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斷重演的歷史悲劇:顧命大臣的進退與保全之道

關注團結出版社

換個角度看文化

1、霍光與漢武帝的“顧命班子”

最近,團結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肖仁福的力作《大漢輔國:霍光傳》,這部描寫西漢後期“昭宣中興”核心人物霍光人生命運的長篇小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漢武帝臨終“顧命團隊”的權力人生的完整紀實。

顧命一詞出自《尚書·周書·顧命》篇。記載周成王病重召見幾位大臣,顧命他們輔佐其兒子康王嗣位的過程。中國歷史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就有“顧命大臣”攝政的說法。攝政,就是代替皇帝掌管朝政。能夠成為“顧命大臣”的人,不僅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絕對的忠誠,而且他們小心謹慎,又沒有裙帶關係作為後台,一般來說強於外戚。但是,成為“顧命大臣”雖然說是無比的榮耀,權高勢大,卻也充滿了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毀家滅身。

霍光是漢武帝臨終托孤的顧命大臣,後世將他和伊尹合稱為“伊霍”,將權臣廢立皇帝稱為“行伊霍之事”。在中國歷代帝王中,識人之準,可以說沒有超過漢武帝的,武帝一朝,能人輩出,正是因為武帝識人精準。武帝看中霍光的,就是他的忠誠和謹慎,因此在臨終讓霍光效法周公輔佐成王一般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劉弗陵,而且還給他建立了一個“顧命團隊”,除了大將軍霍光本人,還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禦史大夫桑弘羊。

縱觀歷史上“顧命大臣”的結局,能夠善終的很少,很大一個原因,不僅來自功高震主,還在於顧命團隊內部的分裂。一旦新君一立,新的權力格局一形成,“顧命班子”之間就會出現裂痕,最終走向破裂。

以霍光班子為例,昭帝上位以後,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幫助漢昭帝繼續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但是,朝中其他的大臣,卻把霍光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非要拔除不可。

很快,上官桀、桑弘羊和燕王劉旦就形成了新的政治同盟,想要發動政變,擒殺霍光,廢除昭帝。但是,其計劃洩露,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從此成為朝政的實際決策者。四位“顧命大臣”,兩位就這樣在內鬥中喪命,霍光本人,雖得善終,但死後也被滅族。倒是金日磾,在昭帝即位一年多後,因病去世,沒有卷入這場權力旋渦。實際上,若不是金日磾過早去世,有金日磾對霍光的支持,上官桀和桑弘羊也不敢貿然發動政變。可以說,這個“顧命團隊”的覆滅,很大原因來自於權力平衡的格局被打破。

之後,霍光一人獨攬朝政,昭帝去世以後,先立武帝孫子昌邑王劉賀繼位,由於劉賀無人君之德,霍光又將其皇位廢除,另立武帝曾孫劉病已,就是漢宣帝劉詢。此時的霍光,大權在握,功高震主,令年輕的漢宣帝如“芒刺在背”,由此埋下了覆滅的禍根。霍光去世後一年,霍家被滅族。漢武帝的四人“顧命班子”,除金日磾外,均不得善終。

2、劉裕托孤:霍光故事的重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霍光廢立昌邑王的例子,成為後來大臣廢立皇帝效法的樣板。然而,大臣廢立皇帝,即便是為了天下,出於公心,謹慎如霍光者,尚且不能全身而退,後來者又有幾個能有好果子吃呢。

南朝時期劉宋王朝劉裕的“顧命班子”,可以說再次重演了這樣一場悲劇。劉裕是東晉末年的一位北府兵將領,先後平定內亂、消滅各種割據勢力,統一南方,後來代晉自立,立國為“宋”,是為劉宋。

劉裕在永初三年(422年),計劃出征北魏,但因患病而作罷。後來病重,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仆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劉義符,是為少帝。可是,這個劉義符卻是一個紈絝子弟,不僅居喪無禮,竟然在皇宮裡做起生意來,還親自買入賣出,討價還價。而且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這樣的人,自然做不得皇帝,於是,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謀劃像霍光廢除昌邑王劉賀一樣將其廢除。這樣,年少輕狂、行止悖亂的少帝劉義符就被這幾位大臣廢為營陽王,不久後,又被中書舍人邢安泰活活用門閂打死,年僅十九歲。廢了太子,原則上來說,應該由劉裕的第二子劉義真即位,但是,劉義真也是一個心狠手辣、喜歡殺戮的家夥,不能立為皇帝,於是也事先被大臣們廢為庶人,接著被殺。

最終,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被確定為皇位的接班人。應該說,“顧命大臣”們是很有眼光的,劉義隆確實成為繼劉裕後劉宋王朝最優秀的皇帝,成就了後來的“元嘉之治”。

當初,新皇帝到了京城,徐羨之問傅亮:“新皇帝如何?”傅亮說是晉朝司馬師司馬昭一樣的人物。徐羨之說,那他一定了解我們的赤膽忠心的。傅亮說,那可不一定。他們為了自保,又用謝晦為荊州刺史作為外援,以鞏固地位。

