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宋建立後後周故將曾發動“二李之亂”,趙匡胤親征才解決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比較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在部眾的擁護下,取後周政權而代之以大宋。不過,趙匡胤的政變並非毫無抵抗,在大宋政權建立後,原後周的兩名節度使先後起兵,但並未成功,史稱“二李之亂”。下面,我就來說說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亂”。

李筠的叛亂

陳橋兵變,大宋開國後,昭義節度使李筠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政權。

李筠乃是後周的一員悍將,他先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政權。郭威稱帝後,提拔李筠為昭義節度使,坐鎮潞州。李筠擔任昭義節度使的時間很長,地位相當穩固,是非常有實力的地方諸侯。

趙匡胤政變奪權後,積極拉攏諸地方勢力。在這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裡,許多地方勢力紛紛向新的中央政權表示效忠。可是,昭義節度使李筠卻沒有動靜。宋太祖曉得李筠的實力,便主動拉攏,許以高官厚爵,派使節抵潞州,加封李筠為中書令。

開封的使節抵達後,在招待宴會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請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之上,竟然對著郭威的畫像,號啕大哭起來。此舉表明李筠不願歸順新朝廷。究其原因,並非僅僅忠於後周,而是他認為趙匡胤乃是後輩,居然這樣爬到他腦袋上,心有不滿。況且趙匡胤授予他中書令之職,表面上是升官,實際是要削奪其兵權。這一點,李筠豈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態度後,北漢皇帝劉鈞派使節秘密會見李筠,約請他共同起兵,對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權。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李筠與趙匡胤的戰爭爆發了。

仗著有北漢政權的支持,對於這場戰爭,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來,“吾周朝宿將,與世宗(柴榮)義同兄弟;禁衛之士,皆吾舊人。”他認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榮的大旗為號召,後周舊將以及禁軍官兵勢必會倒戈,推翻趙匡胤的政權。可是李筠的判斷完全錯了。趙匡胤對後周舊將恩威並施,官照當甚至還獲得提拔,俸祿照領,有幾個人腦殘想著為後周效忠呢?對於李筠的叛亂,趙匡胤是有充分準備的,當戰火燃起時,他馬上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率部進討。

李筠雖然得到北漢的援助,可是與北漢的矛盾很快暴露出來。北漢與後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聲聲自稱後周遺臣,令北漢皇帝大為不滿;同時,北漢皇帝劉鈞派了一名監軍到李筠軍中,這也引起李筠的不滿。這種互不信任嚴重削弱雙方聯合作戰的力量。

為了迅速平定叛亂,剛剛上台四個多月的趙匡胤決定禦駕親征。很快,石守信與高懷德便給皇帝送上一份厚禮,他們在澤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漢聯軍三萬餘人,生擒北漢將領范守圖,擊殺監軍盧讚。

連吃敗仗後,李筠只得龜縮在澤州,攖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趙匡胤抵達澤州,親自坐鎮前線,指揮攻城。宋軍派出一支敢死隊攻城,終於登上城牆,澤州終於陷落了。李筠不願成為宋軍的俘虜,他在城池陷落後,自焚身亡。這位昭義節度使從起兵到敗亡,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李重進之叛亂

在李筠叛亂的同時,有一個人也蠢蠢欲動,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在諸節度使中,李重進身份是比較特殊的。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在柴榮統治時期,他與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柴榮死後,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改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不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位奪權,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

恰好在這個時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進反覆盤算,決心與李筠聯合。然而,由於李筠迅速敗亡,李重進錯失了起兵的最佳時機。

平定李筠之亂後,朝廷一紙令下,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為平盧節度使。這下子李重進害怕了,擔心一旦離開老巢,就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趙匡胤為了讓李重進安心,特賜免死鐵券,以表立場。

李重進仍然不放心,因為他乃是周室近親,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權。像他這樣的人,豈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麽?一道免死鐵券,難道真能保全性命嗎?顯然,李重進更願意拚死反擊,而非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他拒絕朝廷的調令,呆在自己的地盤,修繕城池,積極備戰,並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進不願歸順新政權,趙匡胤就不客氣了。建隆元年(960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為揚州行營都部署,轄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謀臣趙普向趙匡胤指出:“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下詔親征,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乘舟順流而下,直撲揚州。

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前線官兵更是奮勇作戰,終於攻破揚州。李重進的結局與李筠類似,但更淒慘,在城陷時,他縱火自焚——不僅是他一個人,還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熱的火焰下化為灰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