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病例】背負著家族魔咒的「雙相障礙」女孩

本文要分享一個讓我特別感動的案例。

患者小英來自新疆,是個16歲的女孩,卻有著超越這個年齡的思想,非常懂事。即使遭受過很多創傷,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但她從未怪罪過身邊任何一個人。

在跟小英進行面診時,她的經歷、善良和堅忍讓我差點掉淚,這是我從事精神心理工作臨床14年來,第一次在面診的時候如此動容。

希望這個對我來說有特殊意義的成功案例,也能對讀者們有深刻的啟示。

01、如同木偶的女孩

小英和家人第一次見我的時候,就馬上雙手合十鞠躬,我有點驚訝。後來得知小英的外婆、媽媽是信佛的,小英從小也耳濡目染,非常虔誠。

隨後我發現,小英的狀態明顯異於普通的孩子。她雖然坐得筆直,但軀體僵硬,多數時間埋著頭,就算抬起頭來,眼睛也沒有神采,表情獃滯,就像一個毫無生氣的木偶。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小英當時的癥狀較多。她整天都會覺得莫名的煩躁,到了傍晚會感到胸悶、心慌,多次驚恐發作,情緒激動。她非常害怕待在相對獨立的太空,上廁所也要家人陪著。

她還有社交障礙,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害怕,有時與人交談會思維混亂,詞不達意。學習障礙也比較嚴重,她當時已經無法上學,長時間在家靜養,或者跟著母親、外婆四處看病。病情最惡劣的時候,小英還出現了精神癥狀,有幻覺,總說在家裡的廚房看到一尊灶神,但事實上這並不存在。

小英曾經去過北京、上海和深圳多家權威的醫院精神科就診過,先後被診斷為抑鬱症、社交恐懼症、雙相情感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症。她吃過一大堆葯,阿立呱唑、喹硫平、文拉法辛、勞拉、苯海索、心得安、刺五加、檳榔、靜靈等等,也接受過比較簡單的心理顧問,但病情並沒有多大改善。

經過問診,我認為她並不是雙相情感障礙,更不是精神分裂,而是我提出的新診斷「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PTSRD)」。如果按照現行的DSM-5診斷標準,可以考慮診斷為:抑鬱障礙(重度)並激越和精神病性癥狀;驚恐發作;社交恐懼症;學習障礙;強迫性人格改變等。

02、原生家庭的「魔咒」

要進一步分析小英的疾病,必須從她的家庭背景說起。

小英的外婆出身於大家族,但由於當時的歷史變故,家道中落,外婆失去了求學機會。外婆性格堅毅,不向命運屈服,憑藉自己的拚搏,帶著家裡人開創了一番事業,成為家族領袖。可是,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一直是她心中的遺憾。

出於這個原因,外婆對小英媽媽的學習要求非常嚴厲。一旦發現小英媽媽的成績下滑,外婆必定是一頓打罵。在這種高壓下,小英媽媽高考發揮失常了,沒有考上大學,這是她人生第一個谷底。

後來,小英媽媽早早步入社會,遇到了小英的爸爸,很快,兩人便結了婚。可在小英媽媽懷孕的時候,夫妻兩人出現感情破裂,小英還沒出生,父母就離婚了。

高考失利和婚姻失敗,這兩大心理創傷讓小英的媽媽情緒崩潰,患上了抑鬱症,雖然目前已經恢復了大部分的社會功能,但仍一直服用藥物維持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小英的媽媽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表現得非常慌張,她驚恐的表情給小英留下了不少心理陰影。

外婆強勢而嚴厲、母親情緒不穩、父愛的缺位——小英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粗暴的,並沒有多少溫馨可言。

小學低年級時,一次小英因為身體不適考得不好,外婆暴怒,拿起文具盒就猛地砸她的頭。小英感到劇痛,忍不住為自己辯解了幾句,外婆更生氣了,一邊說她狡辯,一邊更狠地打她。

從那時起,小英就認為外婆和母親都不認可她,心裡非常自卑。在家人中,只有寬厚的外公能給她一絲溫暖。但外公早早去世了,這對小英來說又是沉重的打擊。

另一方面,如我上面提及的,小英的外婆和媽媽都是佛教的信徒。但她們對佛教的理解有所偏差,信奉的方式也比較封建、迷信,這也給小英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傷害。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比如,從小英懂事時起,外婆和媽媽就不斷教訓她: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小人」,「小人」會記下我們生平做過的壞事,甚至腦子裡的壞念頭,等到我們死了以後再一起算帳,如果壞事和壞念頭太多了,我們就會下地獄!

