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龍應台生活筆記:要墳幹什麽?

自從安德烈提醒我,“要有一個墳,不然,媽媽一走,我們跟台灣的關聯就斷掉了”——我就開始把這件事列入“閑時思考清單”。

一問之下,發現身邊同輩的朋友,不少人已經買好了墓地。準備的是:火燒骨,灰入壇,壇入土,土上有碑,碑旁有樹,樹開雜花,花灑碑文。

那幾個不忘的人,可以偶來樹下小坐,瞥見蝴蝶飛來,閑問,“你覺得哪一只是她?”

排灣族的家葬最好。石板屋建成時,屋內已經預設方室於地下。親愛的父親母親離世後,讓他身體抱膝如嬰,直接“下樓”安息。從此祖靈在地下繼續溫暖護持樓上奮力生活的孩兒們,孩兒們在屋裡用從早到晚作息的人間喧鬧繼續安慰下面無言但不滅的愛。

排灣族沒有漂泊不安的靈魂吧。

台灣的公墓已經有樹葬區,但地面上樹小葉疏,仍不成林,且還是要燒成骨灰,骨灰置入可分解的“壇”。燒,本身是汙染與資源耗損,我們的肉體,卻是肥美的養分。

意大利有兩個人發明了麵粉做的、易分解的“綠卵”,“綠卵”如袋,連著樹根,和樹苗一體。選好樹苗,讓親愛的人抱膝如嬰、入袋,回到大地的子宮母卵,與樹根融合,用身體滋養樹乾和花葉,仰向陽光。思念的人,站在陽光裡,輕撫一株風中搖曳的樹……

我想買塊地,養一方“情懷森林”,一方沒有任何人造設施,只有葉生葉落、鶯飛草肥、紫斑蝶翻滾的森林。法規說,地必須五公頃以上。大武山陽光照得到、蝴蝶飛得到的地方,有這樣的五公頃嗎?

想一起去的朋友早點跟我登記吧……

如果沒有墳

跟安德烈說一個好友的故事。好友很愛他母親,母親死後,他就把骨灰長年放在一個美麗的盒子裡,擺在書房。每次搬家就先搬盒子。有一次半夜裡來了小偷,早上醒來,盒子不見了。

“你要不要把我的骨灰也放在你書房,擺書架上?”我問安德烈。

我們在緬甸茵萊湖畔一個旅店裡,兩張古典大床,罩著白色紗帳,外面雨落個不停,我們在各自的帳內,好像國王在享受城堡。他趴在床上看電子書。

安德烈頭也不抬,說,“不要。”

“那……”我假作沉吟,然後說,“這樣吧,骨灰分兩盒,你一盒,飛力普一盒。你是老大,拿大盒的。”

他說,“不要。還是做個墳吧。”

“要墳幹什麽?”我說,“浪費地球。”

“有個墳,我們才可以收文青觀光客的錢,誰要來看作家的墓,收門票。”

我不理他,繼續跟他分析:灑海上,不一定要到海中央,搭船多麻煩,或許到無人的海濱岩石即可;埋樹下,選一種會開香花的樹,花瓣像白色蝴蝶一樣的花;也可以“草葬”,就是埋入一片什麽都沒有、只有綠油油的草地裡,讓草覆蓋……

這時他放下了書,隔著紗帳,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力普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台灣?”

——“生死課”,《天長地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