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柴榮為何不先滅南唐,而是向北進攻最強的契丹?

周世宗柴榮39歲英年早逝,趙匡胤才有機會發動陳橋兵變篡位。至於趙匡胤的所謂統一,那都是建立在柴榮打下的基礎之上的。

柴榮志在統一,即位後攻後蜀,奪取秦、鳳、威、階四州;征南唐,盡得淮南十四州。後蜀被打怕了,南唐也已臣服,如果柴榮選擇選擇先收復南方,應該非常輕鬆。可是柴榮卻突然暫時放棄收復南方,采取了先難後易的戰略,把矛頭指向北方的契丹,這是為什麽?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燕雲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指的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區。後晉石敬瑭反唐自立後,向契丹求援,和遼太宗約為父子,成為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最令人痛恨的,就是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漢中之於西川,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作為北方的門戶,燕雲十六州進可以成為經略或控制契丹的橋頭堡,退則是抵禦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一旦讓契丹越過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脈,華北平原將無險可守,畢竟契丹騎兵雄於天下。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就是靠著燕雲十六州險峻的山脈、山下的桑乾河和巨馬河以及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正所謂“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重要性。作為五代第一明君,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榮,自然更是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

正是由於燕雲十六州的戰略重要性,使得河東軍和河南軍的爭戰中,佔據形勝之地的河東軍即使打敗了,也可以憑借地利和堅城固守養息,卷土重來,而河南軍一旦失敗,就會萬劫不複。對於汴梁的北周政權來說,當時的契丹和北漢正是自己的天敵。北漢和契丹是同盟,是繼石敬瑭之後契丹的第二個兒皇帝。北漢地盤不大,人口不多,卻是牽製中原的重要棋子。契丹很重視北漢。只要攻打北漢,契丹都會來救援。

北漢立都太原,從春秋戰國開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原的城牆堅固高大,這使得在冷兵器時代攻破太原比較困難。說到底,南唐、後蜀都不過是疥癬之疾,只有契丹才是柴榮的生死大敵。所以,柴榮拿下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後,便開始全力準備北征契丹。

柴榮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佔了天時。可以說,契丹建立國家之後,完成了封建化,擁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從石敬瑭手中得到燕雲十六州,契丹則完全佔據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優勢。不過,柴榮當皇帝時,契丹在位的是有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人稱睡王。柴榮清醒地意識到,這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否則一旦錯過這個機會,處在上升期的契丹換了明主,就別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柴榮預料到,在他北伐之時,南唐和後蜀都不敢有什麽小動作。除了他們國力不足,且被柴榮打怕之外,也和南方王朝的特點有關係。首先,南方王朝比較均勢,相互掣肘。其次南方多山,沒有條件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部隊與周朝進行戰爭。柴榮在攻打後蜀和南唐時,奪取的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加強了後方的安全性。

柴榮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式下詔北伐契丹,大軍所到之處,寧州、益津關、瓦橋關、瀛州、以及淤口關的契丹守將紛紛望風而降。在短短的四十二天時間裡,柴榮率大軍不失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平定燕南之地。收獲了三州十七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原之於契丹的戰略劣勢。

可惜在柴榮準備進取幽州之時,不幸染病,不得已班師回程。否則一旦把契丹打退,失去契丹救援的北漢政權,必亡於周。趙匡胤篡位後,采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其結果也正如柴榮所料。由於給了契丹發展壯大的時間。耶律璟死後,為人英明的遼景宗耶律賢(皇后蕭燕燕)即位,宋朝已無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可能了。然後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在高粱河、岐溝關的慘敗,宋人徹底放棄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努力。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