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飲料幾乎不漲價?

其實,我們僅僅用物價漲跌去衡量商品價值是不夠的,一件商品是否物有所值,並不能完全以自身價值為導向,尤其是在大眾消費的暢銷品領域,更多時候是以審時度勢為主,以市場存在的合理性為切入點。

可口可樂的價格幾十年基本沒漲過,零售價就漲了一元左右,近十幾年一直在三元左右。

首先,以前的飲料行業確實蠻暴利的,很多飲料就是水加香精罷了。當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時候本來就是暴利,是享受了時代的紅利,當時中美建交,可口可樂是美國的文化符號,中國市場又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沒有競爭對手,因此可以賣高價。在八九十年代,可口可樂算是高級貨了,很多小孩子的夢想就是每天都可以喝一罐可口可樂。

其次,飲料的成本除了物料成本,即邊際成本外,還有一塊是固定成本,就是機器設備的攤銷和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是生產的所有商品平攤的,你生產的產品量越大,單個產品上分攤下來的成本也就越低。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規模效應。像可口可樂這種,一個西方賣了一百多年,一代生產線可以用很多年,機器設備的成本早就被折舊攤銷完了,而且飲料生產的量普遍的很大,都是數以億計,在各種原材料的議價方面都很有優勢。

還有就是生產工藝的不斷提升和管理水準的不斷提高,讓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因此成本不斷降低,抵銷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飲料行業現在都是全自動灌裝,生產環節需要的人工實際上不多,所以這麽些年來人工成本的上升至少對飲料的生產環節來說影響不大。

最後還有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產品的價格並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供求決定的。現在飲料暢銷行業的競爭十分激烈,加上每年不斷的新品湧入市場,也就是說,這些大企業用極大的規模效應給自己挖了一條很深的護城河,小企業只有通過差異化的創新方式,比方說創造新的口味或品種,才能存活下來。

飲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必不可少的一種商品,在大大小小的超市中隨處可見,不同的超市中任意選擇的一種飲料的價格也是基本與其他超市的價格雷同。對於有一些飲料的價格,時間久了我們經常購買,對此也會了如指掌,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飲料幾乎不會漲價,只是偶爾改變一下包裝。

那麽,為什麽飲料幾乎都不漲價呢?今天,火眼論針對這一問題,理性的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從飲料產業的成本角度來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一般飲料的包裝分為瓶裝和罐裝,如今的新品還有獨特的袋裝,飲料的價格一元至十元不等。但從實際的生產成本來看,飲料的包裝的材質一般為塑料、易拉罐、包裝袋,成本也不過是幾角錢的成本甚至更低,而飲料本身的原料成本更是低到嚇人,白砂糖、乙醇、檸檬酸鈉等各種添加劑的成本,總體不會超過2毛錢,再加上加工費,一瓶飲料的費用只在一元錢左右。

飲料的生產、包裝、銷售這一鏈條幾經周轉到了消費者手中,除了一些知名飲料巨額的廣告費佔去了飲料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其飲料本身的成本非常低廉。

從飲料產業的利潤角度來進行分析

消費者有時候會注意到,飲料的漲價不會變動太大,漲價的方式都是微調,這樣不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反應,比如瓶裝可樂的零售價一直是3元,灌裝可樂的價格從2元漲到2.5元,可樂平均漲幅13%。基本都在消費者承受的範圍之內。

另外,飲料的漲價有時候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存在變相漲價現象,比如商家在不改變價格的前提下,改變貨品的含量,減少包裝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比較成熟的飲料企業都會考慮利潤和需求之間的平衡,所以其高明之處在於漲價漲得我們沒有感覺。

從飲料行業的市場角度來進行分析

商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飲料作為一種暢銷商品,相互競爭的十分熱烈。很多商家不定期的會更新新的口味和包裝,通過創新的方式與其他行業進行競爭。消費者有時候不會計較商品有沒有漲價,但有時候會通過另一種飲料作對比,一旦一種商品漲價幅度太明顯,消費者普遍都會選擇其他類相似商品替代原有商品。大家都知道,現在飲料種類繁多,而且味道越做越好,所以很少有人固定消費一種飲料。

飲料行業不是靠價取勝,主要其銷量上來了,經濟效益自然就上去了,所以每到年節,各個飲料廠家或商家紛紛低價促銷,由此看出,飲料行業是以量取勝,如果只是價格上去了,看似單價的利潤提高了,但由於價格上漲導致滯銷,那麽整體利潤會大幅度下滑。

據調查,水及飲料的原材料成本才1%左右,一瓶水的價格大頭給了零售方成本。這說明這個行當的技術門檻其實會很低,會有大量的同業競爭者進入。原有市場份額獲得者則需要盡量控制價格而繼續保持市場份額。所以你感覺原有產品幾乎不漲價。當然會有玩兒創新的一群人通過新概念的紅利期講產品價格抬高,獲利,比如黑水,比如籃球專用功能飲,比如涼白開。

而對於同屬酒水飲料的紅酒,原材料成本由於葡萄的生長周期,則要高的多且十分不穩定。生產商在沒有管道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一直保持廉價銷售。

隨便去街上溜達一圈,超市、便利店、路邊小販在賣飲料,去全國旅遊一圈,一二三四五線城市也在賣飲料。飲料一旦投放於市場,企業如想漲價,由於價格資訊的不對稱和滯後性,很容易導致產品價格混亂,同一款產品,普通的購買場景,有賣2元的,有賣3元的,這像什麽話?這不僅是影響產品口碑,更會讓廣大消費者和零售商一起失望。

從2018年開始,康司機、統一、娃哈哈等大型飲料廠商紛紛已經上調市價,大約在0.5元左右,但假如你要逛超市,就會發現飲料價格幾乎沒有什麽變化,就是這個原因。還記得曾經躁動一時的天府可樂嗎?如今不慍不火的結局,也有這個原因。

高端高價格的飲料不是沒有,比如ADD的運動飲料,國內售價400元一瓶,利潤多但是賣的少,據說只是NBA隊員之間流行在喝。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飲料這種高頻消費的生活類商品,更適合採用薄利多銷的價格策略。對於一款飲料來說,成本決定其價格下限,需求決定價格的上限,飲料價格之所以一直處在2-5元左右,是出於它的利潤最大化考慮的。與其說飲料漲價難,不如說是企業不願意漲價,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當然啦,以上是根據需求彈性小的生活場景來說的,飲料在生活中隨處就可以買到,而當你路過各大火車站、高速公路休息區,需求彈性變大,價格上限也變大,賣你10元一瓶的農夫山泉也有可能。

最後補充說一點,有數據統計,2016年,國內高端飲料的市場增長是低端飲料的4倍,在消費需求更新的趨勢下,飲料漲價是必然的,由於原有商品不可能有太大的價格變化,各大廠商會不斷嘗試推出新的高價飲料產品。

關注我們

火眼財經邀你一起投資理財,讓賺錢更簡單

喜歡請點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