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玉帝為何要將沙僧貶下凡間,只是因為打破玻璃盞嗎?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名著《西遊記》中,卷簾大將被貶一直讓許多人迷惑不解:不就是打碎個玻璃盞嗎?玉帝怎就這麽不依不饒,都想推出去直接給斬了。後來小命雖保住了,還要七日一次,將飛劍穿胸脅下百餘回。要破解這個問題,需要弄清兩個問題:玻璃盞為什麽重要,打碎玻璃盞的是什麽樣的人。

今天,生活中玻璃器具幾乎無處不在,我們難以想象出,玻璃在古代的珍稀程度。

根據相關資料描述,天然的玻璃應是玻璃質的火山岩黑曜岩,遠古就成為製作刀具和器皿的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熔點高達1650℃以上,但是加入了碳酸鈉(蘇打)與碳酸鉀,發生化學反應,熔點能降到1000℃多,能夠被加工。有記載的玻璃製造,最早出現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在兩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遺跡裡,出土過小玻璃珠。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高鉛鋇矽酸鹽玻璃,其製品有琉璃璧、琉璃珠等。因為成分不同於西方的鈉鈣玻璃,因此有人認為中國玻璃製品有獨立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當時重要的玻璃產地,以玻璃生產來彌補玉石資源的不足。“玻璃”這個詞是後來誕生的,戰國時期《尚書》中有一個“璆琳”,用來稱呼像玉一樣的玻璃的詞。漢代出現了“琉璃”一詞,被認為是和璧玉、珊瑚一樣的國寶,而且,“琉璃”這種叫法一種沿用到明代,甚至如今有些地方仍舊使用這個詞。

漢朝時期,東漢墓葬中出現過單色的玻璃珠,還有玻璃耳璫,就是玻璃製造的耳飾。魏晉南北朝時掌握了玻璃吹製的技術,能夠製造出器型較大並且玻璃壁比較薄的器具,玻璃當中的成分也有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是玻璃製造和西方玻璃進口的一個重要時期。唐宋時期的玻璃有所發展,但是更受歡迎的卻還是西方製造的玻璃器,如伊斯蘭進口的玻璃器。

所以,雖說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能看到玻璃身影,但歷史上多以小型器物出現的,大型器物很少。而且隻屬於貴族階層的把握之物,並沒有進入生活器物行列。玻璃有易碎的致命缺點,更麻煩的是,玻璃碎了,還容易劃傷自己。因此,像玻璃這種易碎物品,難以被有勤儉節約習慣的古人接受,也是情理之中了。相反,瓷器導熱性能差,不燙手,也不會遇極冷極熱而炸裂,是非常實用的器皿材料。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國瓷器積累了很高的技術和藝術成就,適用性強、成本低廉,成了日常器皿的首選。

從地理環境看,我國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茶葉生長,茶是我國傳統飲料,瓷器可以泡茶,能適應冬夏氣溫年較差大的氣候條件,玻璃器具卻很難。但古希臘、古羅馬屬於地中海氣候,適宜葡萄生長,釀造葡萄酒歷史悠久,玻璃器具自然大行其道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當時生產不了瓷器,瓷器大多數都來自東方,價格昂貴,另一方面,葡萄酒只有在透明的玻璃杯裡才能體現它的美感。

總之,古代由於玻璃製造技術落後,物以稀為貴,自然就成了一種“寶貝”。一般“琉璃”僅用於宮廷的飾品和皇帝的碗筷等,普通人是沒有權利用這種東西的,逾矩便要殺頭。玉帝這玻璃盞,其實是帝王身份的象徵,被卷簾大將打碎,惱怒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玉帝之所以重重懲處這位卷簾大將,並不僅僅是因為玻璃盞珍貴,還與他的為人有很大關係。

有人說,玻璃盞是用來盛蟠桃的,打碎了玻璃盞,浪費了蟠桃,相當於斷了神仙們的活路,所以犯了眾怒。我倒不這麽看,因為蟠桃並不榨汁喝,沒必要非盛在玻璃盞中不可。就算放在玻璃盞中,蟠桃並沒有人參果“遇土而入”的特性,即使用來盛蟠桃也不會浪費。那麽,這位卷簾大將的為人究竟如何,會惹得玉帝如此不高興?

卷簾將出身草根,他自述“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裡曾遊蕩”。他修仙頗為主動,“皆因學道蕩天涯,只為尋師遊地曠”。不過,修仙過程似乎很不順利,“沿地雲遊數十遭,到處閑行百餘趟”後才“得遇真人”。卷簾將終於被補錄為公務員,成為體制內的一員。他從事的工作,不過是玉帝進出時,替玉帝掀一下門簾而已。所謂的“卷簾大將”,實際上只是一個普通的勤務人員。但他本人並不這麽看,因為伴在玉帝左右,內心越發膨脹,居然感覺“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這種狐假虎威的作派,那些朝臣們怎麽看可想而知。

那麽,玉帝對他這種人真的喜歡嗎?領導喜歡聽話的奴才,但往往並不喜歡狗仗人勢的奴才。特別是當這個奴才犯了眾怒的時候,為了維護內部的穩定,犧牲一下奴才,也是常規手段。至於七日一次用飛劍來穿,仍是平息部下的怨氣舉措。

卷簾將由體制內的“神仙”變成了體制外的“妖”,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把氣撒到更弱的行人身上,“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射皆喪”。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對弱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踢貓效應”是部分中層領導的常見作派,對上司極盡諂媚,受了氣就拿下屬撒氣。

在83版電視劇《西遊記》中,沙僧被塑造成忠厚老實、任勞任怨的形象。由於電視劇深入人心,許多人往往忽視了原著中的沙僧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藝術形象。實際上,如同在天上一樣,沙僧在取經隊伍中,始終跟唐僧領導站在一起,隻問立場,不管對錯,屬於屁股決定腦袋的典型。比如,在電視劇三打白骨精故事中,沙僧苦勸唐僧不要趕走孫悟空,而在原著中,沙僧從頭到尾一言不發。後來沙僧被黃袍怪捉住,孫悟空救他時還忍不住責備:“你這個沙尼!師父念《緊箍兒咒》,可肯替我方便一聲?都弄嘴施展!”就算沙僧開始不知道這是妖怪,骷髏都出來了能不知道嗎?但他堅定地站在領導一邊,就算其他員工確實沒錯,得罪了領導、跟領導不一致就是錯!而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中,沙僧更是在觀音菩薩面前發泄出對孫悟空的不滿:“這猴一路行凶,不可數計……”孫悟空一路降妖他真的不清楚嗎?當然不是,他在觀音面前說的那番話,完完全全是替領導背書,領導的意識已經深深地滲進了他的骨髓。

打碎了玻璃盞,是工作失誤。工作失誤會受到什麽樣的懲處,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為人。不願意為同事而得罪領導可以理解,但與領導一起,跟同事過不去,在職場上也難有很大的發展。這就是沙僧從來都跟領導站在一起,最後不過成為一個普通羅漢的原因——他的層次只能是個羅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