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要看懂長安十二時辰,必先知大唐這些歷史

最近有一部爆火的懸疑劇,叫《長安十二時辰》,網上流傳著諸多該劇的傳說,幾乎將這部劇神化。據說這是一部非常講究的歷史宣傳劇,光是劇裡的一個路人甲衣著就十分考究。我偏偏不信,能有多考究?我倒要看看。

文:施赫微(讀史專欄作者)

看完幾集之後,我從一臉懵逼到驚為天人最後欲罷不能,且不說他的衣服考究不考究,反正劇情十分的吸引我,12個時辰,導演硬是生生拍了48集,你是要把我急死呀!

讓人上火的不止是劇情,還有他們的對話,什麽阿兄,喏,還有那起飛的手指,怎的你要拜天地呀?我是越看越好奇,這個歷史上的唐朝,真的如這部劇所演嗎?我於是抽空去圖書館翻了翻資料,然後發現……

一、唐皇家族: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則短壽

故事要從我們所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說起。

話說李治於公元649年稱帝,弄了一個比他大四歲的老婆武則天。唐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怕老婆,這毛病就是從李治這傳下來的。

可能是由於武氏大李治四歲的原因,武姐姐覺得小鮮肉嫩得很,不會治國,姐姐來教你啊。於是乎,當了30多年妻管嚴的李治最後抑鬱身亡,他的兒子李顯在母之盯視下稱帝。

李顯龍椅還沒捂熱乎,武後就嫌他無能,一年後把他趕下皇位,讓李顯的弟弟李旦稱帝。

李旦倒是在位時間長,是李顯的六倍。還不是因為聽媽媽的話,好好待在家當個寫詩作畫的公務員?

六年後的某天,武後一高興,於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稱帝。孩子們還小,家務事還得媽媽來(時年李顯31,李旦28)。

當了15年皇帝的武後,在重病臨死前,被逼宮禪位給李顯,然後撒手人寰。

李顯高高興興地接手皇位,覺得這下終於沒人管我啦,他高興太早了。李顯的老婆韋氏見自己婆婆嫁個早死鬼,當皇帝很威風,也有當下女皇的想法,便下毒藥死了李顯,榮登遺孀排行榜前十。

可憐李顯一生漂泊,只好好活了5年。

這時,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已經年少有為,他當然不會看著伯母韋後禍亂李氏江山,於是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指導和默許下,三下五除二,搞死了韋後,幫爸爸登上皇位。

李旦看哥哥死的早,他也惜命呀,兩年後,便堅決地禪位給李隆基。唐朝就這樣迎來最重要,也是最跌宕的一個盛世時期——開元盛世。

公元712年,也就是開元元年,李隆基稱帝,是為唐玄宗。他開疆擴土,改革吏治,前期任用賢能,創造了唐朝最繁華的開元盛世。

公元742年,李隆基改開元年號為天寶元年。根據原著,《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就發生在天寶三年正月十四。

劇中有句台詞說得好:不出十年,長安必大亂。果真十一年後,長安大亂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太子李亨授意親信在馬嵬坡兵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隨後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元年(756),把玄宗架到太上皇的虛位。

六年後,唐肅宗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先後病逝,唐肅宗享年51,唐玄宗享年77。

李亨死後,兒子李豫稱帝,是為唐代宗,改年號為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沒錯,李亨就是劇中李必一心扶持的那位太子,最終也沒啥建樹。然而李必的功績卻並未止於此,我們後面會詳說。

話說李亨,開元26年被立為太子,賀知章是他的侍讀,既劇中的何監(原著中均採用歷史人物真名,只在劇中被全數更改為諧音)。

自李亨當太子以來,就一直被丞相李林甫和其後繼者楊國忠排擠。《長安十二時辰》講的就是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黨政之爭。

在劇中,人人皆稱其為林相,這部劇很真實地還原了每個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徵,李林甫本尊確是一個很會揣測人心的奸佞。在李亨和李林甫的這場鬥爭中,玄宗從不阻攔,他不想讓太子羽翼豐滿,卻給了宰相壯大勢力的機會。

