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孤品悲鳴,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這杯絕了…

桃花春發,桃實夏結,花果不同時。

但聖思的桃形杯,桃花夭夭、桃實累累。參差扶疏的大小老嫩桃葉14片,桃花連通花苞5朵,枝端上的小桃,為老樁增添春意。

在南京博物館中,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藏品,讓一眾紫砂大師為之傾倒,費盡心力仿製。

這件珍品就是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聖思紫砂桃形杯

聖思桃杯 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撥開400年浮塵

一件技藝精巧的紫砂製品驚現

1959年秋天,紫砂工藝廠薛如友廠長帶隊到南京博物院參觀,車間主任張純奇、朱可心、汪寅仙等七八個人一起前往。此次除了參觀正常開放的展廳外,還到地下庫房看其他寶物。

就是在地下庫房看到了妙手天成的,國家一級文物“聖思桃杯”。

▲明末清初 聖思製桃杯原件

此杯為明代晚期作品,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歷史,屬飲茶類器具。

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概要》盛讚其製作技巧之精細,形象之完美,結構之纖密,在古今陶瓷工藝技巧中,視為觀止。

作者聖思,明朝藝人,姓不詳,一說姓“項”,一說姓“蔣”。

藏家慷慨獻珍品

聖思桃杯成為博物館鎮館之寶

這件紫砂桃形杯原為江蘇宜興儲南強先生珍藏,20世紀50年代初,儲先生將其慷慨奉獻給國家,現珍藏於南京博物館

儲南強先生曾於1924年請著名紫砂大師裴石民為桃形杯配置底座,內篆有題記:

『聖思,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製桃杯,大於常器。葉、花、實、乾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20年前,簡翁得此於燕市,歸而寶之。壺底葉小損微跛,名手裴石民,時方以第二陳鳴遠名於世,善為前人修舊。昨年用賓虹老人之意,為供春壺重配蓋。今歲複以鄙請,為此杯加一托,中虛而涵納之,趾乃足。遂為之記略,兼揚其藝絕,以光於陶史為二美』。

▲聖思桃杯底座

聖思桃杯

半桃為杯桃尖作流妙趣天成

這件紫砂桃形杯,由杯和座組合而成,以肥碩半桃為杯,桃尖作流,妙趣天成。

它以連枝切開的交桃作杯,內外壁平整烏潤,整個杯將桃的枝、葉、果有機相聯。

桃子豐碩肥大;與杯柄相連的枝乾,古老蒼勁,盤屈連叉,蘊含“此桃3000年一生實”之意。

▲聖思桃杯底

參差扶疏的大小桃葉,緊貼杯壁,顯得意氣風發。枝端上的小桃,為老樁增添了活力。

而稍稍伸出的葉端、小桃和枝乾,處於同一水準面上正好三足鼎立,成了杯底的三個支撐點,使桃形杯穩定在底座上。

▲閬苑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

桃形杯外沿下方,刻有七言詩兩句,選自唐朝詩人許碏的《醉吟》前兩句,“閬苑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署名“聖思”,並鈐“聖思所作”小印一枚。

聖思桃杯是一件構思奇巧、製技精妙的紫砂藝術極品,是紫砂傳器中的經典之作,可謂千古一器!

孤品悲鳴

朱可心、汪寅仙等大師齊心仿製

1959年,在發現“聖思桃杯”這件珍寶時,紫砂工藝廠廠長薛如友向南京博物院提出,要將聖思桃杯借回廠仿製,最終把寶物借回。

紫砂工藝廠召開會議決定,由朱可心仿製,汪寅仙隨師父朱可心學仿。

▲朱可心與汪寅仙

朱可心大師每天面對桃杯細細觀察,反覆推敲,起早摸黑,夜以繼日,琢磨如何才能做到形似神似。

三腳定位,每張葉的大小、正背長短,高低、整體的布局、畫面的疏密,稍有差錯整體就別扭,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邊摸索邊改進。

▲汪寅仙 聖思桃杯

為保護好作品原件,要在宿舍裡製作。冬天室內沒有取暖設備,深夜寒氣逼人。

朱可心大師用一條長圍巾雙層疊起搭在肩頸上,披著一件舊棉大衣,坐在床前桌旁仿製。常常做到深夜兩三點鍾,聽到雞叫才放手。

▲汪寅仙製聖思桃杯

就這樣做了四個月,終於成功複製完成。

今天,我們有幸能在博物館裡看見這件精巧的紫砂藝術品,歷盡時代芳華,仍絕妙無比,引後世讚歎!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