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賣“拍扁”了一座城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互聯網“拍扁”了城市,終於實現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業”。

作者 /城市數據團

來源 /城市數據團(ID:metrodatateam)

城市商業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徵是集聚:人們在特定的地點更容易找到多樣化的商家,商家也在特定的地點更容易捕獲流量。

舉個例子:上海內環線以內(約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50)居住著全市常住人口數量的1/7;而在工作時間,這1/50土地上的人口將增加到1/5。

與高度密集的人口相對應的,是更加高度密集的線下商圈。

上圖中每個圓點代表一個250m*250m區域內的餐飲店數量。圓點越大表示餐飲店數量越多。數據來源為某線下餐飲推薦平台,餐飲店樣本數量約8萬家。

如上圖,1/50面積的土地上(內環內),集聚了大約1/6人口的土地上,卻集聚了1/3的線下餐飲門市。

線下餐飲店的集聚度是人口集聚度的2倍。

消費者總是希望能夠“就近”找到豐富多樣的商家。但對於商家來說,沒有足夠的人流量支撐,將難以存活。城市商業空間圍繞重要節點高度集聚,是消費者與商家的博弈中,形成的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格局。

然而,當互聯網時代到來,許多的生活場景和商業活動都搬到了線上。互聯網會給線下的商業格局帶來什麽樣的改變呢?近期,城市數據團和餓了麽合作,做了一個有趣的小研究。

上圖中每個圓點代表一個250m*250m區域內已入駐外賣平台的餐飲店數量。圓點越大表示餐飲店數量越多。數據來源為餓了麽隨機抽樣的6萬家餐飲店樣本。這6萬家店跟前面的8萬家店會有重疊,他們通常都會同時開展線下線上業務,但為了凸顯其差異屬性,我們稱前者為線下餐飲店,後者為外賣餐飲店。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來了:比較上面兩張圖,外賣餐飲店的空間分布明顯更加扁平化和碎片化。具體來看一組數字:

上文中提到,上海1/3的線下餐飲店位於內環線以內;而外賣餐飲店只有1/8在內環內,甚至還不及夜間人口的佔比。

我們篩選出上海top1%的高密度就業區域,這個區域內集聚了1/5的線下餐飲店,卻只有1/10的外賣餐飲店。

超過1/5的線下餐飲店分布在地鐵站附近300米範圍內,而外賣餐飲店的比例約為1/8。

超過1/6的線下餐飲店開在大型商業綜合體裡面;而外賣餐飲店的這個比例不到1/10。

線下餐飲店的集聚度是人口集聚度的2倍,而外賣餐飲店的聚集度則與人口集聚度基本持平(甚至更低)。而互聯網“拍扁”了城市,終於實現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業”。

我們具體來看幾個案例。

1

CBD的“商戶生意出牆”

依托交通樞紐地位,虹橋成為了上海外環線以外為數不多的大型商務區。但從虹橋交通樞紐-虹橋天地往外,商業氛圍斷崖式銳減,數百米外即進入低密度的大型住宅區。在這一區域裡傳統線下餐飲店很難活的很好,但是互聯網的力量催生了這一類“外賣次級商圈”。

虹橋萬科和萬科時一區地處商務區,底樓的美食城和步行街主要服務上班白領;儘管這些美食街離大型住宅區也不算遠,但相比本就臨近住宅區的餐飲店來說,仍然是“遠了幾百米”。這些地段的租戶生意白天熱鬧、晚間慘淡,收益缺乏保障,租戶更換頻率特別高。

而外賣服務的出現,抹平了數百米的空間差距,“拯救”了這些“邊緣戶”。如今美食城和步行街的近50家商戶幾乎全部入駐外賣平台,白天服務白領,晚上服務住戶,熱鬧一整天。生意好起來了,地段租戶的更換頻率也明顯下降了。

2

居民區裡的“商業黃金地段”

如果把虹橋的例子概括為“開在商務區,服務生活區”,那麽真如就是“開在生活區、服務商務區”。互聯網打開的線上市場讓攤位的地理優勢影響下降,“黃金地段”的定義得到了延展,居住區也可以獲得新的城市職能。

普陀真如的蘭溪路、南石二路是上海的老居住區,臨街約有30家餐飲商戶,堂食顧客多來自周邊小區的老上海人和普陀區中心醫院病人家屬。居民區的門市房租較商圈更便宜,而外賣的上線讓他們同樣可以做起商圈裡的生意。如今,這些臨街商戶外賣訂單中超過70%來自周邊的環球港、近鐵城市廣場、中關村科技大廈等商務商圈。

不僅如此,就連藏在居民樓之間的曹楊八區菜市場今年也新開辟了美食街,街上十多家堂食生意不忙的商戶也正在嘗試外賣生意。

3

遠郊產業園的“幸福感提升”

外高橋保稅區瀕臨長江入海口,以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大宗貿易為主的產業類型導致了其“地廣人稀”的空間格局,無法支持傳統線下商業發展。但是互聯網的力量延伸了商家的服務範圍,使得新形態的餐飲店可以存活在這樣的地區。

“歲金3D廣場”位於高橋鎮居民區,是外高橋保稅區周邊為數不多的線下商業聚集地之一。受製於本地居民年齡偏大、與保稅區距離十分尷尬(2公里、步行超過15分鐘)等多重要素,場內人氣一般。

如今,這裡的餐飲商家超過85%都入駐了外賣平台,外賣訂單整體佔比在70%。在互聯網的助力之下,保稅區內聚集的白領外賣需求重新盤活了廣場的生意。

在互聯網浪潮下,傳統的“金角銀邊”可能不再那麽有優勢了,傳統的“草肚皮”也不再是無人問津。互聯網的力量,推動了租金和流量的重新博弈,促成了城市不同空間的商業價值變遷,最終呈現出更加扁平化和碎片化的城市線下商業空間。我們的城市被“拍扁”了。

然而,在這個被“拍扁”的線下商業空間背後,可能是一個更加中心化的線上世界。

世界的本質是“扁”的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