也許你以為唐玄宗是不是腦袋有坑?確實是,那時的他已不是那個年輕英俊、聰明睿智的君王,而是被女人迷昏了頭,覺得自己的兒子都是外人,宰相才是親生的昏君。

在李亨被立太子的前一年,玄宗已經聽信武惠妃讒言,廢殺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武惠妃一高興,病死了。

失去武惠妃的唐玄宗像是得了失心瘋一般,搶來武惠妃兒子李瑁的妃子——楊玉環作妃。後來的事實證明,無論前一個情人有多難忘,最愛的還是下一個。

畢竟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被傳唱千年,頌為佳話,而武惠妃不過是枕邊吹過的一陣風,就算折了三個兒子為你鑄情,那又如何,我還有好幾個兒子女兒略略略。

放眼看去,唐朝帝王多病逝,除去被人害死的,為什麽老李家的娃總是生病呢?細細研究一下,我個人覺得,得由這五個字來解釋:家和萬事興。

老話都是有道理的,如果家庭不睦,今天被老婆氣,明天被老媽管,後天被兒子打,長此以往,鬱結於心,則病。

還有,情緒太過激動也不好,比如武惠妃,高高興興吹枕邊風,喜氣洋洋突發病死。

總之,你家人親戚的質量好壞,與你的身體安康與否直接掛鉤。

二、唐朝官場:鐵打的江山,流水的宰相

唐朝的官製較為複雜,皇帝之下,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為皇帝議政,下達決策。

門下省長官為侍中,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三者官階都是三品。

門下省設官職: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補闕、左拾遺。

中書省官職:右散騎常侍、右補闕、右拾遺。

這兩個部門負責給皇帝出謀劃策,沒啥重要職務。

尚書省主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所以尚書令是一個很重要的官職,一般人不敢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後,當太子的一段時間曾任尚書令。在他登基以後,尚書令這一職位就正式空缺了。

尚書令空缺,尚書省負責的六部工作逐漸交由門下、中書兩部。日久年深,中書令和侍中逐漸變得位高權重,皇帝為了不使大權旁落,採用三品同級參政的辦法,意思就是凡是三品官員,經皇帝特批,可以與宰相一同參政。

天寶元年,侍中、中書令的職稱改為左相、右相。於是吏部、戶部、禮部的工作基本由左相代為管理,兵部、刑部、工部的工作則由右相代為管理。

貞觀之後,中書令、侍中升為二品,這樣一來,同三品參政就不能實行。皇帝又設禦史台,同中書省、門下省並稱三司。

還有九寺:太常(正三品)、宗正(正三品)、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

五監:殿中、國子、少府、將作、都水。

從這些官中,以及有才學士中選取能人,特批參政,史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搞這麽複雜的目的,主要就是分散宰相職權,聽取多方意見,所以才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因為有話語權的不只是當朝宰相,凡是有才學之人,皆可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

但是,廉潔自有不同的廉潔,腐敗卻是相同的腐敗,後來皇帝昏了頭,宰相們便輪流著獨攬大權,羅織罪名,構陷忠良,參政的人就只剩宰相門生。

唐朝的皇帝用人真的超隨意,宰相這麽大的官也是說換就換,每個皇帝當政期間,不換上三五個宰相,都不能算是過了皇帝癮。

唐玄宗時期,出名的宰相就不下七個: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爺爺,一代名相,工作做得頂呱呱,兒子也顧不上教,後因兒子搞小集團,廢了仕途)、宋璟、張嘉貞、張說、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等。

因此,在長安,當個宰相真的不是很大的願景,so easy的。所以說,做人一定要有夢想,可以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當宰相。

李必是這麽想的,楊國忠也是這麽想的,那個窮摳窮摳的元載也是這麽想的,最後他們的願望都實現啦,多棒。

三、大唐邊疆:誰在守衛?誰又入侵?誰把長安夢打碎?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我們會聽到諸如右驍衛、隴右軍、守捉郎等等複雜的兵籍名稱,那麽在歷史上,這些兵籍是否真的存在?

