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迅雷:如何讓10億人坐得起飛機?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迅雷

  一定要區分潛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前者是有需求但沒有錢來滿足需求,後者則是指有錢可以消費以滿足需求。中國居民的潛在需求也很大,關鍵是如何把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

  自本人兩周前發表了《中國有多少人沒有坐過飛機——探討擴內需的路徑》後,引起了廣泛熱議。看到很多留言,發現大部分讀者能夠領會此文的核心觀點: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給過剩,故通過壓縮供給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起需求下降,引發通縮風險。因此,刺激消費需求(而非投資需求)才是當務之急。

  不過,仍有不少讀者並沒有讀懂此文,認為既然還有那麽多人沒有坐過飛機,說明內需很充足,經濟增長潛力很大,按此邏輯,那就是越落後就越有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今後世界的格局,都將是發達國家的衰落和落後國家的後來居上?

  因此,一定要區分潛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前者是有需求但沒有錢來滿足需求,後者則是指有錢可以消費以滿足需求。此外,還要知道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即錢越多的人,消費比重就越低;也就是說,高收入人口的消費佔其收入的比重較低,而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佔其收入比重較高,因此,貧富差距越大,越對國內消費總量增長不利。

  還有人解釋中國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的原因,是因為高鐵普及了,於是坐飛機的人就少了。而我的判斷是,除去2.8億高收入階層人口之後,剩餘11億居民家庭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1600元(見國家統計局《2017年統計公報》),這一平均收入水準或存在低估,但即便人均提高到2000元,也很難坐得起飛機。

照片為昆明機場外農民工看飛機起降照片為昆明機場外農民工看飛機起降

  上篇文章發布後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反饋資訊,大致可歸納如下:1、過去五年中,乘飛機的人數約為2.3億,如2018年有近6億人次坐過飛機,但坐飛機的人數估計為1億左右;2、過去兩年坐飛機的人數中,屬於第一次乘坐飛機人數佔比接近50%,說明消費更新仍在延續;3、目前中國人口接近14億,估計佔全國70%左右的人口(10億)從未乘過飛機也屬正常,如歐洲迄今仍有40%的人口從未乘過飛機。

  因此,“10億左右的人口沒有坐過飛機”的判斷基本符合實情,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畢竟中國仍屬於發展中國家。不過,據此認為還可以大建機場以滿足潛在需求的觀點,我不敢苟同。

  以國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分布為例,看似國內機場旅客吞吐總量保持了較高增長,但若觀察一下細分數據,分化實在太大。在國內229個機場中,只有32個年吞吐量千萬級別的機場,就佔據了全部旅客吞吐量約78.5%,而年吞吐量在300萬以下的機場多達179個,隻佔全部旅客吞吐總量的8.9%。

  中國平均收入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中國居民的潛在需求也很大,關鍵是如何把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擴需求有兩種路徑,一是靠投資拉動,二是靠消費拉動。投資拉動既可以帶動就業,又可以拉動發展,於是就有了“想要富,先修路”之說。但如果路修得太多了,既會造成過剩,又會導致社會債務率上升。

  如從供給側觀察,公路的旅客周轉量佔比大幅度下滑,但總裡程卻逆勢大幅增長。根據2007年公布的《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公路總裡程要達到300萬公里以上,其中“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65萬公里,高速公路10萬公里左右。

  而到2017年的實際情況令人瞠目:公路總裡程已經達到了477萬公里,較2020年規劃目標超出了60%。其中高速公路13.65萬公里,也超出了36%;但“二級及以上公路”佔公路總裡程的13%,佔比未達標,這表明二級以下的低等級公路已經建設得太多了

  相比之下,我國的高鐵、地鐵的客流量還在上升,因此,基建投資在高鐵和地鐵上的投入還是值得的。航空的客流量增長也很快,但要注意機場修建的地理位置與人口流之間的關係,應該在人口密度高、產業發展快的地方多建機場。但公路的擴張似乎要降速了,因為公路客流量從2017年開始就出現了負增長,乘用車銷量2018年也出現了負增長。

  我國從古至今都崇尚授人以漁,但這也需要有一個度的把握,如今看來,已經出現“漁”多“魚”少的問題,那就應該把擴內需的重心落在“放水養魚”上,即如何去提高居民收入水準和社保水準,擴大消費這一內需。

