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私立學校vs公立學校,攜手合作還是分道揚鑣?

近年來,私立學校在全球範圍內如春筍般湧現。它們由於出色的排名、傲人的成績和畢業生的薪水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青睞。但同時,對私立學校的反對聲卻此起彼伏,政府擔心它們會打破教育平等,激化社會分層。然而,公立學校也因教學質量和水準飽受詬病。那麽,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出路在哪裡?到底是攜手共進還是分道揚鑣呢?近日,《經濟學人》就此話題發表了兩篇文章。文章指出,政府應該鼓勵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合作,並盡可能廣泛地分享利益。

文 | Kimberly

編 | 田菁

父母為何更青睞私校?

過去15年來,私立學校的入學人數在全球範圍內上升,小學增長了10-17%,中學19-27%; 中等和低收入國家的私立學校增比相較於富裕國家更多。家長正越來越多地向學校教育、學費和高等教育上投入資金(見圖表)。

另據一份2017年的全球調查也顯示,私立學校的學生父母相對於公立學校的學生父母更願意給出好評。

是什麽原因導致父母漸漸傾心於私立學校呢?

首先因為私立學校的排名更高。全球高等教育聯盟中,上位圈幾乎都被私立學校/機構佔據。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中,前十名中有七所是美國私立非盈利大學,另外三所是英國的機構。儘管這三所學校在英國被認為是公立學校,但實際上它們是私立運營,且絕大程度上依托於學生的學費。在公立機構中,排名最前面的是蘇黎世聯邦高等工學院(第11名),它是一所完全由國家運營的學校。

據劍橋大學報顯示,在英國2006年-2016年十年間,威斯敏斯特高中平均每年有79名學生被牛津和劍橋錄取,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學校。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學校排行”中,私立學校佔比更高。

在美國,情況類似:儘管排名高的學校中有不少公立學校,但它們大多由私人讚助。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同等條件下的12名私立學校學生中,有11名在標準化考試中比公立學校的學生表現更優異

不過《經濟學人》也指出,這些排名對於教育質量的評判是模糊的。幾乎只看重大學的研究表現,大學的教學水準很難被衡量。唯一可參考的是畢業生的收入,但據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Stacy Dale和Alan Krueger做過的一份“美國最受青睞的大學校友”的研究顯示,高收入更多靠的是家庭背景和智力水準。頂尖的大學往往只會給黑人和拉美裔人推力——通過讀書能讓他們獲得白人早已得到的人脈。

其次,私立學校能夠給學生增添價值——換句話說,能夠讓孩子在原有基礎上收獲更多。據一項英國的報告顯示,兩組分別生於1958和1970年並接受了私立教育的人群,即便排除這些學生的智力與家庭背景,他們在大學入學和勞動市場的表現也遠遠超過了同期公立學校的畢業生們。1958年組的差距更明顯,很可能是因為私立學校更多地關注學業成就。

在經合組織去年的pisa考試的閱讀和科學部分,私立學校的學生比公立學校的學生做得好得多。

其三,私立學校可以提供更好的社會資源。就讀於一所優秀的私立學校往往意味著有機會結交更好的社會人脈。家長們非常理智:既要確保孩子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又要確保他們的同學都來自於“良好的”家庭。私立學校有篩選入學學生的權利,而公辦學校沒有。在一定程度上,私立學校成了篩選人脈的有利工具。通過就讀私立學校,家長可以提前確保孩子在學校結交的朋友都出身良好階層。

私校崛起,原因何在?

私立學校能夠逐步發展、慢慢崛起,一方面在於一些政府的開放政策。在高速發展的城市,政府在提供學校方面苦苦掙扎,但只要有人,學校就如春筍般出現。根據一份全球範圍的學券製學校調查顯示,那些無法提供足夠學校額度的政府可以通過讓孩子去上私立學校提高整個國家/地區的入學率。

“每一天都有孩子出生”,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教育部部長Murad Raas稱,在旁遮普省,有260萬學生在上學券製學校,而1100名學生在公辦學校上學。“我們沒有資金去容納所有人。我對任何能夠讓他們獲益的事情都持開放態度。”

(編者按:學券製又稱教育券製,主要是指州政府給學生和家長的補貼(教育代金券或獎學金),以讓他們得以自主選擇符合某些政府限定的最低要求的私立學校。荷蘭是個非常典型的實施學券製的國家。他們從 1917 年就開始實施全民自由選擇學校的制度了。在荷蘭,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一直是比公立學校更受家長歡迎的選擇。類似的還有丹麥,瑞典,智利等國家。與他們相比,美國的學券製最多算是受限制的自由選擇。)

由於南亞和非洲貧窮、移民和人口增長問題,政府很難在很多城市提供教育,因此那裡的私立教育市場很大且發展迅速。許多精英和中層階級都開始把目光轉向私立學校。

和歐洲一樣,東亞也有很多公辦學校,但不一樣的是,它的私立教育發展更為迅速。越是低收入國家中,公辦學校體系最好的,但也是世界上私立學校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教育公司的市值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這表明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另一方面,《經濟學人》認為私立學校的教師在教學中更為用心。因為相較於公立學校的老師,私立學校的老師收入少且常冒著被辭退的風險。不利的相關政策加上教師工會強大的議價能力使他們不得不時刻警惕。他們需要保持優秀的教學水準以免被淘汰。