募兵制度往往是臨時招兵,人員雜亂,好壞不均,為了改善募兵製的缺陷,唐朝沿用前朝的府兵制度,使兵農合一,用白話說就是:

假如你是一個唐朝農民男人,24歲的時候想要入軍籍,就到政府注冊一下,然後回家繼續種田,有人會定期喊你去參加軍訓,打仗的時候還得自備一系列生活用品。好處就是官府給你減免田地賦稅。並且這種兵役是終身甚至世襲的,這樣政府就不用擔心你跑路了。

府兵是戍守京師和城鎮的兵的統稱,由十六衛中的十二衛統帥:左右衛(既羽林軍)、左右驍衛、左右武衛(武侯)、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

他們的統帥機構叫折衝府。折衝府按規模大小,分上中下三個等級,等級越高規模越大。

駐守地方城縣的兵歸當地折衝府統領。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分別負責看守皇城門禁和作皇帝侍從、儀衛。

唐玄宗時期的左右衛名為龍武軍,唐肅宗李亨時改名神武軍。

駐守邊疆的兵又有另一種稱呼。總體來說,邊疆戍兵由十個節度使、長樂經略使、東萊守捉使、萊州守捉使,以及登州刺史統領。

節度使按照地域劃分為以下十節度使和經略使:安西節度使、河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負責西邊;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負責北邊;西南邊疆是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駐守;東邊是平盧節度使駐守(後有調整);南邊駐守的叫嶺南五府經略使。

所以劇中提到的隴右兵是邊兵,是真正從戰場上活下來的。常年在皇宮好吃懶做的右驍衛,和隴右兵的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唐朝的邊疆之禍,可以用一個亂字稱之。

貞觀年間,唐朝國富軍強,少數民族歸順者多,唐朝將碎葉(前焉耆)、龜茲、於闐、疏勒設為四鎮。但是,安定的生活從未降臨邊疆,四鎮斷斷續續失而複收。

先是西南邊疆吐蕃興盛,垂涎於四鎮,反覆騷擾,唐朝常常派兵鎮壓吐蕃。天寶年間的將軍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就曾征戰吐蕃,收復吐蕃都城連雲堡。

接著是北邊邊疆,在原著小說中,故事一開始就標明狼衛出自突厥。突厥分東西突厥,西突厥有個叫“十姓”的族群被東突厥侵略瓦解,他們的後人入住長安城,被唐朝廷冊立為“十姓可汗”,負責鎮守碎葉。

後來,邊疆興起一股新少數民族叫蘇祿,蘇祿人雄霸西域,十姓可汗見唐王朝鞭長莫及,靠不住,就依附蘇祿。蘇祿開始成為令唐朝頭疼的一大邊患。

第二大邊患就是西北大食——唐朝時期的阿拉伯人,由穆罕默德建立的宗教國統領。

古代波斯與東羅馬交戰多年,大食國趁亂興起,吞並波斯及一部分羅馬地區,波斯王子後代由此入住長安,即是劇中景寺的管事伊斯。

說到景寺,順帶提一句,唐朝時期宗教五花八門,除去佛教、道教,唐朝時期的三大外來宗教是:襖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這個景教應該是那時候的基督教。

波斯被大食吞並前,波斯王子曾請求大唐出兵援助,但朝廷以路途遙遠,不便作戰為由拒絕出兵。這使得大食國日益壯大。

那時西突厥也常與大食交戰,也請大唐出兵,安西都護府建在時,常常出兵鎮守。武則天在位末期,唐朝國力微衰,朝廷忙著和姑姑姨姨互噴,無暇顧及邊患,安西都護府便廢棄,此後四鎮常被大食侵擾。後來唐朝又忙於應對西域的蘇祿,更無暇顧及大食。

從以上歷史可以看出:

1.突厥和大食有仇;

2.突厥恨唐王朝不肯發兵援助;

3.突厥內部還分裂吞並。

三條信息都符合《長安十二時辰》中關於狼衛的劇情,大概狼衛就是西突厥的殘余勢力,為了換取家鄉的穩定,不惜深入長安,恐嚇當朝者,以為這樣就可以使唐朝發兵援助,實際上並沒有什麽卵用。

正是由於唐朝皇帝,對於邊疆這些原本歸順的小民族,不管不顧的態度,才給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四、故事的後來:那些遺落在歷史中的真實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雖然演了48集,卻隻講了長安的一天,但是這一天,卻為我們展現了唐王朝從盛到衰的一個縮影,往後餘生,盡可窺此一刻。

