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誇誇群”流行趨勢觀察:“人造陽光”能否照進現實

外界有觀點認為高校“誇誇群”是一陣風,來得快、去得快,但學生們卻認真起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採訪多家高校“誇誇群”運營者得知,大多數“誇誇群”經歷了初建時期的“熱鬧”,熱度略有下降,但其“衍生品”卻開始各處開花。

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們開始做“誇誇機器人”,複旦大學學生著手寫“誇誇群傳播機制”論文,清華大學的學生則辦起微信公號做內容運營,分享優質“誇讚”,還和北京大學來了一場“神仙pk”,就“噴噴群”和“誇誇群”哪個好展開辯論。

“互聯網的大風吹得太快。”眼見自己所在的校園“誇誇群”熱度下降,一名群主頗為感慨,他希望“好玩”只是一小部分人參與誇誇群的動機,更多的人能從中獲得鼓勵,並養成在現實中“誇人”的習慣。“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真實存在的,即使玫瑰只是誇人的一句話。”

流行:沒有戾氣、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誇誇群”最早在哪所高校興起已難以考證,可以確定的是,不少學生的建群靈感來源於豆瓣的“相互表揚小組”——該小組成立於2014年,至今一千多條跟帖中,“要求被誇”的佔據多數。浙江大學“誇誇群”發起人之一應夏寅3月14日告訴澎湃新聞,受“相互表揚小組”啟發,其和朋友2月底時在浙大校園內建了微信“誇誇群”,目的便是“大家互相誇一誇”。

“誇誇群”迅速在高校圈子中流行起來。同濟大學學生陳陽(化名)稱,網上一篇推文提及,複旦大學、上海交大和浙大均建有“誇誇群”,覺得“同濟不能掉隊”,便發起建成了同濟“誇誇群”。華中科技大學一“誇誇群”群主劉忻(化名)則稱,有同學向其介紹了上海交大誇誇群,自己又了解了下豆瓣“互相表揚小組”,認為可行,便複製到了自己的學校。

“在微博上看到了‘誇誇群’的信息,覺得我們學校還沒有,就自己建了。”談及建“誇誇群”初衷,西安交大學生徐暢自稱“想法挺簡單”。他認為“誇誇群”符合互聯網時代網友的心理需求——需要被誇獎、渴望被關注,以及,需要一個沒有戾氣、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一時興起,看到空間裡有人發‘罵罵群’的截圖,就想建個誇誇群,傳播一下正能量,給每個人都帶來更多的快樂。”武漢大學“誇誇群”群主浩楠(化名)告訴澎湃新聞。在其看來,現在得到別人的誇獎並不容易,“希望進群的每個人都能養成讚美的好習慣”。

江西財經大學學生文陽(化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公益活動頗為關注,前些天和室友聊到了“打罵教育”,覺得不少人從小難以獲得“鼓勵”,對心理影響很大”。朱文強稱,這番討論後,又恰在媒體報導上看到了“誇誇群”的新聞,對其理念和玩法很有興趣,便著手建了該校的“誇誇群”。

河海大學學生陸洋洋建的“誇誇群”前身則是“問卷交流群”。“不誇誇別人,別人哪裡願意給你填問卷?”想到這點,陸洋洋乾脆將群名改為“誇誇群”。在其看來,誇人不僅帶給別人快樂,也需要自己根據語境構思詞句,“聰明才智盡顯”。

規則:禁止黃暴,不誇“渣男”

建群至今已有兩個多星期,浙大“誇誇群”發展成了4個分群,人數超過兩千。而上述其他高校“誇誇群”均擁有多個分群,申請入群者從數百人至數千人不等。清華大學一“誇誇群”發起者簡永(化名)3月4日晚將微信群聊二維碼發到其他群裡,次日中午“人就滿了”,之後逐漸發展到了13個群。

“誇誇群”的壯大,多是通過“熟人邀請熟人”的方式,但有時也需要特意“宣傳”。徐暢建立西安交大“誇誇群”初期,一股腦拉了十幾名“挺能講話的朋友”進群,但他很快發現——想讓群裡的氣氛活躍,要麽群友之間特熟,要麽“互不認識”。

“如果大家都處於半生不熟的狀態,人又不多,互誇起來就相當尷尬,就像十幾個觀眾看兩三個人講相聲。”徐暢想到這點,便去學校“表白牆”宣傳“誇誇群”,很快聚集了一堆陌生人,群內氛圍活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淺社交吧。”徐暢感慨。

“陌生空間中的互誇,是誇誇群能夠生存下去的本質。”清華大學“誇誇群”4群群主貝吉對此深以為然。

人氣聚攏後,發起者對“誇誇群”的運營頗為重要。劉忻認為,建群初期需要對群內發言進行引導,比如作為運營者主動“求誇”,或誇讚群友“優質的內容”。“管理員都很熱情,增加活躍度。”浩楠認為運營不會太難,畢竟,沒人會拒絕“讚美別人和獲得讚美”的機會。