以至於小英一直非常膽怯、謹慎,總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旦發現有不好念頭就自責,認為自己罪孽深重。

在小英4、5歲的時候,外婆和媽媽還給她看所謂的「佛教碟片」:被打到「十八層地獄」的人受盡折磨,被拔舌、下油鍋、石壓等等。可想而知,對於一個幼兒來說,這些畫面是多麼恐怖!

甚至當後來小英出現了嚴重的抑鬱症,家人還多次帶她去找所謂的佛教大師驅邪。這位「大師」對小英說,她罪孽太多,被「狗熊精」和一個自殺了的同學的鬼魂附身,還施加了一連串陰陽怪氣的作法。這把年幼的小英嚇得不輕,每去一次,回來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

這些經歷在小英心裡種下了恐懼的種子,是導致她後來患上抑鬱症的重大原因。聽著她和她家人講述這些經歷的時候,我非常生氣、非常心疼:無知而愚昧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少苦痛!

可非常難得的是,小英從來沒有責怪過媽媽和外婆。相反,她悟性很高,不但能理解她們經歷過的傷痛,還能看出這一代代的家庭教育問題。她尤其心疼媽媽,經常在媽媽情緒低落的時候安慰、陪伴。這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03、校園經歷的陰影

在校園裡,小英也沒能感受到應有的關愛,經常遭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和欺凌。我認為,這還是與家庭教育有關。

因為深受媽媽和外婆的佛教教育,小英的言行舉止與同齡人不太一樣(比如經常雙手合十,嘴裡有時念念有詞等)。而且,因為成長的磨難,小英的思想比同齡人早熟很多,看的書偏重思哲方向,早就超越了同齡人的閱讀水準,與同學們沒有什麼共同興趣和話題。

再加上她從小被家人教育要善良、忍讓,被欺負了也不能還手,性格又內向、自卑,這讓小英成為了被欺負目標。

上幼稚園時,小英長得比較矮小,被老師當眾起外號「豆芽菜」,還經常因為哭鬧,被老師長期關在小黑屋裡。這與小英後來一到夜晚就胸悶、心慌,並且害怕待在獨立太空的癥狀有很大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小學,小英也經常被同學嘲笑,沒有人願意和她玩。上初中後,小英終於交到了「好朋友」。她非常高興,處處討好對方。然而,沒過多久,她發現這位「閨蜜」對她並不真心,經常在背後說她的壞話。

小英還經歷過一個很大的校園事件創傷。初三的時候,因為犯了一些小差錯,數學老師在課堂上把她的書包扔到地板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不斷大聲訓斥她:「你就是錯的!」,這句話不斷在小英腦海裡迴響著。

自從這次應激事件後,小英的情緒瀕臨崩潰,逐漸浮現了抑鬱症癥狀,學習狀態急速下降。她上課的時候經常趴在桌子上瑟瑟發抖,埋頭痛哭,或者眼神獃滯。但老師和同學卻不曾關心她,甚至說她是裝出來的。

最後,小英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徹底無法上學了,只好休學在家。

04、從案例出發給家長的幾個建議

小英的心理創傷和經歷還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贅敘了。而且,有很多年幼時發生的事件,連小英本人都不記得了,是在針對某個癥狀進行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的時候浮現出來的。

找到這些心理創傷事件後,治療師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的創傷修復技術(TPTIH)逐個進行修復,平復小英的情緒。大概在第8次催眠治療後,小英的煩躁、心慌和恐懼等癥狀都逐步消失了。