安祿山是胡人和突厥的混血,開元初在幽州互市(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公共貿易區)當牙郎。開元二十四年犯了罪,差點被殺頭,賄賂高力士保下一命。天寶年擔任平盧節度使。升任范陽節度使時,認楊貴妃為義母,從此一路高升。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叛亂,但是僅四年就兵敗。兵敗前把接力棒交到當時的范陽節度使史思明手中,史思明又折騰了四年。這八年在歷史上合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被宰相輪番欺負的太子李亨,終於找到了翻身的機會。可惜李林甫早在三年前已經病逝,李亨終是未能享受扳倒宿敵的勝利,於是他在馬嵬坡把氣撒在楊國忠身上,並逼死楊玉環,企圖政變失敗後,和老爹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揚鑣。

這一別,就是黃泉再見。

劇中的李必在歷史中叫李泌,字長源,安史之亂時,他是李亨身邊重要謀士。但是,李泌這個人真是,誠如易烊千璽所演,非常之柔弱。

之所以用柔弱這個詞,是因為他乾起工作倒是雷厲風行,但是不會為官之道,每逢受到佞臣排擠,就辭職歸隱,然後皇上還老請他回去,一請就來。真的是,沒得說,可能是任性吧。

到李適(李亨之長孫)稱帝時,李泌才入朝拜相。最可氣的是,劇中那個元載,都比他早一屆稱相。

元載,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時期)中進士,在官場混跡20後,於寶應元年(762)攀交宦臣李輔國,成為代宗李豫(李亨長子)時期宰相,隨後參與誅殺宦臣李輔國,罪名是宦官專權,然後他自己又獨攬朝政,排除異己,貪財,貪財,貪財!直到貪到代宗忍無可忍,賜死全族。

元載妻,唐朝名將王忠嗣之女,王韞秀。王忠嗣看不上元載,但王韞秀卻很看好他,並不顧父親反對,下嫁之。

劇中,元載拉著王韞秀信誓旦旦的起誓,隻愛她一個。當時心想,男人的嘴,騙人的鬼。但翻看歷史後發現,他這一點倒真是做到了。也堪稱奇跡。

歷史上的元載,兩面三刀,貪得無厭,害人良心從不痛,這部劇真是100%還原了他的醜惡嘴臉,也順帶還原了他此生唯一的一句真心話。(不過,有野史稱,元載納有一妾,名薛瑤英,極為美貌。)

劇中還有一個很不重要的人物:程參。

程參就是岑參,歷史上的邊塞詩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此時岑參已經是30多歲的大叔一枚。

據原著所寫,岑參並不是一直被關在靖安司牢裡無所事事,逢人進來就要口吃的。

能吃,確實是岑參的個人特色,畢竟邊塞生活苦,可能岑參個人胃口大也說不定。但是,在原著裡岑參是有戲份的,而且是重要戲份。

不過,這個劇情的設計,我個人覺得也是蠻可愛的,獄友來了又去,只有岑參一直在這等吃的。成為劇中搞笑的擔當。

五、長安,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這部劇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長安城,108坊特色,奢華無比,還有地下城,各國人民居住在此,吃的用的花樣百出,最厲害的是靖安司極其現代化的破案工具:大案牘術和長安傳呼機——望樓。

那麽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長安,是個什麽樣?

先說“大案牘術”,其實小說原著裡並沒有大案牘術一說,崔六郎死了以後,長源急著要人破案,徐賓直接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兼死囚張小敬,因為他當過九年不良帥,業績在這擺著呢,抓賊找他,沒問題。所以大案牘術估計是導演為了讓長安看起來更摩登臨時加的吧。

再說望樓,靠擊鼓和約定暗語傳遞消息,那約定的暗語看起來有點像摩斯密碼,又有點像盲文,但是每次傳到靖安司的消息,有時居然老長一大段話,它究竟是怎麽約定的暗語?

