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活為你 | 頭髮是「千古大計」

曾經,脫髮禿頂是中老年人的擔憂,而現在,我輩卻過早地承受了我們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憂愁。

對於將頭髮作為身體乃至尊嚴的一部分的古代中國人而言,怎樣處置頭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們不僅創造了各種洗髮方法,而且對於如何養護頭髮,如何偽裝頭髮都各有心得。

綠色天然洗髮法

古代中國洗髮法

古代中國很早就有洗頭這一習慣,《詩經·小雅·采綠》就有「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沐,濯發也。而漢代已有休沐的說法,《初學記》中提到「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休沐假期的形成說明定期洗頭的習慣的養成。

在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現在精心開發的各式洗髮露,但卻有純天然的綠色「洗髮液」,如皂莢、草木灰、木槿葉等,以及更加側重於養發護髮的茶籽、芝麻葉、桑白皮,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製作較為複雜的澡豆、肥皂等。

皂莢

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酉陽雜俎?草篇》

皂角是一種天然深層去汙劑,古人常用於洗髮、沐浴,直至如今《中國植物志》裡仍記載它「莢果煎汁可代肥皂用以洗滌絲毛織物」。它所含的生物鹼除具有洗滌功能外,還有保健和殺菌功能,使用皂角粉對清洗物表面無任何腐蝕,使它成為了最理想的天然高效表面活性清洗劑。除了單獨使用,皂莢也是香皂的原料之一。直接搗碎皂莢加水就可使用,也可以先把皂莢的皮、子剝掉,留取皂莢肉曬乾,使用時用熱水泡煮浸出有效成分。不過皂莢的分布有限,而且氣味刺鼻。

皂莢,王利生繪

木槿葉

木槿葉含有豐富的粘液質和皂苷,在去汙原理上和皂莢相近,但它的氣味較為清新,在江浙一帶會被用來煎水洗頭。

草木灰

「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

——《禮記·內則》

草木灰是將稻草、秸稈等燒成灰,把灰燼溶於水,再將其過濾獲得的溶液一方面其中含有碳酸鉀——溶於水後呈鹼性,可與油脂類反應,另一方面類似活性炭,也有吸附汙物的功效,因此可以用作洗髮。草木灰取用方便,成本低又能有效去汙,在下層人民中被廣泛使用。

沐稷而靧粱,櫛用椫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禮記玉藻》

「稷」則被認為是「取稷粱之潘汁用」。粟黍乃至麩皮、糟糠、豆類等發酵、煮沸後可以用於清潔,具體名字按其原料、工藝有不同稱呼。

澡豆、香皂等

唐代已經有澡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記載,把豬的胰腺汙血洗凈,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宋代的市場上也已出現了用於個人衛生的香皂,主要是由皂角、香料、藥材製成,叫「肥皂團」。宋人楊士瀛的《仁齋直指》記錄了一條「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蠶、白芨、豬牙皂角、白蒺藜、白斂、草烏、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黃、槁本、鶴白、杏仁、豆粉各一兩,豬脂(去膜)三兩,輕粉、蜜陀僧、樟腦各半兩,孩兒茶三錢,肥皂(一種莢果)去裡外皮筋並子,只要凈肉一茶盞。先將凈肥皂肉搗爛,用雞清和,曬去氣息。將各葯為末,同肥皂、豬脂、雞清和為丸。

清中期以後,香皂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用皂莢搗爛去滓,配以香料、葯料合成」。宮皂用料更考究,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都是特供香皂。

各有千秋養發

古人對於頭髮養護乃至生髮也有研究。單單《外台秘要》一本醫書,就列了有關頭髮的方子八十多副,此外還有對梳頭的專門研究,如《延壽書》說:「發多梳,則明目去風,常以一百二十為數。」,以及日常其他養護。這裡就單單介紹兩種有故事的養發法。

馬鬃膏

馬鬃膏,是用馬鬃(馬頸上的長毛),以及其他中藥材熬製成的膏狀生髮劑。據說魏文帝曹丕一直深受脫髮的困擾,馬鬃膏就是他讓太醫製造的防脫藥膏,效果奇佳,頭髮如駿馬之鬃毛般飄逸。

香皂雞蛋花露油

古代養發三件套。香皂前文已介紹過,用於清潔頭髮,之後塗抹雞蛋液於發上,按摩後洗去,待發乾後,塗抹花露油(花瓣和青油熬製)並用梳子梳開。《紅樓夢》中就有襲人給芳君「一瓶花露油並些雞蛋、香皂、頭繩之類…」用以洗頭的劇情。

頭飾掩蓋法

抹額

抹額由來已久,古代武士經常穿戴,《續漢書·輿服志》注中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到宋代,男子崇尚系裹頭巾,而抹額則多用於婦女,且製作上更為考究。明清時期,無論在貴族還是普通百姓中,抹額都很流行,款式材質等也有了很大的創新,更加多種多樣,其裝飾性也大大增強。但在這裡,主要還是強調它對頭髮的修飾作用——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還能遮擋髮際線,起到「假裝頭髮很多」的作用。

巾、幘

幘本為古代非貴族代替「冠」戴在頭上的頭巾,直到漢才逐漸被加冠之人使用。這其中的轉變與兩個人的發量有關。應劭《漢宮儀》上說:「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又說:「孝武時天子以下未有幘,元帝額上有壯發,不欲使人見,乃使進幘,群寮隨焉。」孝武帝因為頭髮多戴幘以遮掩,引發新的時尚潮流。而另一人王莽則和他截然不同。《漢官儀》:「幘本無巾,如今『半幘』而已。王莽無發,因為施巾,故裡言曰:『王莽頭禿,施幘屋。』」王莽則因為頭髮少,給幘加上簷來擋住禿頂,這可謂同一頂帽子,不同的發量。

假髮裝飾法

在中國,假髮誕生的時間很早,《詩經》中有「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髢是假髮的意思。左傳中也有衛莊公見己氏之妻而強搶其頭髮,「以為呂薑髢」之事。除了完整的假髮套,古代還有施於局部並起到特殊裝飾的「假髮」,它們並不完全是由人的頭髮或類似的東西編制而成,也不是一味地追求「真」,在這一方面上或許有別於我們對假髮的印象,但卻有其獨特的魅力。

?髻

?髻從宋代的特髻、冠子發展而來,是明代已婚婦女的主要首服。一般用鐵絲編成一個圓框架,在上面編上假髮(多用銀絲、金絲或馬尾、篾絲、頭髮等編成),形成一個中空的高大假髻,使用時把它罩在頭頂髮髻並用簪固定。

?髻不僅能遮掩頭頂頭髮稀疏的問題,也可以在上面插上首飾,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繪木假髻

繪木假髻是把木頭削成髮髻形狀、染黑描花製作成的假髮,藏於發間佩戴。隋唐五代婦女盛行高髻,不僅以假髮補充,而且還像漢代巾幗那樣做成脫戴很方便的假髻,稱為「義髻」。《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拖河裡,黃裙逐水流。」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參考資料:

知乎問題「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徐魯 @蔓玫

知乎《90後開始禿了?不要慌,看看古代人脫髮怎麼辦》、 黑貓博物館專欄《古人禿了怎麼辦:一旦脫髮,五大策!》、 有兩夏子專欄《古人是如何面對「禿如其來」的?》、

《生命時報》「幾百年前古人就這樣生」(2015.1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