為了帶動群內氛圍,文陽會特意準備“專門的欄目時間”,針對一些熱點話題進行互誇,比如針對各種考試、面試。“光誇不夠,還可以形成各種知識普及活動,鼓勵大家分享——誇不是目的,得讓大家成長。”文陽稱。

貝吉對此則頗為“佛系”,直言“沒有想過運營”。“(建群意義是)商業價值嗎,還是享受建一個500人群的成就感?這些都不存在。”貝吉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平時只是選擇合適時間段在群裡“多誇誇人”,比如群友較為空閑的午飯時間或晚上10點以後。

隨著群聊人數增多,也會產生一些“煩惱”,比如個別人言論極端,甚至涉黃涉暴,以及出現廣告。“(保證群內生態正常)對我來說稍微有些麻煩,最近也在思考這件事。”文陽稱,此前個別同學的言論“有些極端”,幸好提前設置了管理員予以提醒、製止,防止負面影響擴大。

徐暢也稱,在必要時,比如有人“開車”、帶節奏,自己看到了就會提醒。“如果情況嚴重,給群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會直接將其禁言。遇到小範圍負面影響的,就先私聊,及時修正。”徐暢表示。

河海大學“誇誇群”群主陸洋洋認為,學生們大多“都很正派”,會避免發消極內容,比如有同學發“要成為渣男”,很快會有小夥伴回復,“這個不能誇”。而上海師范大學一名“誇誇群”群主稱,群內會出現極少數發紅包、打廣告行為。

事實上,各個高校“誇誇群”往往會制定群規,廣告和涉黃涉暴等不良言論均被禁止,除此之外,群主也會提倡“求誇合理、誇人真誠”“提高被誇者獲得誇獎的體驗”。

對於可能出現的“負面情況”,浩楠和幾個管理員有過討論,最後決定,從進群開始,就得保證群裡的大部分人都是學生;倘若有人發表不正當言論,管理員可以“立踢”。“今天(14日)刪了100多人。”浩楠說。

“人造陽光”:不進誇誇群很難理解那種感動

“主要的幾個人會一直活躍,這是帶動群內氛圍的關鍵,剩下的則是潛水或偶爾求誇。”貝吉認為,其所在群的“誇友”包括以下幾種:一是“樂於助人類型”,特別熱心可愛,在群裡很活躍;二是平日無聊,借助“誇誇群”填補空閑時間、製造和諧氣氛,享受“陌生人空間的社交”;三是“現實裡缺愛”或“精力過剩”的人。

對於“誇誇群”在高校間流行,複旦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鄧建國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分析,中國社會是一個吝嗇於誇讚的社會,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讚賞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讚賞饑渴心理。

“發自內心的讚美,每個人都渴望。比如有一個考研失敗的同學‘求誇’,群友們幫他找到了‘人生方向’。”但浩楠也承認,群裡“真心的讚美沒有幾個”,大家誇讚時並不在意“對方是誰”。

清華大學一“誇誇群”發起者簡永同樣認為,“生活中大家多不願意誇獎對方”。“覺得誇人會讓人驕傲,甚至有些嘲諷、挖苦,而誇誇群給了大家一個名正言順誇人的地方。”簡永稱,“誇誇群”讓人疏解情緒,這是其能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

但據徐暢觀察,對很多人來說,加入“誇誇群”緣於“好玩”,可以“炫技”。“好玩,三分鐘熱度的那種好玩。很多人都喜歡抖機靈、吸引關注,體現自己的幽默感。”徐暢告訴澎湃新聞。對此,河海大學“誇誇群”發起人路洋洋頗為讚同,認為一些群友“渴望被認可,得到光環”,以及給大家“帶來鼓勵和正能量”。

上海師范大學一名“誇誇群”群主段哲(化名)認為,加入誇誇群的人,一部分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還有是一部分就是跟風玩而已。“在學習工作中受挫,陌生人的安慰和鼓勵可以給到一些溫暖,但要解決問題,仍得靠現實中的自己。”

劉忻將“誇誇群的人際關係”定義為“陌生人社交”,大家只是生產、分享內容。但他相信能在群裡“交到真正的朋友”,因為有的人“很有趣”,有加為好友的想法。

“被人誇一句能開心半天呢。”文陽講到,受“打罵教育”或社會壓力影響,“來自他人的讚美”顯得很寶貴,大家都需要被讚美、欣賞。但經營“誇誇群”多日,文陽也發現,群裡有“對頹文化認可”的傾向,比如,上課玩手機、不寫作業、睡懶覺遲到,都會被大家“誇”。

“原本這種頹廢的狀態,放自己身上,還有些自責。但在誇誇群裡卻被‘認同’,產生一種‘原來大家都這樣’的感覺,沉浸於這種舒適狀態。”文陽解釋。他同時認為,積極努力的人不會因為“誇誇群”變得頹廢,頹廢的人也不會因為外部因素的刺激,就立馬從根本上改變。