我想不明白這其中緣由,但是望樓傳信的時候,我腦海裡就浮現那個大哥大傳呼機橫行的年代。那時傳呼機是人工傳信,因此流傳著不少關於傳呼機的笑話。比如有個人打給人工呼叫台說,給某某傳呼,我要打死他,緊接著對方就收到了來自傳呼台的貼心信息:快跑,某某要來打你!

我覺得這個望樓,整個就是一個長安傳呼機。

劇中靖安司有一位報時官,一刻不離地盯著儀表,每個時辰報一次,偶爾偷偷去個廁所。其實不必這麽麻煩,事實上,歷史上唐朝開元十三年,製作出了一種計時儀器:

開元十三年,一行等作水運渾天儀成,其法,詩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余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匠。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鍾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鍾,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巢相持。

這種儀器長得像銅製地球儀,還標注了經緯度,然後兩邊各加一日一月,地球西轉一度,太陽東轉一度,月亮轉13°19’7”,轉29下多,就日月交匯,放在一個木盒裡,旁邊放倆小人,小人前放鍾和鼓,用輪軸連接小人和儀器,每一刻小人就可以自行敲鼓。

這不是傳說中的機械手錶嗎?還是如此奢華版的,我的天哪,有這玩意不用,非讓一個近視眼在那不吃不喝不拉的敲鼓叫喚,我竟無語凝噎。

參觀完靖安司,接下來讓我們來長安坊間看看有什麽吃的。

劇中張小敬剛放出死牢,就先來一盆水盆羊肉。唐朝時期,由於唐太宗開明政治,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也帶來五花八門的調味料:胡椒、豆蔻、蓽撥、茱萸等等,唐朝雖然沒有辣椒,但是你若穿越到唐朝,也能體味各種聞所未聞的辛辣,喜歡吃辣的朋友們可以“長安時空國旅”組團走起來。

除去調味料,還有海量的香料:乳香、蘇方木、龍腦香、安息香、蘇合香,等等等等,所以說在唐朝開個香鋪真的是一個網紅職業呢。

劇中靖安司招職員回去加班的時候,給一個安主事加了一段戲,他老婆先前不讓他回去加班,最後拗不過他,放他去加班。分別的時候,老婆問他:明天早飯想吃啥?安主事回道:胡麻餅,多放點芝麻!

唐朝時期,胡人來華,胡餅大興,和今天的燒餅有點類似,但不同的是,裡面夾餡。做法是這樣的:面一鬥,羊肉二斤,蔥白一合,鼓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

大家可以自行領會一下,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西安肉夾饃麽?

吃飽喝足,接下來該賞花燈,逛廟會。唐朝的燈會可熱鬧啦:唐開元前後,西域文明之流布於長安,西域式之鐙彩,似亦曾一度為長安人士所篤好。張說有辭雲:

花蘿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

龍街火樹乾罐豔,有踏蓮花萬歲春。

帝官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妒來。

西域錘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繚,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族之如花樹。官女千數,衣羅繚,曳綿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被,皆萬錢;裝束一女皆至三百貫。

長安人愛玩馬球,劇中永王參與的正是馬球比賽,馬球原名叫波羅毬,發源於波斯,結合中國的傳統蹴鞠遊戲規則,發展成馬球,類似於馬上曲棍球,但是比賽規則又接近蹴鞠,反正唐朝上層社會過著比現代人還奢侈的生活,他們穿金戴銀,一個賽一個趕時髦,沒事打打馬球,逛逛街,買買國際舶來品,真是好不快活。

唐朝以前,人們都是穿圍帽的,就是帽子周圍圍一圈紗布,把頭完全遮住,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大俠帶個鬥笠加簾子的那種。發展到唐朝才逐漸露出脖子、臉、頭髮,直至發展到帶襆頭(就是劇中他們頭上頂的那個毛巾)。

胡人來華以後,窄袖子的胡服開始流行起來,天寶年以後開始穿寬大袖子的衣服,但也不是無限寬到走路都可以順帶掃地的那種,拖地的尺寸和袖寬都是有嚴格限制的。

諸如此類,種種種種,盛唐的長安,真可謂應有盡有啊。經我考證,《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80%基本還原真實的長安,為我們真正展現了一個5D長安城,的確稱得上製作精良,業界良心!

好書推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