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性、風濕、類風濕、痛風…艾灸這些地方,有效緩解關節疼痛!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膝蓋、臀部、手部,或者其他部位突然莫名地疼痛,這很可能是關節炎悄悄來到你身邊了。關節炎作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一定要引起高達重視,早預防、早治療。

在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關節炎是40歲以上的人群才會得的一種疾病。其實關節炎日益年輕化了。由於一些年輕人飲食、作息、服裝、職業等一些方面的不注意,很多年輕人25歲左右就得了關節炎。

常見的關節炎主要有骨性關節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我們今天重點聊聊如何用艾灸有效治療這些關節炎疾病。

艾灸調理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是由於關節退行性變,以致關節軟骨被破壞而引起的慢性關節病。骨性關節炎分很多種,其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所以我們今天重點講講膝關節的艾灸療法。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人過30軟骨容易磨損,45歲以後發生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將近50%,其中女性多於男性。在女性患者中,長期讓膝關節受涼、受累的愛美人士患病率最高。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骨性關節炎屬祖國醫學「痹症」範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與肝腎虧虛、氣滯血瘀、風寒濕阻等有關。艾灸治療對關節炎引起的腫脹、疼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選穴】內外膝眼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神闕穴

【治療】

腹灸:對應神闕穴,每次灸20-30分鐘,每天一次。

膝關節炎艾灸神闕穴

穴位點灸:對應內外膝眼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使用施雅美艾灸棒,每次灸20-30分鐘,每天一次,癥狀減輕後,可隔天一次。

膝關節炎艾灸內外膝眼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功效。

陽陵泉穴: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因濕熱蘊結,入侵肝膽,膽汁外溢;或脾陽不運,濕熱內阻,膽汁外溢;以及肝鬱氣滯、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引起的病證,都屬本穴的治療範圍。

膝眼穴: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穴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內外膝眼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穴點陣圖

艾灸調理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免疫系統性疾病 。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後表現為關節對稱性的疼痛、紅腫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變形、晨僵。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因為本身的氣血不足,讓外界風寒濕邪之氣侵入經脈引起的。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可艾灸溫通止痛、除寒祛濕。

【選穴】阿是穴(疼痛部位)、大椎穴、陰陵泉、足三裡

【療法】

背灸:大椎穴。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風濕性關節炎艾灸大椎穴

腿灸:對應陰陵泉、足三裡,使用施雅美艾灸棒,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艾灸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注意事項】艾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期間,皮膚有破損、感冒、發騷、喝酒、飽飯後不能進行艾灸,艾灸過程中,避免著涼受寒,艾灸完成後應多喝水,以免身體缺水引起不適。

艾灸調理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屬於免疫系統功能障礙方面的疾病,會引起關節疼痛。時間長了,還會引起關節畸形,甚至導致殘疾。

【病因病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臨床痼疾,一般多根據《素問·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認為風寒濕邪侵襲為本病的病因。

從根本來講,就是正氣虧虛,風寒濕三邪久滯,深入筋髓、骨骱而成毒,纏綿難愈才會形成病。這種病的病程相當漫長,需進行艾灸祛除風寒邪濕、補血養肝腎。

【選穴】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背灸:對應大杼、大椎至腰俞段,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艾灸大杼、大椎至腰俞段

穴位點灸:對應曲池、血海,使用艾灸棒,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血海穴、曲池穴穴點陣圖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曲池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

艾灸調理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在40歲以上男性中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炎,有調查顯示,痛風發病患者95%是男性,5%是女性,女性多為絕經後的婦女。

痛風性關節炎是長期嘌呤代謝異常,血尿酸持續增高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血尿酸增高和反覆發作性關節疼痛。

【病因病機】

痛風性關節炎病因與發病機制同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痹證、痛風、歷節」範疇,「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名歷節」。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於手足,則赤熱腫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生,攻於手足也。」病機多為濕熱痰濁痹阻經絡,不通則痛。

治療此病,中醫多開一些湯藥調理,再配合艾灸輔助調理,疏通經絡,效果更佳。

【選穴】阿是穴(痛點)、中脘、神闕穴、關元、足三裡、腎俞、腰陽關

【療法】腹灸:對應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每穴10-15分鐘,每天一次。

痛風性關節炎艾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

背灸:對應腎俞穴、腰陽關。每穴10-15分鐘,每天一次。

痛風性關節炎艾灸腎俞穴、腰陽關

腿灸:對應足三裡。每穴10-15分鐘,每天一次。

足三裡穴點陣圖

【注意事項】痛風病人一定要嚴格注意飲食。多吃底嘌呤的食物,如五穀雜糧、水果、蔬菜等;多吃鹼性食物;多吃含有豐富活性酶的食物,如雌性紅蘿蔔,具有分解嘌呤的作用;

多吃維生素的食物,增加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的攝入,促使體內沉積尿酸鹽溶解。多吃蔬菜,少吃飯。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