“不過是場誇人遊戲,不必較真。”簡永稱,同學們對於孰對孰錯都有自己的判斷。“很有可能是,一位‘誇友’將自己不太上進的事分享出去後,便去實驗室科研到深夜了——這需要求誇者根據自己的訴求去理解他人的誇讚了。”

徐暢認為,未在“誇誇群”中待過的人,很難理解“被集體誇讚時會很開心感動”。“哪怕你做了一件特別平常、不起眼的事,但大家會從這些事情中發現你的優點——可能這只是虛構的優點,人造的陽光。”徐暢稱,重要的是,“求誇者”從中感受到了他人的關注,獲得了開心,這就足夠了。

而對於一些人來說,“誇誇群”的影響確已滲透到了現實中。“最近我也開始養成了在生活中隨口誇人的習慣。”浩楠告訴澎湃新聞。

誇人的誠意:“心態”比“技巧”更重要

什麽樣的“誇讚”才能有技術含量?劉忻給出的答案是“出其不意”。比如,有人說“我的耳機掉湯裡了”,獲得的誇讚是,“你的耳機一定很美味”。“這樣就很有趣。”劉忻稱。上海交大一“誇誇群”群主胡君(化名)則將其總結為,“角度清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俏皮中又帶份真誠”。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的大三學生劉星言告訴澎湃新聞,她曾經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書包上,在誇誇群求誇,得到的誇讚讓她意想不到——“背上帶酒味的包去上課,你就是整條街最醉人的崽”。“不論是什麽奇葩的求誇理由,誇誇群的群友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角度來誇讚求誇的人。”劉星言說。

文陽將“優秀誇人類型”分為三種,一是辯證看問題,對從他人悲觀的言論中國抓住積極的一面,起到開導作用;二是“有文采”,用詞造句特別有“儒者氣質”,令人佩服;三是富有幽默感,誇人時帶有笑點包袱,讓人忍俊不禁,很有意思。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出完美的讚美。”一名受訪學生稱,發出讚美的人心都很美麗,其所在“誇誇群”接受任何讚美,無論是高調還是低調。

對此,徐暢認為,“比起技術含量,心態可能更重要”,即養成發現別人優點和自身優點的習慣,養成真誠讚美他人的習慣。“有了正確的態度,技術就很簡單了。”徐暢稱,遣詞造句方面“下點功夫就行”。

能“熱”多久:和罵罵群不一樣

作為上海交大多個“誇誇群”負責人,胡君坦言,自己對所在群均設置了“消息免打擾”。“信息太多了,基本沒停過,記憶體快hold不住。”胡君言稱自己“偶爾翻翻,樂呵樂呵”。徐暢也領略到了群友的“熱情”,早上起床就會有一堆人在群裡發“早起求誇”。

但“熱鬧”或許是暫時的。浙江大學“誇誇群”發起人之一應夏寅稱,2月28日建群開始至3月11日,“活躍度蠻高”,其中最活躍的狀態會維持“2到3天左右”,到達一個頂峰後則會慢慢下降。

貝吉介紹,建立較早的清華大學“誇誇群”1群、2群“早就冷了”,反而新成立的“3群和4群都是很熱鬧的”。該校另一“誇誇群”群主也稱,所在群熱度“前幾天很高,目前有些降低”,但“非常適合”,不打擾人,又很有趣。

此前,“對噴群”“罵罵群”等社交群聊也曾流行,又很快趨於沉寂。而眼下這波“誇誇群”熱還能持續多久,各高校群主態度不一。

“如果持續像現在的什麽都來誇,什麽都能誇的模式,半個月就會涼。”北京一所高校“誇誇群”負責人稱,如果加以引導,讓群裡“充滿暖心和真誠的求誇、誇讚”,或能持續下去。

“這和罵罵群不一樣。”浩楠相信,讚美是好的東西,會長久存在。陸洋洋同樣認為,“誇誇群”生命力很強。“哪怕曇花一現,我也希望足夠驚豔。”陸洋洋說。

有運營者已在考慮“轉型”。浙江大學“誇誇群”發起人之一應夏寅則認為“誇誇群能夠活躍一個月左右”。“這是個活躍的社區,我不希望它消失掉。”應夏寅表示,今後可能會開發一個“誇誇小程序”。

另有華中科技大學一“誇誇群”群主透露,計劃推出一款“誇誇機器人”;也有北京大學資深“誇友”從“誇誇群”中獲得靈感,建立“清北互杠群”,數百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生就一個話題相互抬杠;還有複旦大學學生稱,正就“誇誇群”現象做調研、寫論文。

簡永告訴澎湃新聞,3月10日,清華大學所有“誇誇群”群主和一名知乎“誇誇群”群主合作,發起開設“今日誇誇”微信公眾號,用以分享群內“有趣的誇讚內容”。“後面計劃改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誇讚平台,精選優化有趣和正能量的求誇和誇讚。”簡永表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