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搶玩具的孩子,同樣讓人心疼



1

閨蜜素素突然說,下學期想給兒子換個幼稚園。

我們都奇怪:你是為了孩子將來讀小學?不是的話為什麼好端端要換呢。

細問之下才知道,最近她兒子因為「搶」鞦韆,把一個同學推倒了,小姑娘膝蓋擦破了皮,哭得很傷心。

素素買了東西上門道歉,女孩媽媽黑著臉抱怨:「你兒子太霸道,其他家長都說是個惹禍精。」

其實,素素為了兒子「搶」玩具這個事沒少道歉,也沒少打罵孩子,但兒子還是改不過來,為此老師找她談過很多次,其他小朋友也隱隱約約排斥兒子。

有次去接孩子放學,素素遠遠看到兒子要去牽另一個小朋友的手,卻被孩子奶奶喝住。兒子杵在那裡一動不動,看到這一幕,作為媽媽,素素覺得針從心過。

「你們說,換個新環境會不會好些?」


素素跟兒子談這事,沒想到孩子立馬搖頭說:「我才不呢,我喜歡和誰誰誰一起玩。」兒子幾乎把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說了一遍。

雖然他愛「搶」玩具,但也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和他人連接的渴望。

「搶」這一舉動在大人看來,是非常惡劣的,但在一個孩子心裡,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嚴重。

反倒是,因為「搶」而被小朋友疏遠,被老師厭煩,被父母打罵,很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


2

兒童心理學上指出,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言語上就是「我的什麼」,動作上就是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甚至伴有攻擊行為。而一旦過了4、5歲,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引導孩子知道什麼是「他的」,慢慢在「我」的基礎建立界限感,對「搶」有一份正確的初步認知。

所以,「搶」玩具並不能代表孩子天性霸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教育方式及家庭環境發出「信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強勢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的社交能力變得極端化。

素素的兒子就是這樣。有次孩子出門玩要帶玩具槍,因為怕他傷到其他人,父母就不允許他帶,可孩子一言不發地握著槍不放,他爸一把奪過槍,直接扔地上,面對哇哇大哭的孩子吼道:「閉嘴,不然就在家呆著!」

在這樣的強勢溝通裡,只有控制和服從,孩子是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需要,父母也不會和他進行交流。那麼,與其他人相處時,孩子也會用霸道的行為來交流,比如「搶」玩具。


② 偏激的「教育理念」會助長孩子的「爭搶」行為。

很多人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有人打你,就打回去,想要什麼,就趕緊搶過來,哭有什麼用。」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認為「搶到就是贏家」。其實,這才是「爭搶」行為中最難改變的,因為理念一旦植入到信念裡,改變是非常痛苦的,更何況還是個沒有太多自控力的孩子?


③ 內心負面情緒多的孩子會通過極端行為來發泄。

我表哥家的孩子林林,「搶」東西也是很出名。

有次,林林想要吃火腿腸,爸爸不同意就開始吼,媽媽則開始嘮叨他一上午吃了幾根。只見林林雙手握拳,閉著眼,咬著牙,還跺腳,嗷嗷嗷地喊著哭,完全就聽不進任何的話。

孩子只是想吃東西,而爸媽卻一個指責,一個嘮叨,孩子心裡就會有憤怒、失望、難過等情緒。但是他卻只能通過這些諸如握拳、咬牙、跺腳等外在形式發泄。一個孩子跟自己爸媽都說不出來,跟其他人相處時,也只能爭搶。

表姐家的孩子萌萌就恰恰相反。

她要喝飲料,爸媽不同意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跑到媽媽跟前,吻了媽媽一下,接著說:「寶寶隻舔一口,媽媽可以嗎?」

你看,同樣是兩個5歲的孩子,一個會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辦法,一個就只能發泄情緒,這就是「社交力」的雛形。

那些沒達成目標的挫敗感和心裡說不出的情緒總在某些時間,以不怎麼好的方式發泄出來,也就是常說的「偏差行為」。


其實這是很危險的,「爭搶」除了讓孩子很難有一個理想的社交關係,也很有可能成為更爭強好勝者攻擊的對象。



3

對於「搶玩具」的孩子,很多時候,

我們看得到他強勢,卻很少知道他一直被強勢包圍;

看到他不會講理,卻很少知道根本沒有人教他怎樣講理;

看到他外在很強,卻很少知道他內心的脆弱無力;

看到他太情緒化,卻很少知道他的內心壓抑著說不出的情緒。

畢竟,他也還是個孩子。


人格心理學上也表示,12歲以前,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還是有機會的,真正的不可逆開始於青春期,因為那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同伴。

所以,如果孩子有「爭搶行為」,不如讓我們從父母做起,放下那麼多的「強勢」,多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放下瞬間改變的期待,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陪伴,去為TA打造一個有愛而溫暖的家庭氛圍。

瑞典兒童文學大師林格倫說:「如果孩子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可見,孩子的好習慣永遠不是管教出來的。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被關懷。

與其評判和指責,不如去愛和引導。


4

「父母如果能對孩子無條件接納、重視,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肯定、讚美和認同,用自身來示範,孩子的生命力就會被激活,他就有能活的快樂和自在。」

——資深親子導師林文采


對於0-7歲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最重要的人,他們行為習慣都是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學習到,然後在和同伴的互動中應用和完善,所以,如果孩子出現「爭搶」行為,父母才是最能幫助到他的人。


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評判,無條件接納他現在的樣子。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變成怎樣,作為父母,都是不能全身而退的。只有無條件接納了

他,

他才有可能和你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一個3歲的孩子就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只有聽到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才有機會知道

他為什麼去「爭搶」。


其次,溫和而堅持地告訴他錯誤的地方,並示範還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偶爾出現「爭搶」行為,那父母稍加引導是可以的。怕的是有些孩子「爭搶」已習以為常,越是這樣,越需要時間和堅持。

可以每當

他出現類似行為時,無論跟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態度很好且堅定地告訴

他,這樣是錯誤的,並告訴

他應該怎麼做。


最後,多和他進行角色扮演,讓他體驗到「分享」的美好感受。

猶太人會讓孩子舔抹蜂蜜的書,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到「甜」的感覺,因為孩子是對感覺特別敏感的群體。

所以,我們在遊戲中讓

他明白什麼是「我的」,什麼是「

他的」,在互動中邀請

他分享,一旦

他做到一點點,就及時做一些

他會開心的事,讓孩子將分享和快樂建立聯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