸收油脂,這樣吃涼拌菜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也會很香。

煲湯撇掉上層油脂

雞、排骨、牛腩、骨頭等燉煮都會出油,做好後把上面的油脂撇出來,可以減少油脂的攝入。

過油材料改為焯水

製作肉片時,可用水焯法,用沸水把材料快速燙熟,一般肉片變色撈出即可。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就能做出口感柔嫩的肉片。炒菜時,等其他原料半熟時,再把肉片放進去,一樣很香,不影響味道,口感還會清爽很多。或者也可以換成平底鍋炒菜,因為常用的圓底鍋加油很容易過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