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德遜灣公司:從“世界第五大國”到百貨公司

和中國到處“破牆開店”(當然,現在北京等城市也在變)不同,加拿大城市裡商、住區域分得很清楚,絕大多數商業設施都集中在所謂“商圈”裡。

所謂“商圈”,說白了就是商業區,一幢或連在一起的幾幢建築裡集中了五花八門的商家,許多都是大大小小的連鎖商店。“商圈”有大有小,在加拿大,最大的那些“商圈”裡,常常可以找到醒目的淡黃色“The Bay”標誌,熟悉當地生活的朋友會告訴您,這是一間很有名的加拿大大型商場連鎖品牌,據說幾乎每個住在城市裡的加拿大人,一生中都必定回到這家商場的連鎖店裡購物,許多年輕人平生打的第一份工也是在“The Bay”勤工儉學……可以說,“The Bay”在加拿大零售商業領域的“江湖地位”,只有大名鼎鼎的零售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堪與比擬。

其實“The Bay”是個簡稱,這間公司的全名,是“哈德遜灣公司”(The Hudson's Bay Company,法語是Compagnie de la Baie d'Hudson,所以在說法語的魁北克省,“The Bay”會寫作“La Baie”,意思是一模一樣的“海灣”)

圖1、今天的“The Bay”是否萌萌的?

圖2、只有Tim Horton's堪比擬“The Bay”在加拿大零售商業中的江湖地位

但加拿大以外鮮為人知(其實很多年輕一點的加拿大人也不知道)的是,哈德遜灣公司原本並非“賣百貨的”,曾幾何時,它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準國家”之一。

說起來話可就長了。

話說17世紀,北美大陸的北部人煙稀少,冰雪遍地,原住民從遙遠的“西北方”將最好的毛皮運到當時歐洲人的殖民點——法屬魁北克的魁北克城,或英屬殖民地港口波士頓。久而久之,歐洲人知道“最好的毛皮在西北方、靠近一片巨大‘冰凍海洋’的地方”,他們中許多人想通過地理大冒險打通從殖民地港口到“冰凍海洋”的路線,從而將皮毛貿易的主導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要知道當時“買貂”不僅風靡“舊大陸”歐洲,也是北美對華出口的最大宗,當時中國大小官員官服、官帽上所用的皮草(主要是海豹皮),絕大多數是從北美進口的,“一寸皮草一寸金”在那個年代絕非誇張。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兩位法國商人拉蒂森(Pierre-Esprit Radisson)和格羅塞耶(Médard des Groseilliers)一次次組織毛皮探險隊,從魁北克出發,沿陸路向西去探索“皮草之路”,他們的冒險收獲不菲:路線打通了,皮草也撈到手,興致勃勃的他們甚至打算從魁北克省開一條運河通到“皮草地”,以降低物流成本,因為皮草的大買家是中國,這條運河的起點被起名為“Lachine”(法語“中國”寫法是La Chine,所以不妨叫它“中國市”,雖然這座城市古往今來都沒有太多華人居住)。

然而好景不長,法屬魁北克當局覺得這些私商未免太“無組織無紀律”,且這不是搶“國家隊”飯碗麽?1660年,正當拉蒂森等人經過1年辛苦跋涉,從“皮草地”滿載而歸時,當局以“無證經營”為由將兩人逮捕,人雖然很快釋放,但所有皮毛均被充公。

圖3、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拉蒂森

圖4、拉蒂森深入“皮草地”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兩人垂頭喪氣地離開魁北克,去英屬殖民地馬薩諸塞的首府波士頓“眾籌”,準備改由海路穿越哈德遜灣前往“皮草地”,這樣就可以繞開那些討厭的法國人。在豐厚利潤的吸引下,波士頓的英國商人們很快湊了一筆錢,兩人在1663年用這筆錢買了條船,踏上了海上冒險之旅。