小英的情緒穩定後,便可以開始逐步減葯了。後來我們還繼續做鞏固治療,處理小英的學習障礙,給她的媽媽和外婆做家庭治療等等。

我印象中,從第一次給小英做治療直到結束,大概用了不到20個小時。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目睹了小英的轉變,她眼神裡開始有了光芒,面龐紅潤,馬尾辮高高綁起,精神利落,臉上總掛著的笑容。後期來做家庭治療時,她跟我們有說有笑,完全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跟治療前判若兩人。

小英最後與我們告別時,她精心挑選了一束鮮花送給治療師Lucy。她的外婆和媽媽一再向我們深深作揖,表示感謝。以往,看著患者康復離開時我總是非常高興,但唯獨那一次,我心裡居然還有些不捨。

根據小英媽媽的新進反饋,小英狀態非常穩定,學習效率很高,家人都非常高興。我也非常欣慰,祝她能一直健康、快樂地成長。

除了感慨,小英的案例還讓我有非常深刻的感悟,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

首先,還是我經常提及的精神心理疾病背後的心理創傷問題。小英的癥狀多,病情複雜,患者本人和家長都說不上來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們最後發現,每一個臨床癥狀的背後其實源於一個或多個的創傷性事件。

找到心理創傷——進行修復——癥狀逐步緩解,這個規律幾乎在我們遇到的每個臨床案例上都能得到了印證,也就是我所說的「精準心理乾預」的實現。

第二,是關於原生家庭的「遺傳」問題。小英的母親和外婆因封建迷信犯的錯,相信不用我多說了。家屬們一定要提高對疾病的科學認知,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給患者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我更想強調的是所謂的精神疾病「遺傳性」。小英的媽媽患有抑鬱症,她的另一個同齡親戚也有相關精神疾病。所以,在小英求醫的過程中,有不少醫生認為小英的病是家族遺傳,屬「基因問題」,無法根治,並且後代也有很高的患病風險。

我非常不認同這種說法。雖然精神疾病確實有一定的生物因素基礎,但我認為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原生家庭環境。小英的家庭教育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她外婆那一代,如果小英沒有被治癒,她的行為和情緒也會影響到下一代。所謂的「遺傳」,其實更多是家庭環境中負面情緒和錯誤認知的傳遞。

所以,我一再向家長們強調,不要孤立地看待孩子的病,而要看到背後的原生家庭和家族問題,要有意識地自省和改正。

第三,想給那些孩子特別聰慧的家長一記警語——比起平平無常的孩子,思想更深刻、早熟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遭到同齡人的歧視和欺凌。孩子越聰明,越考驗家長的素質和水準,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而且,患病的孩子大多有這三個特點:聰明而且善良;有獨立的思考和想法,考慮問題更深入;家人沒有給予積極地引導。這樣的孩子在遇到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家長和遭受校園欺凌事件後,在不斷地遭受創傷過程中,最終精神崩潰

還想在此解答很多家長特意提出的疑問:如何處理孩子教育與宗教信仰的問題?

根據相關腦科學研究,人類大腦的發育成熟年齡大約是25歲,心理發育的成熟年齡則更長。我個人認為,在孩子25歲之前,家長不要給孩子灌輸某種宗教信仰的理念,更不要強迫孩子去信奉。等到孩子25歲以後,各方面都發展比較成熟了,再讓他們自由選擇。

此外,家長要認識到每種宗教信仰的局限性,辨別個中精髓。像文中提及的佛教,其實,「佛」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講究內心的參透和領悟。但小英的媽媽和外婆卻盲目追求表面的神鬼傳說和儀式化,這並不是真正的「信佛」。

總而言之,教育孩子不只是責任,更是一個家長與孩子一起謙虛學習、成長的過程。有一句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話說得很對: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就是為人父母根本不用經過培訓就開始教育孩子。

所以,我在這裡分享各種各樣的案例,並不是想利用曲折的情節博取眼球,而是希望能引起父母們的反思:從別人的經歷中看到自己、反省自己,避免曾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悲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