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這條惡龍,開啟了400年亂世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了。

在權傾朝野三年後,董卓被滅三族,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家族頃刻間煙消雲散。似乎沒有人同情董卓,無論在史書,還是小說戲劇,他都是反派,臉上一個大寫的“壞”字。

那麽,被嫌棄的董太師到底有多不堪?

1

董卓的少年時期頗為勵志。

他所生活的涼州,是當時漢羌百年戰爭的前線,民風彪悍,猛將如雲,就連婦女都能“挾弓而鬥”,正如史學家夏曾佑所說:“東漢經羌胡之亂,天下精兵猛士,恆聚於涼州。”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活下來就已經不是省油的燈。

董卓偏偏還生得人高馬大,一個人頂一個連。史書說他“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就是說,董卓仗著自己力大無窮,馬上常備著兩副弓箭,並能在騎馬的時候左右開弓,戰鬥力爆表,天生就是當帶頭大哥的料。

董卓從軍入伍之時,正值東漢朝廷多次派兵平羌,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在30年的歲月裡,董卓與羌族進行大小百餘戰,又籠絡李傕、郭汜、張濟與樊稠等涼州豪強,組成了威震一方的軍事集團,從無名小卒白手起家,憑借赫赫戰功拜將封侯。

擁兵自重的董卓自然引起東漢朝廷的忌憚。

漢靈帝曾下詔命董卓進京為少府。少府掌管天下賦稅和宮廷起居,是個美差,可是沒有實權。

董卓不傻,知道是個坑,就不往下跳。他上表稱,涼州賊寇未滅,正是臣為朝廷奮發效命的時候,且弟兄們跟我相處日久感情深厚,車馬都讓他們攔下來了,去不了,只好愧對皇上。

漢靈帝去世前,又下詔改封董卓為並州牧,並令其將兵權轉交給皇甫嵩。這次董卓接受了任命,死活不肯交出兵權,而是帶著兵馬駐扎在河東,密切關注朝中消息。

2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董卓終於等到機會進軍洛陽。而引狼入室的人,是屠夫出身的外戚——大將軍何進。

東漢自漢和帝始,皇帝多幼年即位,經常出現外戚掌權的情況,而皇帝親政後,為奪權不得不依靠身邊的宦官。於是,外戚與宦官陷入了長期的爭鬥。

漢靈帝死後,其長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皇帝的舅舅何進執政,外戚與宦官的“百年戰爭”也將落下帷幕。

何進上台後,袁紹勸他將宦官斬盡殺絕,稱宦官執掌大權,壞事做盡,大將軍如果能將其鏟除,是為天下除害。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家族連續有四代人官居“三公”)的汝南袁氏,典型的門閥士族。宦官亂政時曾發起兩次黨錮之禍大肆迫害士大夫,袁紹的建議雖是為自己的階級考慮,但對何進也有利無害。

何進卻猶豫了,他本來只是個殺豬的屠戶,問他豬肉怎麽賣可能還行,談到政治,他就懵圈。

宦官集團打聽到風聲,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趁何進入宮之時一刀砍下他的腦袋,之後草擬詔書,準備昭告天下。宦官們不知道,他們引爆了一顆定時炸彈。

何進死前,已經命袁紹為司隸校尉,手握殺伐大權,王允為河南尹,管理京中治安,並且聽從袁紹建議,召武猛都尉丁原、並州牧董卓帶兵進京,為威懾宦官做準備。

何進一死,袁紹的人馬就在京城大肆屠殺宦官,看見沒長鬍子的就殺,幾天之內竟殺了兩千多人。很多小夥子一見袁紹部隊的大刀砍過來,急忙大喊,脫褲子驗明正身。丁原也帶著數千人馬進軍河內,在京城外圍製造騷亂,為誅殺宦官製造聲勢。

此時,董卓一直駐扎在洛陽城西的夕陽亭,靜待城中消息。斥候先後來報,稱何進被刺殺、袁紹帶兵捕殺宦官,董卓都不為所動。

直到聽到最後一個消息,中常侍張讓挾持皇帝劉辯和其弟弟陳留王劉協逃出洛陽。

董卓這才抬動肥碩的身體,起身望向京城方向,只見那邊火光衝天,於是當機立斷,下令追擊。不管是在城中大開殺戒的袁紹,還是在城外虛張聲勢的丁原,都不及董卓在最合適的時機展開行動。

