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的夏天:古籍中“夏日的煩惱”

國之瑰寶《韓熙載夜宴圖》中,一席黑金花維帳亦可見蚊帳的影子。

夏天,古代有人歌頌“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有人吐槽“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草木蔥綠、菡萏飄香是夏日的樂趣,與此同時,諸多夏日煩惱浮上了古人心頭。

脫發青年自白:頭洗還是不洗?

青絲繞指、長袖飄飄是今人對古人的外在想象,但場景轉至蟬聲綿延的夏天,畫風突變,汗水粘連著發絲,飄逸的秀發變成不透風的“帷幕”,氣場頓時垮掉。洗頭因此成了夏日樂事之一。

《紅樓夢》中在夏季的日常著了不少筆墨,洗頭也不例外。第五十八回芳官因洗頭一事,與乾娘有了嫌隙。和事佬襲人便從屋裡取了一瓶花露油、雞蛋、香皂、頭繩之類的洗頭用品。古人的正常洗頭操作是,先把雞蛋塗抹在頭髮上揉搓,再用清水洗淨。頭髮略乾後便將花露油塗抹在發上,用木梳梳百下將花露油梳散。

現代脫發人士感歎:“梳頭如剃度,洗頭如化療。”古代脫發人士也為稀薄發絲發愁。宋代詩人陸遊曾喟然長歎脫發的煩惱帶來顏值的滑坡:“脫發紛滿梳,衰沿不堪照。”名聲赫赫的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對著後退的發際線發出感歎,接連創作出《感發落》《嗟發落》《歎發落》等靈魂自問。

夏天頭洗還是不洗?白居易做了一個決定,一年就洗一次!不洗發治標不治本,頭髮還是一根一根地掉。他發現:“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少發的腦袋夏天清涼,白居易為自己“含淚”開解:“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塵歸塵,路歸路,頭髮早晚該掉的。

乘涼風,稍不注意就會中風

古諺語道:“度過七月半,便是鐵石漢。”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養生隨筆》認為,長夏日曬酷烈,到晚間風仍裹挾著熱氣,所以臥室只能清晨開啟窗戶,入夜透爽散熱,日出後立即關窗。

沒有空調、風扇的日子,來一場涼風簡直是完美。曾任建康(今南京)知府的葉夢得在《避暑錄話》的自序中記錄了“追逐”涼風的日常:“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偃仰終日。”簡言之,哪兒涼快哪兒待著。

夏季苦炎,睡覺、乘涼風、吃瓜是主要的消暑方式。古人常有夏季睡“子午覺”的習慣,與今人吃完飯小憩不同,古人的午覺是放在午飯前半小時,吃完午飯後因擔心食滯,因此不會馬上睡覺。穿堂風等涼風,出於養生的考慮,古人在午休時又會“防賊風”。明代戲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箋》 中談到貪涼風的危害,在風口上躺臥,很有可能會中風麻痹、四肢癱瘓、說話模糊、手足不調。當氣象差,心思勞累,再加上身體狀態差,便很容易被涼風所侵,引發中風。

再窮不能窮蚊帳

最近,網絡中掀起一股為古人起外號的風潮。魏文帝化身“喂蚊帝”、晉文公變身“禁蚊公”,從被“玩壞”的名號上可以窺見,從古至今人們對蚊子的痛恨。一部與蚊子死磕到底的千年抗蚊史也慢慢寫就。

距今25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肅肅宵征,抱衾與裯”的句子,文中的“裯”便是蚊帳。

“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大意為夏季蚊子諸多,因家貧而沒有蚊帳,所以借錢做了一頂蚊帳。

宋代詩人陸遊在《熏蚊效宛陵先生體》中記錄,用扇子扇不退蚊子,取一塊艾草便可以。

除了蚊帳,古人想出點蚊香驅蚊的法子。蘇軾在《格物粗談》中記錄“原始”蚊香的製作過程:端午時,收集浮萍,陰乾後,加入雄黃,用紙包扎纏住;沈複在《幼時記趣》中回憶童年以蚊香熏蚊子的情景:“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至清代時,已有製作精巧的銅製吸蚊燈,它的原理是在錐形的燈上開一個喇叭形的“大口”,點燃這盞燈後,氣流從喇叭口迅速吸入,蚊子便會被這股熱氣吸入燈中。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