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時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年之中的“三伏天”。

俗語有雲:“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在小暑與處暑兩個節氣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一般說來,初伏為十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入伏之後是中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一般為十日到二十日。中伏之後是末伏,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始,一般為十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

三伏期間,我國各地的食俗各不相同。“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是北方人過伏天的一種飲食習俗。入伏的時候,剛好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當然要打打牙祭,吃頓白面,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當然要吃上一頓餃子了,並且伏天人們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食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如上海,頭伏要吃餛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後有透明感,費時也較短,而煮水餃時需多次加涼水,方能保證熟透。

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裡,描寫三伏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裡,楊志押送“生辰綱”行至黃泥崗時,“白日鼠”白勝扮作挑酒桶的漢子吟唱了這樣一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詩中描繪了三伏天的酷熱乾旱,透露了農夫的焦急心情,與公子王孫消夏的愜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宋代詩人范成大有一首詩《曉起信筆》:“午枕汗如洗,曉櫛氣稍蘇。落蛩試風露,滿意鳴相呼。倦客感節物,流光不躊躇。秋聲已如許,殘暑何足驅。人言今歲熱,迥與常歲殊。此理恐未然,豈不知頭顱。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三伏氣象候炎熱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奉勸人們珍惜光陰的感情。

三伏天要注意避炎熱,尤其要盡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並隨身攜帶一些清涼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李建強),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