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談降杠杆:管住融資的盤子 減少對企業胃的誘惑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4日電 題:《李庚南:降低企業杠杆率關鍵是管好企業的“胃”》

  作者 李庚南 (高級經濟師,中新經緯特約專家。先後供職於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監部門人士。近年來專注於普惠金融等問題研究,先後發表近百篇文章。)

  印象中老一輩有一育兒寶典:要想小孩壯,先把胃撐大。

  這句話用於養兒或許有幾分“糙”理,但移用於企業融資問題上,則絕對是個誤區。 

  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呼聲在民間一直不絕於耳。呼聲不僅凸顯了金融服務的短板,以及結構性的不平衡,也暴露了企業界對資金的饑渴;而饑渴的背後不乏被過度融資“撐大”的“胃”。因此,緩解融資難問題的根本,是要通過降低企業杠杆率,打破金融資源的錯配,有效遏製過度融資,而其關鍵在於管好企業對資金的“胃口”。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在保監會、國資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2018年降低企業杠杆率工作要點》(下稱《要點》),圍繞降低企業杠杆率,從建立健全企業債務風險防控機制、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推動“僵屍企業”債務處置、推動兼並重組等其他降杠杆措施、完善降杠杆配套政策、做好降杠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服務監督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二十七條具體措施,首當其衝的就是對企業負債的約束。

  從某種意義上,強化對企業負債的約束,就是要管住企業融資的“胃”,內外兼治、調養結合,這是降低企業杠杆率的關鍵。

  督促企業融資按需取食 切勿暴飲暴食

  一方面,要從供給端入手,強化負債約束,管住企業融資的“盤子”,減少對企業“胃”的誘惑,督促企業按需取“食”,遏製企業過度融資。

  《要點》要求通過債權人委員會、聯合授信等機制,以及銀行對企業客戶開展債務風險評估等方式,限制高負債企業過度債務融資。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健全企業債務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分行業、分地區,定期對企業杠杆率和債務風險進行動態監測,重點做好大型企業債務風險監測,完善大型企業債務風險聯合處置機制。其中,落實聯合授信機制是關鍵。如果聯合授信機制能真正落地、從試點逐步走向全覆蓋,那麽企業過度融資狀況將得到根本性扭轉,至少在銀行體系的融資不再是“霧裡看花”。

  當然,這一切對銀行體系無疑將是嚴峻的考驗。首先,銀行信貸的精細化程度能否達到準確評估企業真實融資需求的“技藝”要求,仍是一個問題。而且企業融資中往往有很多隱蔽的負債,如通過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乃至P2P網貸行業借貸,以及為其他企業的擔保等。要摸清這些方面的情況,在現有的資訊共享體系水準下,如果沒有企業的主動配合,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更何況,要控制、壓縮高負債企業在銀行領域的融資並非易事。對於企業而言,某種程度上,資金亦如水,覆水難收。在當初銀行資金擁躉之下,企業本來不大的“胃口”被撐大了。於是,企業出現盲目擴張,跨業、跨界經營,攤子在膨脹欲中越鋪越大,以至於失控而資金鏈斷裂。更為關鍵的是,銀行貸款投入企業後,往往被固化為企業的“鋪底”資金(相當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定額流動資金)。

  其次,銀行機構自身經營行為的理性與規範程度也將直接影響降低企業杠杆率的進程。銀行機構自身在信貸資源配置方面能否徹底擺脫“壘大戶”的思維定式,同樣是一個考驗。如果銀行機構依然熱衷於追捧大企業、大客戶、大項目,那麽不僅在聯合授信機制實施方面會陷於被動,而且也會讓聯合授信機制的“防線”破綻百出。

  另一方面,要從需求端入手,強化資產負債約束機制,管住企業融資的“胃口”,告誡企業切莫暴飲暴食,做到融資有度、有計劃、有節奏。

  從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角度出發,《要點》要求“組織落實《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建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區分不同行業、企業類型,設定資產負債率預警線和重點監管線,科學評估超出預警線和重點監管線企業的債務風險狀況,根據風險大小程度分別列出重點關注和重點監管企業名單,並明確其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標和時限”。同時,要求進一步夯實國有資本,明確國有企業資本補充的條件、標準和資金管道,支持國有企業通過增加資本積累、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多管道籌集資本、充實資本實力、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

  之所以把強化負債約束的重點落在國有企業,這無疑是中國國情使然。國有企業的高杠杆、軟約束、低效率,長期以來為各界所詬病,也是導致金融資源低效配置的根源。降低國有企業杠杆率的關鍵在於打破其財務軟約束。顯然,從降低企業杠杆的整體戰略看,強化企業資產負債約束並不止於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特別是融資能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同樣存在降低杠杆率的迫切性。

  如何有效地管住企業融資的“胃口”?

  所謂管住,就是既不能讓其“挨餓”,也不能任其“飲食”無度。首先要夯實企業運行的基礎,即保持適當的運營資本。這就需要強化企業的資本補充機制。資本補充機制的缺陷,恰是當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杠杆率高企的底層因素。在現行的財政稅收體制下,企業特別是國企補充資本的能力與意願都不足。因此,增強企業的資本補充能力是問題的關鍵。從融資的角度,這也符合優序融資理論對企業內源性融資重要性的闡述。其次,企業在融資理念上要回歸本源。要改變企業“把借來的錢完全當做自己的錢”的幻覺與習慣,強化借債還錢的誠信意識。需明確為什麽要借錢、所借之錢用到哪裡去、如何歸還。此外,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企業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經營管理,更需要關注和研判巨集觀形勢與外部環境,把握大勢,這樣才能保持投資穩健、融資適度,才能使自己的“胃”始終處於良性狀態。

  值得探討的是,《要點》強調要限制高負債企業過度債務融資,是否僅僅指間接融資?如果是這樣,那麽其他融資管道會否成為企業“堤內損失堤外補”的融資“妙方”?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要降低企業杠杆的初衷,不僅僅是要降低企業杠杆率指標(企業債務/GDP,或者核心資本/表內表外總資產風險暴露)本身,而是要解決高負債背後的低效率,及其對資源的浪費。

  如果我們在管住企業間接融資的同時,對企業其他融資管道疏於防範,則無異於讓減肥的人在控制主食的同時大量吃零食。當然,對於肥胖的人,除了控制飲食之外,還有更健康的方式,就是通過運動,增強體格,增強對能量的吸收能力。

  換言之,對於企業降杠杆,我們應該動態地而非靜態地看。靜態地降低企業負債、降低企業杠杆無疑是一種方式,但是一種消極的方式,若適度性把握不好或走向負面(比如為減肥而過度節食,或許適得其反)。積極的方式,則應是引導和推動企業通過技術革新、轉型更新,提升能效,通過更高的發展速度來增強對資源的吸納能力而非浪費資源。因此,要在發展中去杠杆,而不是靜止中去杠杆。

  無論是通過資本積累、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還是市場化債轉股,前提都是要增強企業自身的體格,增強其對資金的吸納能力。否則,弱不堪補,則適得其反,僵屍企業是也。(中新經緯APP)

責任編輯:李彥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