皇帝一行人逃到了黃河岸邊,京城的大臣已經追上來。張讓自知大勢已去,對劉辯說:“臣等盡滅,天下將亂,陛下保重啊!”之後投水自盡。

至此,外戚與宦官在歷經九十多年的鬥爭後同歸於盡,再次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將是幾個世紀以後的事情,東漢的政治局面在這一刻悄然發生轉變。

正如張讓所說,一個真正的亂世即將到來。

正當皇帝一行人驚魂未定,董卓及時趕到,將少帝迎送回京。

3

董卓最初進入權力真空的洛陽,其實挺沒有底氣,當時他手下只有3000兵馬。

因此,董卓故弄玄虛,讓手下趁夜悄聲出城,第二天再大張旗鼓入城,每隔幾天就這麽忽悠一次。這可把朝中大臣嚇得夠嗆,以為董卓把涼州的兵馬都搬到了洛陽。

隨後,他收編何進的殘部,並以高價收買丁原的親信呂布。當時丁原已經是執金吾,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是董卓在京城最大的軍事威脅,董卓借呂布之手將其謀殺,又兼並了丁原的部隊,就此掌握洛陽軍權。

進京一個月後,董卓打算乾一件大事,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董卓霸氣地問一聲誰讚成、誰反對,如此悖逆的舉動引起朝臣不滿。

董卓想起四世三公的袁氏素有名望,於是找袁紹商量。袁紹當場表示反對,還和董卓抬杠。

董卓聽了,勃然大怒道:“小子!如今天下事都是老子說了算,誰敢不從?你是想嘗嘗我老董的刀是否鋒利嗎?”

袁紹也不服軟,昂首挺胸說道:“天底下難道只有你的刀鋒利嗎?”說罷佩刀作揖而去,逃出京城,跑到冀州。

漢獻帝即位後,董卓當了相國,並享有三項特權,“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拜見皇帝時可以不報姓名,上朝時可以不用小步快走以示恭敬,上殿時不用脫鞋子、解佩劍,待遇可比漢初功臣蕭何。

廢立皇帝僅僅過去三天,董卓又毒死了何太后,而漢獻帝的生母王美人早就去世,外戚乾政被徹底杜絕。

董卓獨攬大權,一個有別於過去一個世紀的朝廷新秩序正在形成。

4

沒有人會以禍國大盜為人生理想,董卓也是如此。

相反,董卓原本的想法是做大漢新秩序的建立者,借由門閥士族控制政權,恢復中央政府的正常運作,而不是做一個毀滅者。

所謂門閥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職業官僚集團。或是幾代人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的高門大族,如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汝南袁氏;又或是研究經典的儒學世家,如盧植、蔡邕。

史書記載,董卓進京後“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董卓以庶族地主的身份執政,注定孤掌難鳴,不得不依靠實力雄厚的門閥士族。

於是,他為當年被宦官誣陷的“黨人”陳蕃、竇武平反,任用他們的子孫為官,又籠絡天下名士,提拔了一批受宦官迫害的名士。自己從涼州帶來的老同志反而只能屈居下級軍官,不參與政治。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在宦官專權時為躲避黨錮之禍,在漢水之濱隱居十餘年。董卓征召後,僅用93天就將其從一介布衣升為司空,位列三公,升遷速度堪比坐火箭。

大學者蔡邕堪稱一代國士,平生創飛白書,校熹平石經,續寫《東觀漢記》,是漢代最後的辭賦大家之一。但他早年屢受迫害,險些喪命,不得不避難江南十二年。

直到董卓掌權,才召蔡邕入京。

蔡邕起初不願投靠,稱病不去。董卓以霸道總裁的口吻強行拉他入夥,說:“我有能力滅人三族,蔡邕就算再傲慢,殺他也不過一個轉身的工夫。”蔡邕聽說後,就只好奉命而來,被董卓委以重任。

