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華北大辯論誇誇噴噴群:或吹捧或噴損快樂就好

看似慌中帶急,實則穩中帶皮。誇!

看似穩中帶皮,實則慌得一批。噴!

最近,“誇誇群”火了,連帶著曾經的“噴噴群”重新翻紅。兩大“紅群”,正好針尖對麥芒。

誇誇群和噴噴群哪個更好?3月17日,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在清華西階梯教室展開激辯。

激辯

未戰先熱,北大、清華打擂台的消息一經放出,立刻登上微博熱搜,目前已有近2億的閱讀量。

昨天傍晚,周刊君提前半小時趕到清華西階梯教室外,結果早已人滿為患,不少群友聞風而來,一睹這場“神仙”之戰。

階梯教室內座無虛席,周刊君擠在最後一排,遙見雙方辯手各就各位。

正方清華派出4位男生陣容,力捧誇誇群,反方北大則派出4位女生陣容,力挺噴噴群。

誇誇群群友有著文采斐然、鞭辟入裡、顛倒黑白的誇讚,噴噴群群友則有犀利刻薄的言辭、懟天懟地的熱情、大義滅親的精神,你要周刊君支持哪個呢?

清華辯手先以數據服人,中國青年報一份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壓力,56%認為壓力山大,因此誇誇群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並能給這個群體帶來更多的激勵和快樂。

北大辯手立刻以例子反駁,“東北二人轉、德雲社的相聲也帶來了很多歡樂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單純的快樂並沒有什麽實際意義。”

而噴噴群相反,它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在學會接受的同時,也在學會適應真實的社會。

同時,噴噴群也是一個宣泄負面情緒的平台,讓你在遇到不爽的人和事時,有機會必唾其面。

清華辯手逐條予以反駁,認為那些誇讚即使被包裝在善意的謊言中,人們對善意的感受也不會打折扣,這叫“彩虹屁”理論,“彩虹屁就算是個屁,也是一個能讓我們心情愉悅的屁。

而且,如今的大學生乃至社會人,其實都身處一座座孤島,誇誇群裡沒有利益往來,有的只是抱團取暖。

反觀噴噴群,宣泄負面情緒其實是在群裡去噴一個可憐無辜的人,“以一種不要臉的方式。”

北大辯手繼續施以打擊,再三證明誇誇群並不能消解壓力和負面情緒。

比如感情上的壓力,誇得你貌比潘安也無濟於事,“最好還是找個女朋友抱一下”,面對清華男學長,北大女辯手反擊道。

淵源

誇誇群和噴噴群其實是一脈之水。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兩者的區別,那就是你在群裡發一個句號,那麽討論的是,這個句號到底圓潤不圓潤

著實有趣。那麽這兩種如此有趣的群,到底是怎麽來的呢?

去年6月,互聯網上出現了噴噴群的熱潮,一些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諸如吃不吃大蒜、香菜和榴蓮,都可以在群裡互噴對罵。

誇誇群則是噴噴群的一種變體。最初來自大學生群體,是學生之間用來相互打氣的。

這就得說說複旦大學的“哈哈群”了。最初,群裡規定只能發笑話和“哈哈哈哈哈”。有人不滿足,表示“我想被誇”,於是第一代誇誇群出現了。

2019年3月1日,複旦建立了第一個誇誇群,到3月12日已擴展到6個群,群成員總數從最初的200人增加到了2000人左右。

最近兩周,誇誇群的熱鬧蔓延到多所高校,包括上海師范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

玩的形式很簡單,有個固定的互動句式,求誇者發一句“我做了什麽+求誇”,誇人者則會回應“誇讚的語句+誇!”

比如,“我不小心把酒灑在了書包上,求誇”,誇的人會說,“背上帶酒味的包去上課,你就是整條街最醉人的崽,誇!”

隨著誇誇群走出校門,有人在熱鬧中嗅出了商機,在網購平台推出了誇誇群服務

服務費根據群人數而定,人數增加,價格水漲船高。不管多少錢的套餐,進群之後就開始計時,隻誇3分鐘。3分鐘後,客戶馬上被踢出群。

現實

讓我們互相吹捧,達到人生的巔峰!讓我們互相噴損,好嗨喲!

話雖如此,進誇誇群和噴噴群也是有業務要求的,至少你得是個段子手啊

在誇誇群和噴噴群,就有這麽專門一類人,特別想看看群友能怎麽誇出天際,能怎麽噴出神技。

語言是首先要過的一道關。初次見面要誇“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噴人早點去死要說“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反正又沒有誰把這些誇和噴當真,真正的愉悅,是群裡湧現的創意和幽默。一個人的愉悅是自嗨,一群段子手的愉悅是狂歡。

至少,這種愉悅的噴,總比社交媒體上的杠精和噴子來得強吧?

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迫切需要放鬆和排遣。

而在青年亞文化中,戲謔、反諷、解構嚴肅的誇和噴,是最喜聞樂見的方式。

以誇人為例,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心理谘詢師霍小雯指出,誇人者的行為是共情技術的體現。尤其是討好型人格的誇人者在稱讚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這是雙方取悅的方式。

這種“求愉悅”的行為,基於現實的土壤。

以求誇為例,複旦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鄧建國分析,中國社會是一個吝嗇於誇讚的社會,大多是挫折教育,造成很多人有求讚賞的饑渴心理。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也認為,由於中國社會優質資源稀缺,家長和老師都以更高的標準要求孩子,不大會誇獎。

不過,正如北大、清華在辯論中所指出的,真正的快樂永遠來自自己的努力,樂觀自信才能構建積極的心理狀態。

這很容易理解,畢竟大家都是清醒的聰明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