然而“波濤不測”,因為罕見的冰災,這次探險以虎頭蛇尾告終,白茫茫的海冰和叵測的流冰,讓兩人連哈德遜灣海岸的影子都沒瞧見,就匆匆打道回府。

“眾籌”血本無歸,波士頓商人們一片大嘩,兩位冒險家則狼狽不堪。但駐波士頓的英國政府專員卡特萊特上校(George Cartwright)卻慧眼獨具,認為這對英國政府而言,是另辟蹊徑、壓倒法國人在北美大陸北部霸權的好機會,於是在1665年回國述職時把兩人也帶回了英國。

在英國他們遇到了“貴人”——以讚助航海冒險著稱的魯珀特王子(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這位英德混血貴族為他們拉到了“官方讚助”:“華麗”號(Nonsuch)和“小鷹”號兩艘好船,滿船的水手和補給承諾。但這是瓶“毒奶”,因為如此以來兩位法國人就成了“配角”,皮毛探險實際上已經演變為英國一次“準官方”的殖民地拓展行動了。

1868年6月5日,兩艘探險船離開英倫三島駛往哈德遜灣。同年他們抵達哈德遜灣南岸一個適宜停泊的河口,在那裡建立了哈德遜灣南岸第一座歐洲人建築——查爾斯堡(Charles Fort),很快,英國人的李代桃僵就開始了:兩名法國冒險家悄悄被擠出“鏡頭”,查爾斯堡被改名為魯珀特之家(Rupert House,如今屬於魁北克省,叫瓦斯卡尼西亞Waskaganishand),連那條河都被命名為魯珀特河了。

圖5、“華麗”號探險船,看上去並不太華麗;

圖6、花小錢佔大便宜的魯珀特王子

1669年,兩條船滿載皮毛回到英國,當時倫敦最大皮草商格洛弗(Thomas Glover)以1233英鎊(這在當年是一筆巨款)買下了全部貨物,整個英倫為之轟動。

1670年,“哈德遜灣公司”獲得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King Charles II.)敕命,首任總督不是別人,正是當初只花了點小錢的魯珀特王子。

自1668至1717年,簡稱為HBC的哈德遜灣公司在哈德遜灣南岸先後建立了6個據點,並逐漸將重心從更靠近魁北克的魯珀特之家,移到更西邊的丘吉爾港(Fort Churchill)和約克工廠(York Factory)。丘吉爾港港闊水深,能停靠大船,離丘吉爾港東南200多公里的約克工廠是內陸皮毛產地和海港間的轉運站集散地,1684年英國人在這裡建立貨棧,皮毛販子(大多數是原住民)駕駛獨木舟,將內陸獲得的皮毛運到這裡,賣給英國坐商,後者再將皮毛送到丘吉爾裝船,運往“舊大陸”和中國。

圖7、剛建成時的約克工廠

圖8、最初的6大據點所在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法屬魁北克很快派出艦隊猛攻哈德遜灣工廠,在天才海軍將領伊貝維爾(Pierre Le Moyne d'Iberville)率領下曾多次佔領約克工廠,更在1697年9月5日歷史性地打贏了哈德遜灣海戰,俘虜了英國三艘戰艦——這可是北美北冰洋海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這個紀錄到現在都沒被打破。

然而法國人始終搞不好後勤,只好在原住民部落裡打劫為生,結果原住民部落紛紛站到英國一邊。18世紀初,法國人陷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鬥不能自拔,不得不和英國人講和,放棄了在哈德遜灣公司領地的一切佔領土地。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劫後餘生的哈德遜灣公司進入黃金發展期。1833年,“哈德遜海灣倉庫”三層主樓建成,幾年後兩翼的兩層裙樓也完工,成為迄今為止、加拿大永久凍土帶上最古老、最大的倉庫,約克工廠也成為“哈德遜灣公司王國”實際上的首都。

