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神闕穴治驗二則

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或艾條,燒灼或熏烤體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產生溫熱或輕度灼痛刺激,以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從而是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筆者近幾年來,採用艾灸神闕穴治療多種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僅舉幾例報告如下:

病例1

王某,男,72歲,1999年2月21日初診。自述患慢性腸炎10餘年,近期自覺全身乏力,心悸氣短,臍周隱痛不適,每日拉稀便3次,時有五更泄瀉。四肢怕冷畏寒,尤其是臍周為甚,喜熱飲。曾在某醫院作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腸炎。長期服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

診查舌胖質淡,苔白潤,脈沉細,屬下元不固,陽氣虛衰,脾腎陽虛。擬予溫脾止瀉補腎壯陽。

因患者年事已高,故獨取神闕一穴,隔鹽灸之。每日一次,每次27壯,其壯如黃豆大小。初灸10日後自感比較舒適,臍周隱痛稍減,但每日仍為2次稀便。

繼續灸治20日後,臍周疼痛消失,大便每日2次,漸為稀便。灸治不停,壯數漸增至35壯。30日後大便漸成形,每日1次,食慾佳。一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病例2

趙某,女,46歲,2005年4月29日初診。患者雙下肢浮腫2年余,時輕時重,勞累後癥狀明顯,平常手足不溫,怕冷,腰膝酸痛,夜多小便,白帶清稀。診查舌質淡,舌體胖,苔薄白,脈沉細緩。

此為腎陽不足,氣化失職。擬補腎壯陽,溫化水氣。獨取神闕一穴,隔鹽灸治。每日一次,每次35壯,其壯大小如黃豆。

灸5日後自感手足漸溫,畏寒及腰膝酸痛減輕,夜間小便次數減少,白帶漸稠,查其雙下肢浮腫明顯減輕。繼續灸治15天后,諸症消失,隨訪迄今為止未見複發。

按:神闕穴為任脈之穴,居於軀乾之中,為任、沖、帶三脈交會之穴,亦為中、下焦之樞紐,鄰近胃及大小腸。

此穴為先天之蒂,元神之闕庭,後天之氣舍,為人體之要處。具有溫陽固脫,健運脾胃,理腸止瀉之功,遵循「寒者溫之,陳病灸之」之規,艾灸該穴故對元氣虛衰,溫化失職之證尤其適用。

○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李祥農。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