  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抽水馬桶(指有抽水/衝水功能的坐便器和蹲便器)的家庭普及率還不高,至少有5億人口的家庭還沒有使用上抽水馬桶。其實我在三年前就寫過類似的文章,題目叫《馬桶蓋表象背後的馬桶困惑》,推算出居民家庭中沒有安裝抽水坐便器的大概超過6億。即便上海這樣發達的城市,三年前也有超過9萬人的居民家庭仍在使用木製馬桶。

三年前上海仍有9萬多人的居民家庭在使用馬桶三年前上海仍有9萬多人的居民家庭在使用馬桶

  但是,人們容易被三年前中國遊客去日本搶購智能馬桶蓋的表象所迷惑,以為國內需求太旺盛了,只好到國外去滿足消費更新的需求。

2016年2月9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畫面2016年2月9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畫面

  但佔中國人口5%左右超高收入階層,確實具有超強的消費能力。如貝恩谘詢公司的報告揭示,2018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增速達到18%,與國內社會零售品消費疲弱形成鮮明對照。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消費者在本土的奢侈品消費增長是海外的兩倍。從全球來看,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花費總支出佔全球總額的比重,亦不斷增加(當前預估佔比為33%,較2017年32%高出一個百分點)。

  可是我們千萬別忘了,中國地廣人多,不能以偏概全去妄下結論,除了少數富人之外,大部分人處在想消費卻消費不起狀態,故80-90後已經成為日益高漲的消費貸主力。儘管如此,消費增速還是逐年下降,不少家庭連基本生活用品都沒有配上,如仍有接近30%的家裡是沒有配衛生廁所的。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企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

  因此,中國需要擴大消費,如果消費擴大了,產能過剩問題、民營企業困局基本上可以迎刃而解。

  縱觀全球各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一般都在60-80%,投資的貢獻率一般都在20%左右,而我國投資的貢獻率在40%左右,消費在50%左右,顯然,消費這駕馬車還跑的不夠快。那麽,如何讓消費這駕馬車跑得快呢?至少有三條路徑,第一,盡快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第二,還欠账,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讓老百姓敢消費;第三,降低居民的買房杠杆率,更多的錢用於消費。

  建議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來促消費:

  第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步伐,包括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耕地的市場化流轉,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讓土地合法、公平和合理地流轉起來。此舉有利於增加農村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進而促進消費,同時也有利於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第二,擴大國有資本無償劃轉給社保的比例和範圍,以補足社保基金缺口,有利於間接刺激消費。如美國居民儲蓄率接近於零,但為何消費對GDP的貢獻要佔到80%以上呢?主要原因是美國具有完善的養老制度,即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大支柱,企業養老即401K計劃和個人養老保險制度即IRA账戶,其中美國個人IRA账戶上的錢要遠超我國國內居民儲蓄的平均水準。

  2018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470萬,撫養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部分省份已經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窘境。因此,通過擴大國企的股權無償劃轉給社保的方式,應該能夠彌補當前及未來的社保缺口。若按照當前劃轉10%的比例,2018年初步篩選下來的進行國資劃轉的企業只有15-20家,不足以彌補社保資金缺口。今後應該加大國有資本劃轉社保的比例和範圍,增大社保基金處置國有股權的權利。

  第三,堅持房住不炒,這也是目前政府部門正在努力實施的方案,如擴大租賃房建設,關鍵看效果如何,如對於租賃房,西方很普遍,中國的老百姓能否接受,需要面對現實去操作。此外,寄希望在房價能夠穩定的前提下實施房產稅,這當然是居民降杠杆、促消費及縮小貧富差的有效手段,但能否同時維持房價穩定?

  第四,擴大中央政府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規模,以逐步化解當前經濟領域出現的某些“困局”,如居民消費意願不足,民企投資意願不足等問題。目前,地方政府杠杆率水準已經偏高,需要降杠杆,企業和居民部門也是如此,唯有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水準很低,只有20%左右。那麽,擴大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會不會導致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佔GDP之比)突破3%的所謂“安全線”?

  我認為,3%的所謂安全線是世界銀行很多年前提出來的經驗公式,目前不少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率早就突破了,也並沒有造成財政危機。中國國情與它們不同,各級政府所有的“資產”包括國企、土地和自然資源,規模巨大。因此,中央政府發國債、加杠杆的空間較大。

  2008年,美國政府為了應對次貸危機,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政府杠杆率水準從57%提高到2013年的97%,隨著政策刺激下經濟的復甦,居民和企業部門的杠杆率水準也顯著下降。因此,我們要實現全社會穩杠杆目標,也需要先行加大中央政府在民生領域的支出力度。

  (本文作者介紹: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