比如在印度,教師工會的權利很大,他們可以在國家的大選投票站上配置人手,在邦會上也留有一席。因此,工會可以保護他們的成員不因表現不佳而被開除。在3000所印度公立學校中,只有一名老師曾被校長開除;而在600所印度私立學校中,這樣的情況卻發生過35次。

私立學校表現更好的另一個解釋可能是相互間的競爭力。一旦家長們意識到孩子的成績不如就讀於同一區域內其他私立學校的孩子後,他們就可能給孩子換學校。這無疑給當地的學校帶來了緊張感,並不得不相繼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樣一種積極的競爭力意味著孩子們能以更低的費用學到更多東西。而那些辦學效果欠佳的私立學校只能被動退出市場舞台了。

另外,私立學校並不受政府的預算限制。這就使得私立學校可以定製自己的校本課程。只要家長認同課程所呈現的智力、哲學以及宗教理念,那麽學校就會免於“政府干擾”,而又成了私立學校的一個優勢。

私校公校為何互看不爽?如何尋求出路?

在這一塊,《經濟學人》總結政府對私立學校表現出的敵意除了幾個自私的原因,如:不願放棄權力,想靠辦學得到讚助的機會,不想因支持私立教育而受到教師工會的打壓之外,還擔心私立學校激發了不平等性、阻礙了社會流動。

一般而言,私立學校被家長們青睞的原因在於它們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績甚至社會地位,這無疑與政府謀求社會融合的理念相悖。

上海德閎學校(德威國際學校的姐妹學校)的一位家長任芙蓉(音譯)解釋稱,“當父母們聚集在一起時,他們都在討論中國的課堂體系是怎麽樣的,他們都想讓孩子拿第一名。”這也就意味著,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和選擇性入學的條件已經無形中提前將社會分了層。而這對於關注社會流動性的政府而言,卻是個問題。

除此之外,私人的教育投資使政府感到緊張,因為這意味著私人利益在與政府利益抗衡。 政府一方面希望孩子們能夠有學習的地方,但他們也希望最大化社會流動性並盡量減少不平等。

因此,面對這樣一種局面,許多教師工會和左翼政客都支持廢除私立學校。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社會平等問題。但事實是,孩子的上學機會和上學質量就會相應減弱。沒有了私立學校,在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發展的城市裡,許多孩子將會去更差的學校學習,甚至流浪街頭。

也有人指出可以通過制定嚴格的設施和教學標準來規範私立教育。在運作良好的國家,這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但一個無法提供優良教育的國家是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好的監管者的

英國國際發展部門做了19項研究來觀察發展中國家政府是否善於管理學校,但這其中的14項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3項表示肯定,而另外2項研究顯示他們並不確定。 賄賂是一個常見問題。

還有一種聲音是讓政府通過學券製或與補貼製與私立教育合作。如此一來,社會可取私立教育之精華,又可去其擴大不平等性這一糟粕。

事實上,這樣的合作方式正在擴大,但迄今為止它的表現還參差不齊。與監管問題相同,它們也陷入了窘境:一個無法提供教育的政府不太可能擅長調試教育

據印度政策規定,印度的私立學校必須留有25%的錄取名額給貧困家庭的兒童,但這一政策卻並不成功。政府支付账單的速度很慢,這項舉措在法律訴訟中屢屢陷入困境。在該項政策實施的十年內,只有16%的錄取名額給到了貧困兒童。

不過,印度卡納塔克邦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拿到學券的家庭還是送孩子去了私立學校。然而,這樣一種合作關係在學校收取學費之外的費用和設置入學考試時又變了質:它成為了鼓勵分層的工具,正如智利最初的學券制度所做的那樣。

然而這不代表合作並無出路。世界上最好的兩個教育體系——荷蘭和香港就是基於以上的模式建立的。在這兩個地方,學校可以得到政府撥款、有大量自治權,但也受到監管,以確保教育水準可以提高,不平等現象可以減少。

智利的學券製教育體系,儘管也有它的缺點,卻遠遠表現得比周邊國家好;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有260萬兒童因學券製的實行得以上學; 烏乾達的一所公私合營模式的學校迎來了400,000名新生。

世界銀行的哈裡帕特裡諾斯說,設計和監控至關重要:“必須嚴格,經常地衡量績效,並相應地調整計劃。”

總而言之,政府不該再把私立教育當做敵人。它的成長是社會想要照顧孩子的需求所致。不管是通過購買公立學校旁最貴的學區房,還是通過分配私立學校的費用,他們都一定會找到方法。私立教育的繁榮可能會助長不平等,但在改善人類智力方面,卻會促成史無前例的金錢和精力投入。政府應該鼓勵這樣做,但要盡可能廣泛地分享利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