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照片:傳教士鏡頭下的河南,八十年前的許昌

傳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中一部分傳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很少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明萬歷年間,耶穌會士率先入華,掀開了明清時期中西方科學與文化交流的序幕。

傳教士將西方教育傳入中國,先後建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天津工商學院,震旦大學,複旦大學 ,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等二十餘所大學。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據《許昌縣志》記載:“唐代曲環衛陳許節度使兼許州刺史時,修築土城,並導潩水注入護城河。”然而,當時的城牆風貌無任何史料可查。明嘉靖時,許昌護城河基本形成,城垣經過休整,“許州城周圍九裡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廣一十丈一尺”。這是關於許昌城牆目前有清晰記載的最早史料。

由於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加之戰爭破壞 ,新中國成立前古老的許昌城牆“遍體鱗傷”。為了修複千瘡百孔的城市,20世紀50年代,政府決定推平城牆進行綠化。平整之前,上面設有城垛,還有人行道。推平後,在城牆外坡種植桑樹、楊樹、桃樹、杏樹、蘋果樹、梨樹等。

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民國12年(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洛,洛陽成為河南省會。“七七事變”後,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民國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河南記憶,1938年。資料:ELCA】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