圖9、雖說海軍名將在法國是稀有產品,但伊貝維爾無愧於這一稱號

圖10、伊貝維爾爭奪亨德遜灣公司領土示意圖

說“王國”一點也不錯:此時的哈德遜灣公司擁有今天加拿大領土的1/3和美國領土的一部分,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是貨真價實的“準世界大國”。只可惜,人口少了一點。

在哈德遜灣公司“開疆拓土”的同時,英國人打敗法國人,在1774年奪取了法屬魁北克,永久消除了法國人對哈德遜灣公司領土的威脅。然而福兮禍所伏,魁北克氣候更適宜,人口更稠密,且和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聯成一體,顯然更“宜居”,很快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既寒冷又交通不便的哈德遜灣公司便有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在1783年還被已經是英屬的魁北克“挖”走了不大不小的一塊領土。好在對於倫敦而言,哈德遜灣公司和英屬魁北克是地位平等的兩個“屬國”,因此彼此間大體上還是井水不犯河水,我賣我的皮草,你做你的生意。

然而英屬魁北克當局很快就開始使壞了:他們在1779年注冊了一家“西北公司”(NWC),總部設在蒙特利爾,專門從事皮毛生意。這是一家真正的“公司”,不佔據領土,卻堂皇跑到哈德遜灣公司的領土上搶生意,結果常常引發武裝械鬥。

遙遠的英國政府很快感到,需要規整這兩家不老實的公司,實現“扁平化管理”。他們的辦法簡單粗暴:1821年,兩家公司在英國政府強製下合並,仍叫“哈德遜灣公司”,並隨手將另一些當時被視作不毛之地的北美北部佔領地塞了進來,此時的哈德遜灣公司,領土北至大西洋,南至加美邊界,東抵英屬魁北克邊界,西越落基山脈直到太平洋,包括今天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阿爾伯特、曼尼托巴、薩斯喀徹溫省和西北、育空兩特區全部,魁北克、安大略省和努納烏特特區一部,總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如果放到今天,它將是僅次於俄羅斯、中國、美國、巴西,世界面積第五大的國家(面積第二大的加拿大當然就不會像今天那麽大了,哈哈)。這個“準國家”有自己的政府(總督以下有首席顧問、首席交易員和委任專員三級,都是從大小皮毛商中遴選的),軍隊(以騎兵為主,後來的加拿大皇家騎警RCMP借鑒了其組織形式)和貨幣。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美國的獨立和西部大開發,讓皮毛貿易的重心逐漸南移,畢竟相對於半年冰封的哈德遜灣,南方的溫暖草原和河流更讓人感到安全和便捷。1849年,哈德遜灣公司在著名的“賽耶斯仲裁”(The Guillaume Sayer Trial)中敗訴,從此不再享有北美大陸西北皮毛貿易獨家壟斷權。

哈德遜灣公司更大的敗筆,是頑固認為“落基山脈以西不宜居住”,這一粗暴結論在19世紀中後期被一次次打破,新的探險家在那裡發現了金礦和豐富的林木資源,而這些原本可以成為哈德遜灣公司的財富。

圖11、當年的哈德遜灣公司“國旗”

圖12、當年的“國徽”

圖13、當年哈德遜灣公司發行的1元硬幣

1867年,加拿大聯邦宣布成立,原本的英屬加拿大分成安大略、魁北克、新斯科舍和新不倫瑞克四個省加入了聯邦,而哈德遜灣公司此時卻債台高築,虧損達30萬英鎊。

美國政府此時拋出橄欖枝,想用1000萬加元買下被稱作“魯珀特地”的全部哈德遜灣土地。但此時哈德遜灣公司的決策層卻表現出“約翰牛”的倔強:他們拒絕了這一誘人的條件,寧願以“抵損30萬英鎊”的低價,將全部領土歸還給英國,1870年7月15日,被傷心的哈德遜灣皮草商稱作“投降契約”(The Deed of Surrender)的領土移交協定生效,哈德遜灣公司作為“準國家”的歷史宣告結束,它的領土後來陸續成為加拿大的一部分。