蔡邕是少數敢於直諫董卓的人。當董卓僭越,乘金華青蓋車駕,蔡邕提出抗議。董卓的黨羽想讓朝廷尊其為尚父,與薑太公相提並論,蔡邕又跳出來說不行。

直到董卓死後,蔡邕仍對他感恩戴德。

但是,董卓的身份是庶族地主,沒有高貴的出身,沒讀過幾年書。董卓所構想的政治秩序和他本人所在的軍事集團從一開始就格格不入,最終讓他和他的對手們一同走向覆滅。

5

董卓拉攏士族,對士人敬重有加,讓世家大族子弟實現再就業,為黨錮之禍的被害者平反,確實難能可貴。

士大夫參政,勢必可以改善外戚、宦官爭鬥時烏煙瘴氣的朝政,這都是順應民心之舉,可最後想要滅董卓的還是同一群人。

士族不願和董卓合作。出於門第之見,他們對這個專橫跋扈的庶族武人嗤之以鼻。更何況董卓無故廢立皇帝,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他的部隊還在洛陽燒殺淫掠,更是失去了民心。

史學家呂思勉認為,董卓“失敗之由,尤其在於不能約束兵士”。

這些涼州兵生於戰亂,沒過過幾天安穩日子。到了洛陽,他們見城中多有富貴之家,家家戶戶藏有金帛,自然垂涎三尺,一心想洗劫一空。蔡邕的女兒、東漢才女蔡文姬有一首詩寫董卓之亂,其中有一句“來兵皆胡羌”,可知董卓的涼州兵中夾雜了不少天性好掠奪的異族。

有一次,洛陽附近的百姓正在“作社”,聚集於社廟歡慶節日。董卓的將士聞訊趕來,二話不說就將在場的男人殺死,砍下頭顱掛在車轅上,又將婦女載於車上,高聲呼號而回。所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仿佛從戰場上掠奪戰俘、得勝歸來,令人發指。

涼州兵的野蠻習性暴露無遺,而董卓不加以管束,洛陽城的豪門富戶任人宰割,對董卓大失所望。

早已對董卓忍無可忍計程車族趁機組織“義兵”。東郡太守橋瑁偽造文書,謊稱皇帝和百官遭受董卓迫害,請求各地州牧、郡守發兵救駕。橋瑁檄詔一發出,各地牧守群起響應。

初平元年(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和渤海太守袁紹等十幾路軍隊,組成關東聯軍,推袁紹為盟主,揚言要找董卓算账。

董卓得知消息,慌張之餘,更多是惱怒。因為討董聯軍的牧守中,很多都是門閥士族的代表,還是他進京後一手任命的。

其中也包括袁紹。袁紹得罪董卓,逃出京城後,董卓本想下令追捕,但聽從手下名士勸阻,又不想得罪四世三公的袁氏,便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不曾想袁紹根本就沒打算跟他言歸於好,還跟著起兵鬧事。

詭異的是,關東聯軍和董卓的軍隊就好像隔著一條看不見的馬其諾防線,打起了靜坐戰。

只有曹操、孫堅等少數積極分子跟董卓軍打了幾場硬仗,其餘十幾萬人馬都在後方置酒高會,夜夜笙歌,個個心懷鬼胎,只想維持軍閥割據的局面。

6

關東聯軍不思進取,董卓也不願硬碰硬,決定避其鋒芒,遷都長安。如此,可以進一步靠近自己的根據地涼州,佔據潼關,進可攻退可守。

他一把火燒了洛陽,命手下將士押解百姓遷徙,數以萬計的洛陽居民被迫上路,一路上互相踐踏,有的餓死路旁,有的慘遭殺戮,二百裡內荒無人煙。涼州兵還掘開漢朝皇室陵墓,將其中所藏的珠寶搶掠一空。

士族的反抗,將董卓的最後一絲耐性消磨殆盡。從這一刻起,董卓徹底轉變為獨夫民賊。到了長安,他在關中的郿縣修建了一個塢堡,高厚各七丈。郿塢中囤積了三十年的糧食,此時,董卓打的算盤是,事成雄踞天下,事不成,守此也足以終身。

董卓卻不知,反董勢力已經分為兩條戰線,一條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另一條,是朝中計程車大夫。

為首的是司徒王允。

實際上,王允也要感謝董卓的信任。王允出身山西的名門望族,年輕時曾受宦官迫害。何進與宦官相爭時,任命其為河南尹,負責京城治安。在董卓掌權時,王允又被提拔為司徒,成為朝中的二號人物。

然而,王允不甘心做老二,他想除掉董卓,取而代之。這是門閥士族對庶族豪強的一次奪權行動。

正當王允為刺殺董卓一籌莫展時,聽說董卓和呂布鬧起了矛盾。當時呂布因與董卓的婢女私通,被董卓發現。董卓一氣之下,拎起手戟擲向呂布,兩人遂生嫌隙。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是董卓手下一員猛將,弓馬嫻熟,武藝高強,有虓虎之勇,手中又有兵權,是刺董的不二人選。

王允邀請呂布加入刺董行動。董卓曾和呂布“誓為父子”,呂布有所顧慮。王允說:“將軍姓呂,和董賊並沒有骨肉之親,何來父子一說,何況如今你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暇顧及!”

