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我不想和說話了:你對孩子無所不知,孩子卻對你無話可說

父母打探孩子的隱私,是對孩子的一種侵犯,破壞了孩子的心理安全。尊重孩子的隱私才是尊重他的成長。

——睿媽

1.

前天下午,閨蜜打來電話,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急:

「我家秀秀從早上出去就一直沒回來,快過來幫著找找。」

來不及細問,我和幾個朋友匆忙趕去她家。

見我們來到,正在一遍遍打女兒電話的閨蜜忍不住哭出了聲。

孩子手機構機,出門前也沒說去什麼地方。

「秀秀你在哪,媽媽錯了,快回來吧……」她急得不知所措,口裡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我們讓她冷靜下裡,隨後分頭行動找孩子。

沒大會,孩子聯繫上了,她正在一個玩得好的同學家裡,大夥終於鬆了一口氣。

去接秀秀的時候,12歲的她還有些生她媽媽的氣,拉著我的手說:

「阿姨,我不想和媽媽說話了。」

原來,當天早上秀秀和她媽媽吵了一架。

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

閨蜜發現女兒暑期常用手機聊QQ,擔心孩子早戀,晚上趁著女兒睡著,翻看她手機的聊天記錄。

她發現,女兒常跟班上的一名男生聊天,雖然兩個孩子以交流學習為主,但她還是有些擔心,便告誡女兒少跟別的男生交往。

秀秀髮現媽媽翻看自己的聊天記錄,非常生氣:

「媽媽,你怎麼能隨便翻看我的聊天記錄呢?太過分了吧!」

閨蜜也氣在頭上:

「我是你媽媽,我怎麼不能看看你跟什麼人交往,我這不都是為你好嗎?」

想到媽媽平時對自己什麼事都干涉,萌萌越想越氣,就偷偷溜出了家門。

2.

這讓我想小時候的一件事。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班上有一名學習好長得又漂亮的小女孩,是班上不少男孩子暗戀的「對象」。

班上幾個調皮的小男孩偷偷寫情書塞給女孩,女孩看了也沒當回事,把幾封情書塞進書包裡。

後來,女孩的的媽媽無意間翻到了這些情書。

媽媽反應非常激烈,覺得女兒開始變壞了。

她先是把女兒打了一頓,後來又到學校來鬧,說非要見見給女兒寫情書的幾個壞孩子,還要求老師把他們的家長叫來。

她媽媽這麼一鬧,學校裡所有的孩子人都知道了她女兒收情書的事。

下課的時候,別的年級的孩子還專門跑來,在教室後視窗打望她。

放學的路上,還有一些同學對她指指點點,傳她亂收情書,整整有一書包。

這件事後,小女孩變得鬱鬱寡歡,後來成績也是一落千丈。

還沒等到上五年級,女孩就轉學去了別的學校,後來又聽說,因為成績不好,她早早就輟學打工去了。

當時年齡小,對很多事不明白,現在想想挺為這個女孩感到可惜的。

我有時會想,如果不發生這件事,如果女孩的媽媽能更妥善的處理這件事,原本底子很好的女孩會不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毫不誇張地說,女孩是被她媽媽親手毀掉的。

女孩的隱私被散播出去,她被迫背上了「不光彩」的形象。

從後來的種種結果來看,孩子內心肯定是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媽媽不顧孩子的隱私,對孩子橫加干涉,卻將孩子徹底拉下了水。

3.

私下裡,我把這件事講給閨蜜聽,告誡她12歲的秀秀開始進入青春期,會更加註重自己的隱私,一定要給她個人太空,維護好她的自尊心。

閨蜜聽了驚出一身冷汗,連連點頭,稱回去定當好好反思。

如果把自尊心比喻為花瓶,隱私就是瓶上的細小裂紋。

隨便暴露孩子的隱私,無異於敲打這個有裂紋的花瓶,讓孩子無地自容,把孩子的自尊心敲碎。

孩子因知羞恥才把某些過失、缺陷看做隱私。

隨便被揭開、公布、宣揚,孩子開始會覺得難堪、痛苦,長此以往便會麻木。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若孩子的隱私常被侵犯,家長又不善於補救,其結果必定是孩子對父母反感,不信任,有什麼心裡話也不再告訴父母。

一旦雙方形成隔閡,再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就困難了。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ence Steinberg表示:

在兒童期受到父母窺視的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其中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窺探會削弱孩子對自己能力和自主性的信心。

無論孩子年齡有多大,他都有保護自己隱私的需求,每個孩子的隱私都需要被尊重。

父母打探孩子的隱私,其實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一種侵犯,破壞了孩子的心理安全。

聰明的父母會時時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做到不翻閱孩子的日記、信件、賀卡,不翻看孩子的微信、QQ。

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更加放鬆,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值,也會抑製孩子的逆反心理,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家庭衝突。

關於這一點,黃磊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孩子的日記不上鎖,就擱在桌上,我也不會去看。

孩子的手機我也永遠不看。

4.

孩子成長中都會慢慢有自己的隱私。

從呱呱落地,到說話記事,再到讀書學習,孩子慢慢有了明確的自我概念。

家長會發現,他們漸漸獨立,不會像小時候一樣,啥事都與父母進行分享了。

爸媽們一定要接納和尊重孩子擁有隱私的權利。

那麼怎麼做才能既不侵犯孩子隱私而又能夠守護好他們的成長呢?

以下幾點建議,可以供爸媽們參考:

1、要和孩子多溝通,換個角度理解他。

有的家長說,總是想和他溝通交流,但是他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注重說話的姿態,很多時候,說話的語氣比內容更重要。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家長應該站在和他平等的位置上,換個角度看孩子,學會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與他交流,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聽取你的建議。

2、通過觀察了解孩子的動向。

孩子的改變不會很突然,很多家長窺探孩子的隱私,是因為想要了解孩子的動向。

實際上,只要平時多注意細節,就一定能夠發現孩子的變化,不要用像打探隱私這種讓孩子反感的方式去了解孩子,這樣即便你了解他,他也不會對你吐露心事。

3、引導孩子明辨是非。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之所以想要掌握孩子的動向,無非是擔心他誤入岐途,所以,家長只要注意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不用太過擔心了。

在日常生活中,多灌輸孩子是非對錯的判斷,這樣時間久了他自然就能明辨是非,這也是家長傳授給孩子非常寶貴的人生經驗。

當然,這些不是一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能力,家長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引導,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能讓他明白了是非對錯。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