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原來越多人喜歡喝老茶?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長,喝茶的群體非常大,而且地域差距特別大,但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會有一些老茶,或多或少。

老茶來源?

老茶,當然是從新茶而來,但不是所有的新茶都可以成為老茶。對待老茶,有如中醫,經驗主義,講求實效。

老茶的由來,既有文獻的記載,也有民間的習俗。

老茶最早的發源地在雲南,始見於明代大理白族進士李元陽記述的感通茶:「藏之年久,味愈勝也。」明清時期,感通茶都是雲南的名茶。

曬青綠茶緊壓成型後,加工成的七子餅茶,屬於普洱茶。敬昌號的馬禎祥回憶,民國時期,內銷的都是新春茶。銷往香港、東南亞的茶,需要存放,有時候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

七十年代,普洱茶也是按照香港客戶的要求,適度存放後再銷售。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台灣師範大學鄧時海教授所著《普洱茶》一書提出:越陳越香。這既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是提煉與弘揚。

2004年簡體字版《普洱茶》一書在大陸出版發行,老茶之風興起。隨後鄧時海先生、耿建興先生合著的《普洱茶續》出版發行,大力倡導: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這個觀念深入人心,對普洱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黑茶,四川雅安的藏茶,陝西的涇陽茯茶,湖北赤壁青磚茶,湖南安化黑茶,廣西梧州六堡茶,安徽祁門的安茶,都憑藉越陳越香興起。

老茶另外一個起源地在福?。由明入清,祥符人(今河南開封)周亮工入閩為官,所作《閩茶曲》中記述武夷茶:「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明明白白的宣稱,就是要隔年陳茶。

在閩南、廣東、台灣,民間一直就有飲用老烏龍茶的習俗。直到2016年,敢想敢乾的閩南茶商,推出了《陳香型鐵觀音》的國家標準,五年以上的老鐵有了合法的地位。

閩東福鼎白茶更是響亮的提出了: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最近幾年風行全國。

老茶從明代至今,文獻的記載,民間的習俗,相互印證。

老茶都有什麼茶?

綠茶中有老茶,確切來說,是綠茶中的曬青綠茶,如文獻記述中的感通茶、寶洪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建國後的感通茶改為烘青綠茶,寶洪茶改為龍井工藝的炒青綠茶,與之前的茶完全不同。我們據文獻記載認為綠茶中唯有曬青綠茶可以陳放成老茶。炒青、烘青、蒸青綠茶,則適合作為新茶飲用,不作老茶之想。

黑茶中有老茶,雲南普洱、四川藏茶、陝西茯茶、湖北青磚、湖南黑茶、廣西六堡、安徽安茶等,都具備存放成老茶的屬性。紅茶中有老茶,過去邊銷緊壓茶中,拚有紅茶。湖北米磚,本就是紅茶,同樣可以存放成老茶。

白茶中有老茶,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完全可以存放成老白茶。

黃茶,原理上近似於黑茶,有存在成為老茶可能性。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和驗證,需要進一步探討。

多老算作老茶?

這個問題尚且沒有統一的標準。

周亮工認為隔年陳,這幾乎與現今的食品保存期限一致。按照我國的規定,食品常溫下的保存期限為18個月。適合作為新茶飲用的,如炒青、烘青、蒸青類綠茶,常溫下存放超過保存期限,不提倡飲用。

白茶宣稱三年成藥,據此理解,三年以上可視作老白茶。

青茶中陳香型鐵觀音國家標準規定陳放五年以上,之後應當算作老茶。

黑茶中雲南普洱茶曾經在2004年頒布農業行業標準,規定生茶要存放十年以上。以此作為參考,普洱茶等各種黑茶,存放十年以上算老茶。各種黑茶標準中已經將保存期限改為:本品在合適條件下可長期貯存。

老茶源於文獻記載,明代的李元陽:藏之年久味愈勝也。民國的《路南縣誌》:藏之越久越佳。鄧時海教授《普洱茶》:越陳越香。這都是藝術化語言的表述,屬於模糊美學的範疇。據此曾向鄧教授請教,得到回復是:20年以內算新茶,20~40年算舊茶,至少40年以上算老茶。貯存100年以上算古董茶。個人認為,這個是鄧先生藝術化的品鑒標準。

如何看待老茶?

事實上,自有茶以來,以綠茶為主流的中國飲茶風尚,向來都以追求新鮮自然的茶為風尚。比起來,從明代至今,文獻記述寥若晨星,但卻不絕如縷的老茶風尚,直到今時方為世人普遍所知。

飲茶,界定為健康的成年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經濟基礎、茶葉認知,自由的加以選擇。

對於現有存世老茶,僅以普洱茶為例,無論是當下市場熱議的中期茶,或者是七子級、印級甚至是號級古董茶。都需要有較強的財力,更需要有專業的鑒別能力,近乎於古董收藏。設若不具上述條件,應當審慎的對待。

我們更主張的作法是,在了解茶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新茶,自行存放,與茶相守相伴,慢慢變老。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樂趣,老了更有老茶喝。既可以獨自享受,還可以與人分享。缺乏專業知識、財力受限的情況下,不主張將其設定為以增值為目的金融類產品。

存新茶、品老茶,是我們對待老茶的基本原則。

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要享這清福,需得有錢、有閑,還有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播放GIF

圖文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