呂布聽完,被成功策反,雙方一拍即合。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入宮,由呂布隨從護衛。當董卓的車隊行至宮門,呂布事先安排好的軍隊手持武器殺出,刺向董卓。

董卓身負重傷,摔下車來,不禁大驚失色,慌張之餘,一如往常高呼呂布護駕。可是,在一旁呂布卻拿出王允一黨擬好的招書,冷眼道:“有詔討賊臣!”說罷,率眾將董卓斬殺。

長安城頓時沸騰。朝中眾臣高呼萬歲,為誅殺國賊而歡欣鼓舞。老百姓載歌載舞走上街,甚至將珠寶拿去換成酒肉,歡飲達旦。

據說,當董卓的屍體棄置街頭,人們在其肚臍眼上插上一根燈芯。由於董卓生前大腹便便,一身肥油正好助燃,燈芯點燃後,續航能力一節更比六節強。

7

董卓死後,王允取代他獨攬朝中大權,開始居功自傲。

王允自稱,董卓死了,自己現在誰也不怕。他甚至連滿朝文武也看不起,每次與群臣議事,他都正襟危坐,不給人好臉色,儼然一副大佬的樣子。群臣由此與他漸漸疏遠。

還有一些士族懷念董卓。董卓伏誅後,蔡邕站出來唱反調,當著王允的面,為老領導不住歎息。

王司徒立馬就怒了,罵道:“董卓這國賊差點就讓漢室傾覆。你身為漢臣,應該和我們一樣感到憤恨。難道因為他對你有恩惠,你就忘記了為臣的大節嗎?董卓這毒瘤已除,大家都起來嗨,就你一個人唉聲歎氣,我看你就是逆賊同黨。”

隨後,蔡邕被王允關進監獄,交給廷尉治罪。

在獄中,蔡邕上表請求減刑,稱毀我容貌、斷我雙足都好(黥首刖足),只求能繼續完成漢史的編撰工作。王允不肯饒恕,蔡邕還是帶著未盡的遺憾冤死獄中。

王允沒有意識到,董卓手下的涼州兵才是最棘手的問題。董卓余黨大都沒有官居要職,卻手握重兵,王允對這些人不僅沒有加以安撫,反而企圖削奪其兵權。

王允的做法,最終引董卓余黨李傕、郭汜殺回長安。王允手中無兵,無力抵抗,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漢獻帝剛出狼窩,又入虎口,被迫逃難,成了流浪皇帝。

這邊廂長安風雲突變,那邊廂關東聯軍也在內鬥。

兗州刺史劉岱乾掉了東郡太守橋瑁,渤海太守袁紹又擊敗冀州牧韓馥,取而代之。袁紹和袁術這哥倆互相不對付,袁術勾結和袁紹爭奪河北的公孫瓚,袁紹又聯絡荊州的劉表鉗製袁術。

軍閥混戰,仿佛無人記得當初為何舉兵。天下慘狀,正如曹操在那首《蒿裡行》所寫: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董卓曾想借士族重建帝國秩序,可不按套路出牌,擅行廢立惹怒朝堂內外,荼毒生靈喪失天下民心。

因此,無論是以王允為首的朝中大臣,還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義士,都譴責他殘害百姓、禍亂朝綱。但他們卻將董卓的惡放大了數倍,讓天下陷入更大的亂局之中。

屠殺惡龍的勇者最後也變成了惡龍,一個董卓作亂,世間便會有千萬個“董卓”。

從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到開皇九年(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整整四百年的歲月裡,董卓的流毒絲毫未減。禍亂相尋,兵革互興,一個個野心家稱王稱霸,你方唱罷我登場。

苦的是天下蒼生,是無辜的黎民百姓。

參考文獻:

1.(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

2.(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3.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6年版

4.何茲全:《三國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嶽麓書社,2010年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