歷史上歐洲殖民者建立過許多這類“準國家式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但這些“公司”大多在“準國家形態”消失後就此謝幕。哈德遜灣公司卻是個特例:它並沒有消亡,只是轉型成為一家“萌萌的”百貨公司。

1911年,哈德遜灣公司將總部從約克工廠搬到安大略省的布蘭普頓,1978年又搬進多倫多“地標”——辛普森大廈。這家公司在百貨商場領域春風得意,分店開遍加拿大全國,並輻射到美國、德國和比利時,是多倫多證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除了百貨零售業,哈德遜灣公司還在石油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擴張,儘管百貨零售業在北美已是公認的夕陽產業,但HBC的日子還過得挺滋潤。不過事過境遷,如今百貨商店已是唯一仍然懸掛“哈德遜灣”名號的旗下產業,且如前所述,已經簡化為謙遜的“The Bay”了。

圖14、“投降契約”

圖15、今天哈德遜灣公司名義上的總部辛普森大廈,不過已經出租掙錢了

1870年之後,約克工廠成為加拿大國有資產,雖然3年後哈德遜灣公司將總部從這裡遷出,但工廠和倉庫依然繼續經營,古老的皮毛業頑強地在現代社會繼續生存了近百年之久,直到1957年,這裡作為一個工廠、倉庫、皮毛交易中心的歷史才宣告完結。哈德遜灣公司1991年因不堪動保主義者騷擾宣布“永遠結束”傳統的皮毛生意,但僅6年後就恢復了。

由於約克工廠作為加拿大政治中心的歷史,甚至比加拿大國家的歷史還要悠久得多,因此早在1936年,工廠仍在運營時,這裡就被指定為“國家歷史遺跡”;1968年,也就是工廠停產後11年,這裡正式成為歷史遺址公園。

如今“哈德遜灣海灣倉庫”的主建築依然存在,這座當初被譏諷為“能熬到來年夏天就算奇跡”的建築,最早一根奠基木是1831年埋下,迄今依然矗立在永久凍土帶上。

這裡除了廁所和陳列室幾乎一無所有。但這裡有加拿大最真實、豐富的史前文物和殖民者早期歷史陳列,有最透徹、真實的早期皮毛交易場景再現,只有在這裡,您才能領略從熱鬧非凡到鮮為人知,從經濟支柱到邊緣產業,從古代到現代,270年皮毛交易歷史的全景。

倉庫不遠處的瑪麗角和斯魯普灣,還有當年哈德遜灣公司所留下的要塞舊址,英國人千辛萬苦從遠方運來磚、石,用40年時間修起要塞,法國人的幾條炮艇只花了幾年時間就將之夷為平地,因為凍土層上根本不適合建築磚石要塞,這個血的教訓最終導致純木結構的約克工廠倉庫誕生,至今加拿大的建築仍以木結構為主。如今這裡叫做“HBC要塞公園”,炮台、火炮、火藥庫都已修複,是懷古的好去處。

圖16、今天的公司旗怎麽看都是真正的“公司旗”了

圖17、當年的“國家版圖”,貨真價實世界第五

圖18、約克工廠今貌

溯紅河而上,則可以抵達加裡低地堡壘,這裡是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前沿皮毛商棧,木結構的皮毛商棚鱗次櫛比。這裡是紅河原住民的聚居地,1830年殖民者在這裡修建堡壘、商棧,使之成為最靠近皮毛產地的集散地。在這裡仿古,不但可領略最古老、最原始的皮毛交易氣息,更可就近參觀原住民文化、歷史陳列——今天的加拿大,印第安原住民統稱“第一民族”,這個名稱來源於1871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和紅河印第安部落簽署的、界定政府和原住民關係的《第一條約》,而該條約正是在加裡低地堡壘,這座白人和原住民都視為“家園”的不起眼要塞中簽署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