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擴招20年,上所“好大學”還是和以前一樣的難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錄取率是5%。而在2018年,高考錄取率已達到81%。現在,通過高考上大學已不再是個什麽難事。尤其是從1999年開始,全國的高校招生總量在不斷的增加、高考錄取率也不斷增加。

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很能說明問題,199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9.8%,而2018年已經上升到48.1%,預計今年就將突破50%,我國也將正式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化階段。

按理說現在上大學如此容易,學生們豈不玩嗨了?但現實是學生們更累、更拚命了。八、九十年代是挑燈夜讀,現在是365無休,就是除夕當天該上補習班的還得去。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就是:上大學容易了,上好大學還是難,學生們在為好大學而競爭。

擴招擴的絕大多數是專科和普通本科高校

要說清擴招和上大學、上好大學之間的關係,就要弄清是誰在擴招,擴招了些誰?在1999年發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是這樣描述的:招生計劃的增量主要用於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也就是說,主要是地方高校、高職院校在進行擴招。

如果我們關注下從1999至今升格的、新增的高校,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多起來”的高校,有一半左右都是地市級的新設或者專科升本科,還有一小半是新增的獨立學院。大學擴招的主力軍是專科和普通本科層次的學校,那些“好大學”的擴招佔比很小。

以211層次的高校招生為例,在2005年,211高校的錄取總規模約為42.4萬人,錄取比例是5.04%。在2015年,211高校錄取總規模約為46.3萬人,錄取比例是5.06%。從錄取比例上看,幾乎沒變化。

具體到清華、北大、人大、複旦等好大學的招生計劃,近十年內基本保持穩定,除極少的增長外,基本不變。而且變動主要集中在統考以外的各類招生計劃中。

“好大學”這個圈子幾乎就是固化的

我們所說的、父母眼裡的、社會大環境承認的“好大學”,無非就是985、211或者現在叫做的雙一流大學。如果把這些個985、211或者雙一流的名單仔細看一遍,就會發現他們幾乎就是一個名單,只不過分了層次,什麽時候需要什麽樣的層次,就用哪個層次的。

“好大學”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在1954年至1963年,陸續將包括北大、清華、人大等68所高校定性為“全國性重點大學”。這是第一批建設“好”大學的工程。二是1978年再次確立共計88所全國重點大學,至1981年又增到99所。

到211工程,基本就是原來的那99所全國重點大學名單的翻版,只不過去除了極少量的高校,然後增加了一些新興高校、還兼顧了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高校。再說985高校,這其實就是211高校的“優中選優”,數量僅有39所,自然也沒有為“更容易考入好大學”這個事業做出貢獻。

再到2017年的“雙一流”大學評選,一點沒令人失望的是,雙一流大學幾乎將211高校全部囊括,然後再增加了一部分具有特長學科的高校成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不管如何,“好大學”這個大家庭總算擴張了點。

但總體而言,父母眼裡的、學生心裡盼望、社會大環境承認的“好大學”,其實還是沒多沒少。一開始就是重點的、優秀的,現在還是重點、優秀,原來不是的,也沒幾個是。“好大學”的數量沒多起來,招生計劃又增加不明顯,想考進去還是照樣很難。所以,轟轟烈烈了20年的大學擴招,並沒有讓學生輕鬆起來。

“好大學”總體錄取率沒提高,錄取法子倒更多了

相比大擴招以前,只有高考一條路的錄取辦法(當然也有保送生之類的,但數量非常少),隨著大擴招興盛的還有更多名校參與到“多元錄取”中來,多種招生方法被提出並實踐。除了保送生外,還有自主招生、高水準運動隊、特招生、降分錄取等等。

能通過這些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錄取學生的,自然都是些“好大學”,也只有他們才有資格“多元錄取”。這就導致本來就沒增長多少的“好大學”招生計劃,又被其他錄取方式佔了一定的比例,從高考這條路上的跨進“好大學”的名額,基本還是那些。所以,競爭壓力又更大。

擴招20年,讓更多人有機會上、更容易上大學,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下一步,如何讓更多學生享受到更優質、更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必為父母眼裡的“好大學”累死拚活,也該是個要去解決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