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皇帝的班指有什麽作用?雍正時期的金剛杵又是什麽?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以下簡稱《活計檔》)始於雍正朝、終於清末,跨越近二百餘年的時空,雖然以漢文書寫,但其中的用詞或語匯,很多來自滿語的音譯,也夾雜蒙語或梵文的轉介,或直接取自梵文,甚至還有大清帝國對外交流中「四方來貢」的痕跡,可謂上天下地,包羅萬象。

「敖其裡」是什麽

《活計檔》“雍正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檔案書影

據《活計檔》,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正月十一日:「太監杜壽交來敖其裡一件,傳旨:著認看……」認看的結果——材質是銅的。雍正五年二月十八日:「領催周維德持來青銀錠三件……銅敖七裡一件,說郎中海望、員外郎沈崳傳著暫收在庫內。記此。」

清·珊瑚朝珠 故宮博物院藏

「敖其裡」、「敖七裡」俱為同音異譯,都是滿語「ocir」的音譯,即「佛塔」之意,也稱「佛頭塔」,就是清代君臣穿朝服時胸前所佩掛朝珠中佛頭上穿帶子用的珊瑚等物。朝珠每盤一百零八顆,將之均分成四份的那四顆大珠叫「佛頭」,垂於頸後正中的那顆「佛頭」之下的塔狀承托物就是「佛頭塔」,其下用絛子串接的叫「背雲」,下接「墜角」,兩側有三串小珠,名為「記念」。

清·青白玉班指 故宮博物院藏

班指,或稱「扳指」、「搬指」,自商代即有,稱「韘」或「決」,是射箭時套在大拇指上用以勾弦時保護拇指的扣弦器,由骨、象牙或玉等製成,尤其騎射時不可或缺。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描繪乾隆皇帝騎射的《威弧獲鹿圖》,只見乾隆皇帝跨馬急馳,拉弓射箭的右手正松開,張開的手掌大拇指便套了一隻班指。班指後來也演變成一種裝飾,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英國特使團訪華謁見乾隆皇帝後留下了一幅乾隆皇帝畫像,畫像中踞坐高椅上的乾隆皇帝,其右手拇指上就戴了一隻班指。

清人繪 威弧獲鹿圖卷(局部)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所記「執事九件」包含「敖其裡」及「鈴二件」。成造前要先「畫樣」、「撥蠟」(做蠟樣)呈覽,九件之中含鐵鋄金的「敖其裡」,同樣鐵鋄金但需「添瓣十個」的「鎖子」,還有個象牙茜色(染色)的「骷髏頭」,此「骷髏頭」做成胎骨時還需「阿嘉胡塗克圖」認看。加上前引所記還有「咒語」和「喇嗎字花紋」等,推測此「執事九件」中的「敖其裡」應非朝珠上承接小件「佛頭塔」,而是藏傳佛教的法器之一。

清·單股金剛杵 故宮博物院藏

藏傳佛教法器眾多,其中的金剛杵源自古印度兵器,象徵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有去煩惱、降妖除魔的功能,後為藏傳佛教喇嘛念經時手所持用,滿語為「wacir」,其用材為金、玉、銀、銅、鐵、骨或木料不等,形製有單股、三股、五股、九股等,代表的意義各不相同。據學者研究,在蒙古人的佛教用語中,「金剛」借自梵文「vajira」而成的「vacir」,原是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持古印度兵器金剛杵而得名,故「vacir」也指「金剛杵」,舊譯為「跋折羅」,蒙古化的讀音為「ocir」。

清·十字金剛杵 故宮博物院藏

經此轉折,蒙古語「金剛杵」與滿語「佛塔」的「ocir」竟是「不期而遇」,在內廷造辦處抄寫太監一向從讀音下筆的情況下,都變成了「敖其裡」等同音異字的漢字書寫。金剛杵除了上述股數有別的形製外,還有十字形、一字形的形製區分。唐宋以來,以「象徵絕對的定力」之「十字金剛杵」置於杯、盤、盒、腰帶上以為紋飾。歷經元明以後的清代,更將十字金剛杵紋飾廣及金銀器、琺琅器、青銅器等上。同時,十字金剛杵紋飾也是織物上的主要紋飾或邊飾。

一七九三年 英國畫家所繪乾隆皇帝像

由是觀之,雍正時期的「敖其裡」,尤其是銅製敖其裡,也不一定是朝珠上的承接小件「佛塔」。

原文作者:吳美鳳(作者系:中國文化大學(台灣)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從「波羅漆」到「額摩鳥」:再談清代內務府器用成造中的滿語詞匯》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