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8.9,龍應台的新書寫了什麽?

龍應台出了新書,一本關於生命、死亡與衰老的書。

——《天長地久》。

2017年8月,龍應台離開台北,來到南部的鄉下,和92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同時,她開始寫信,母親早已失智,只能“已讀不回”。這些文字收攏在一處,便成了這本書。

龍應台在這本書裡所講的,並沒有什麽新鮮的道理,不過仍是:珍惜眼前人,父母子女一場,不要等到訣別,才想起來沒有足夠的陪伴。

以前說過,散文的好處在於抓住時間。人生漫漫,大多數人是稀裡糊塗的過完,也許留下一些照片,少量的記憶,便永遠的消逝了。

龍應台很早就開始書寫自己的生活,從《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到《目送》,作為讀者,我們從這些書裡知曉了不少龍應台與親人相處的碎片。

有時候覺得,如果這樣一直寫下去,倒是像《人生七年》那樣的紀錄片。

比如,在《孩子你慢慢來》裡,飛力普還是個小學生,在《親愛的安德烈》裡,變成十八歲的少年,再到今日的《天長地久》,飛力普已經三十歲。

時光匆匆,誰也不被赦免。

我記得第一次看《親愛的安德烈》,正好十八九歲,讀得很認真,滿心羨慕。那樣一封一封信,母子之間,敞懷去談各自對生活、生命以及社會議題的理解,實在太難得。

在我所了解的生活中,大部分父母與子女之間,都隻停留在添衣加飯的物質關懷上,最多催婚催生,至於心智上對等的交流,雙方似乎都是回避的。

不知道為什麽,我們與父母之間,到了一定的年齡,便劃出一道鴻溝。孩子奔著前程一路奔跑,父母則一點點後退。

龍應台的這一本本書,倒是可以作為一門親子課:平等的對話,共同的成長,才是長久之道。

這本書裡,寫到不少龍應台與兩個兒子相處的細節。他們經常會一起出去旅行,暫時脫離父母子女的標簽,“脫離原有的環境框架,突然就出現了一個開闊的太空”。

事實上,父母與子女,因為血緣,會記掛,會想念,卻難以互相理解。像龍應台和飛力普長長的旅行,倒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對兒子,龍應台做得足夠好。雖然他也免不了嫉妒兒子的女朋友們,但她知道該放手。

但是對美君,她的母親,卻沒有辦法重來。她在一篇篇文章裡懷念母親對自己的好,是美君在年輕時,堅持讓她讀大學,教會她獨立與成長。

但如今,母親已經不認識自己。她在與母親的相處中,一點點思索老與死,思索時間與生命的關係。

“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

所能夠做的,只能是珍惜眼前。

PS.你和父母的關係怎麽樣呢?

-the end-

- 魏小河 -

一條未知終點的河

從 讀 書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