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京津冀人口流入放緩 為何年輕人大愛珠三角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自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新的變化。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且已下降三年,2017年減少了82萬人。

在流動人口下降同時,中西部的安徽、四川等勞動力輸出大省,近幾年人口不斷回流。與此同時,2017年年末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都出現了同步的負增長。

當然正如報告所言,作為全國三大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流動人口的落戶和居留意願,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比如年輕人更愛珠三角,長三角內部的人口流動活躍,相對來說,京津冀則略顯活力不足——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呈下降趨勢,增速明顯放緩,但落戶意願卻一直保持穩定。

不想留在京津冀,但想要戶口,看上去這是一種矛盾的選擇,其實不然,它說明北京這類一線城市,雖然房價高、生存壓力大,但戶口的含金量不減,尤其是附著其上的醫療、教育等資源優勢,仍然是吸引人口的重要籌碼。

北京和上海人口下降,很大程度也是疏解城市功能的結果。如今不少城市開啟了搶人大戰,不少城市展現出了像深圳一樣“來了就是××人”的姿態,對北漂、滬漂的號召力是相當可觀的。但話說回來,如果將視線跳出城市,聚焦於城市群,京津冀活力下降,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正如戶口效應所顯示的,多多少少讓京津冀擁有政策特供性。一方面這種特殊的地位,讓京津冀能夠享受足夠的政策資源。比如北京,諸多國企巨頭的所在地,也是全國總部經濟的高地——2017年末符合產業定位的總部企業累計達4007家。這些將總部設在北京的企業,帶來了利稅和就業。

相對而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由於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民營經濟高度發達。

比如長三角的江蘇,有著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昆山一個縣的經濟體量,比少數省會城市還要高。另外像杭州,是近兩年很火的“新一線城市”,數字經濟全國首屈一指,在未來的產業轉型浪潮中已經佔盡了先機。

它們的差別還不止於此。在城市群的氣質上,京津冀要更加傳統;在城市群內部,京津冀的差序等級格局也更加強烈。最典型的是頭部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和天津,剩下的保定、唐山、石家莊、廊坊等,在發展水準和經濟體量上,和京津仍有差距。

相對來說,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一體化方面很突出,比如長三角在上海之外,還有蘇州、杭州、南京等二線城市;珠三角除了廣州和深圳外,還有佛山、東莞、珠海等製造業發達的城市。

廣州、佛山地鐵同城化,上海、杭州互認乘車碼,這都是一體化的體現,一體化更高,讓整個城市群聚合城都市圈。它意味著什麽呢?在一二線城市之間進行切換,成本要低很多了。

比如,你可以在蘇州買房,在上海上班,今後可以退回蘇州。所以我們看到報告中提到,長三角內部人口流動活躍,而在老齡化的背景下,珠三角則成功地捕獲了年輕人。

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最重要的經濟要素。對於居留意願下降的京津冀來說,一方面要盡力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在福利均等化上不斷向前推進;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隨著北京的部分功能向外疏解,政策資源利好在城市群內部逐漸攤平,未來的京津冀依舊有值得暢想的空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