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的孩子為什麼說話晚

孩子說話晚……其實這並不算個事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與特點,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即使說話晚的孩子,最遲四歲左右,也能開口說話。就像睡覺、如廁一樣,小嬰兒最終都會睡整覺,孩子大了都能擺脫尿不濕。

有人認為,說話晚是"貴人語遲";也有人說,能夠用時間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過要是這種情況出現在你自己孩子身上,當同齡孩子都能說整句話了,你家寶寶還只會喊爸爸媽媽,你還能繼續超然淡定嗎?

由於專業的原因,不少親戚朋友向我顧問過這樣的問題。結合他們的故事和我自己的體會,我總結了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幾個因素。你們看看是否有道理。

一、缺乏良好的外部語言環境

有個朋友,她與丈夫工作性質特殊。孩子出生後不久就全權委託娘家父母照顧。孩子兩歲多的時候還不會喊爸爸媽媽,表達意願只會嗯嗯啊啊,或者哭鬧、發脾氣。

進一步了解她家情況後,得知她父母關係不好,兩人很少說話,少有的語言溝通也是冷言冷語和爭吵。雖然他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耐心細緻,可是孩子所處的外部環境使他未曾體會到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因此缺乏開口說話的動力。

二、缺乏互動

語言習得領域有一個經典案例。一對聾啞夫妻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像正常人一樣說話,他們專門買了一台電視機,希望孩子從電視裡學會說話。可是效果並不好。

因為電視機隻負責輸入,無法與孩子交流互動。孩子接觸的只是畫面和聲音,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用來溝通的語言。

三、缺少激發孩子開口的條件

一個韓國女人嫁到了日本,她生了個女兒,取名琴子。琴子在家主要接觸日語。但是她的媽媽十分希望琴子能夠會說自己國家的語言,於是堅持對她說韓語。琴子在溫馨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很早就能用日語交流。媽媽的韓語指令以及媽媽用韓語給她講故事,她都能明白,但就是從不開口說韓語,總是用日語回應媽媽的話。琴子人生中第一次開口說韓語是四歲時幼稚園轉來一名韓國男孩。全班只有她一人懂韓語,老師安排他倆結成「互助小組」。

因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當琴子用日語也能與媽媽交流時,她就不會開口說韓語,而是選擇自己更加熟悉的語言當工具。當她不得不與不會日語的韓國同學交流時,自然而然就開口了。

四、一切都正常,但孩子還是不開口,你要反思一下,是不是你自己內心深處不願與孩子交流?

還有個朋友,她的女兒嬌嬌快三歲了還不會說話,最早學會的是「爸爸」,連「媽媽」都喊得很少。

嬌嬌媽媽是一個盡心盡責的全職媽媽,喜歡學習育兒知識,渴望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可是嬌嬌媽媽與自己父母的關係不好,她生下嬌嬌後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產後抑鬱。自己的成長經歷使嬌嬌媽媽從內心深處不想要孩子,也擔心自己無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嬌嬌哭鬧時,她總是用安撫奶嘴堵住她的嘴,然後無所作為地等待孩子的哭聲停下來。表面上堵住的是孩子的嘴,實際上切斷了孩子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折射出了嬌嬌媽媽對親子關係的迴避。堵著嘴的孩子怎麼開口呢?好在嬌嬌媽媽及時調整自己,現在嬌嬌語言能力已經趕上同齡人。

父母在孩子學說話的過程中充當的絕不是教師的角色。因為兒童習得母語有其獨特的機制和規律。與其說是教孩子學說話,不如說是孩子們自己學會的。父母和養育者在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應該是引導者的角色: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外部語言環境,懷著一顆渴望與他們交流的心,仔細觀察,適時引導。做到了這些,孩子說話就不會晚;當你意識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就能得到修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