對於廢立君主這件事情,當時朝中有一個人非常清醒,就是先後擔任吏部尚書和祠部尚書的蔡廓。當初,傅亮和蔡廓一起去迎接劉義隆繼承帝位,半路到了尋陽,蔡廓病了,不能前行,傅亮前去道別,蔡廓就對傅亮說:“營陽王在吳地,應該受到優待,如果遇到不幸,你們這些人都有弑主的罪名,想要立身當代,能夠做到嗎?”當時,傅亮和徐羨之已經商量謀害少帝劉義符,傅亮聽了這話,連忙派使者去製止,可惜卻晚了一步。等到宋文帝劉義隆登了帝位,謝晦將去荊州任職,和蔡廓告別,問他:“我能免除災禍嗎?”蔡廓說:“你受先帝臨終之命,廢除昏君,輔立明主,從道義上講沒有什麽不可以,但是你殺了人家兩個哥哥,向這個人稱臣,功高震主,據有荊州重地,依照古事推斷,要免除災禍很難。”

結果,一年以後,宋文帝劉義隆就想辦法殺了徐羨之和傅亮。又對自己的親信說:“檀道濟只是協從,廢立不是他的主意,殺我哥哥又和他無關,我好好安慰他,他一定為我效力。”當然,檀道濟的軍事才能才是劉義隆要用他的真正原因所在。檀道濟自然也為了國家效力,掛帥出征荊州。

謝晦聽到徐羨之、傅亮都被殺了,以為檀道濟也被殺了,就在荊州起兵,等到朝廷軍隊一到,知道是檀道濟領軍,就沒有了鬥志,軍隊潰散。謝晦最後也被殺。

檀道濟是一員猛將,歷史上“三十六計”就是他以實戰藍本總結出來的。宋文帝身體不好,常常病危,他周圍的人都擔心宋文帝一死,沒有人對付得了檀道濟,老叫皇帝殺了檀道濟。最後,宋文帝終於下決心殺檀道濟,找了個罪名把檀道濟和他的幾個兒子、手下大將下獄處死。檀道濟說:“你們這是自毀長城啊。”據說,當天建業地震、地上長出白毛。

當時,北魏的軍隊非常害怕檀道濟,聽說檀道濟被殺,大舉慶賀說:“檀道濟死了,江南那幫小兒還有什麽可以害怕的!”元嘉二十七年,北魏軍隊直達長江北岸,飲馬瓜州。宋文帝劉義隆登上石頭城,感歎地說:“如果檀道濟還在,他們怎麽會來這裡。”只是,這個時候感歎已經晚了。

3、不同朝代的相同結局

歷史事件的結局常常讓人看不透,但是歷史冥冥之中卻會展示某種平衡的法則。

漢宣帝誅殺霍光以後,大概是內心有所悔悟,後來弄了一個麒麟閣十一功臣圖,以示紀念和表揚。但是,殺業已經形成,這種形式上的悔悟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何況,作為帝王的漢宣帝,其真實心境,又有誰知。

應該說,霍光確實是大漢的忠臣。沒有霍光,就沒有漢宣帝;同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也是劉宋的忠臣,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宋文帝。如果他們有私心,完全可以立一個更小的傀儡皇帝,甚至奪位自立;然而,這些人一番公心,為什麽最後他們的結局卻如此慘烈呢?

霍光家族之所以敗亡,和霍光不能很好的管教和他的家人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然,這是後話。人在權力巔峰,如何能夠把握好自我,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廢立君主的人臣,本身這一舉動,就足以讓任何一個君主忌憚。即便霍光能夠管束好家人,也未必能夠全身而退。在個人權威和安全感上,作為帝王,肯定不允許有任何一種威脅力量存在。功臣如何巧妙地處理與君主的關係,君主如何對待功高震主的臣子,這對帝王是一種考驗,對功臣也是一種考驗。在歷史上,處理得比較好的,應該說,趙匡胤算是非常了不起了,起碼沒有殺人。而功高震主,懂得自我引退的,則該數汾陽王郭子儀為第一,清代的曾國藩也算很不錯了。否則,即便是周公和成王,也都曾經發生信任危機。由此可知,攝政大臣與新君關係的處理,實在是權力場中的第一難事。

大概也是歷史的一種重演,西漢王朝在經歷“昭宣中興”之後,自漢元帝起,就快速衰落,最後被王莽篡位,西漢滅亡。而殺害立其為帝的四位“顧命大臣”的宋文帝劉義隆,最後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之後,劉宋的幾位帝王,都殘忍而昏庸,劉宋王朝最後也被權臣蕭道成篡位,改為南齊。這是否是歷史冥冥之中對誅殺功臣的王室的另一種懲罰呢?

只是,歷史從不說話,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不斷重複過去。難怪有人讀了數百萬字的《資治通鑒》,最後總結出了四個字——“不長教訓”。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不過,真正認真讀歷史的人,還是能夠從中參透玄機而能夠明哲保身的。比如,前面所講到的蔡廓,就是這樣的智者。這大概就是讀史的價值所在。

因此,特別推薦讀者諸君讀讀這部《大漢輔國:霍光傳》。你能讀到的,不僅是西漢王朝的權力風雲,更是讀懂人性,懂得進退的哲學,學會在複雜的人生戲劇中保全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