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福特!你的Model E哪兒去了?

  來源:42號車庫 作者:阿虎

  雖然特斯拉 Model 3 火得如日中天,但馬斯克對沒能給這款車弄到心儀的名字始終耿耿於懷,所以總是找機會要懟一懟在車型命名上和他作對的福特。

  周產量過 5000 接受採訪吧,末了不忘把自家非常有活力的工廠的和福特的比一比,諷刺福特的工廠是太平間。

  投資者質疑特斯拉燒錢吧,直接回答說你該去買福特的股票。

  不過福特心裡更不好受,百年企業被一個年輕小生嘲笑,羨慕嫉妒恨溢於言表。

  你周產過 5000 就那麽嘚瑟,還搭個臨時帳篷來趕工,我 53 秒就下線一台 F-150 呢。

  你電動皮卡有啥了不起,我的 F-150 可是從 2015 年就有你炫耀的這些功能了。對了,聽說你家服務車用的都是我的皮卡和貨車,是吧?

  你每天除了燒錢還是燒錢,我可是經歷過經濟危機自救的,賺錢能力很強的好伐?

  但這些說了都沒用,特斯拉還是以 529 億美元的市值超越福特成為了美國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

  為啥? 

  因為支持特斯拉的投資者的意見是:馬斯克將會革新整個汽車和能源行業。

  這是一個世紀前福特做的事情。 

  真是諷刺。

  輝煌的 T 型車為何衰敗

  一款經典車型可以通過不斷的創新更新而經歷很多很多年。

  福特 T 型車的輝煌眾人皆知,但它慘淡的下場卻鮮有提起。

福特 Model T福特 Model T

  到 1926 年,全世界總共有 2500 萬輛汽車。T 型車在 1927 年停產前的 19 年裡,總共賣出了 1500 萬輛。

  在 T 型車存在的後 10 年裡,它的產量已經佔到美國汽車產量的一半,它的生產率曾達到每 10 秒鐘一輛。

  但在 T 型車剛上市時,也曾遭遇了“生產地獄”,對撲面而來的訂單供不應求,福特經過對工廠的簡單改造,9 個月生產出了上萬輛 T 型車。至於重要的工業變革標記流水線,那是差不多兩年後的事。

  如此暢銷,生產效率如此之高的T型車,為什麽只存在了 19 年? 

  因為福特拒絕擁抱變化。

  不用說裝配更新,甚至連顏色,福特都隻給車主們一個選擇——黑色。T 型車在它的 19 年生命中基本沒啥變化。

  但是時代的發展不會因為你引入標準流水線,帶領整個汽車行業邁向燃油車市場後停下來。市場需求是不斷前行的。

  隨著諸如液壓刹車等汽車技術上開始落後,福特自己把佔據美國汽車市場半壁江山的位置慢慢的拱手讓給了通用。通用雪佛蘭在 1919 年的市場份額只有 10%,1923 年達到了 34%。而在 1927 年,福特只能讓T型車黯然離場,這一年,通用雪佛蘭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 85%。 

  而福特,直至今天,也再也沒能回到美國最大的汽車企業的位置。 

  T 型車憑借劃時代的技術革新敲開了燃油車世界的大門,卻因為保守而固執在門口倒下了。

  Model E 的歸宿

  雖然 T 型車的收場慘淡,但依然是福特最值得驕傲的車型,所以福特對 T 型車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

  這表現在後來的車型命名上。

  估計馬斯克的車型命名方式是跟福特學的,打算全部排字母上陣。當年福特的車型可是 Model A、B、C、F、K、N、R 和 S 一網打盡,有一款叫 Model AC,都算另類了,然後才了 Model T,也就是 T 型車。

  馬斯克給特斯拉的車型排了 4 個字母,S,E,X,Y。跑車另算。

  不過這個性感的小心願被福特截胡了。福特死活不讓特斯拉用 Model E。

  2013 年福特與特斯拉爭先注冊 Model E 商標,最終福特獲取了資質。 

  有說法稱福特這麽做的理由是 Model E 的發音很像 Model T,所以福特不允許其他車企使用該名稱。

  當年一位福特的發言人告訴 CNN:“福特和特斯拉 2010 年達成協定,特斯拉同意放棄注冊或使用 Model E 名稱。之後特斯拉尋求注冊 Model E 商標,福特堅持特斯拉應該遵守當初的協定。該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而馬斯克則用調侃語氣將此事畫了個句號:“福特要殺死 SEXY組合……這很糟糕。那麽,好吧,我們將不會使用 Model E 名稱。”

  但我們可以從馬斯克諷刺福特的言論中感受到他對此事一直如鯁在喉。

  不過福特能夠讓特斯拉死心不再使用 Model E,但無法影響本來打算以 Model E 的名字面世的 Model 3 日後一飛衝天。

  Model E 到底去哪兒了

  Model 3 如今成為了最受人關注的汽車,那麽福特拚命掙回來的 Model E 去哪裡了?

  福特在 16 年的時候表示,計劃在 2019 年推出全新新能源車系,命名為 Model E 系列,該系列將包括轎車、跨界車等多種新能源動力車型。

  那時候福特計劃投資 16 億美元,在墨西哥 San Luis Potosi 建設全新的工廠用於生產新能源車型。Model E 系列車型將與福克斯共享平台進行打造,其中 Model E 系列純電動版續航裡程預計約為 200 英裡( 322 公里)。新車型推出後,將取代混動版和插電式混動版的 C-MAX 以及純電動版福克斯。

  不過隨著川普的上台,這個投資計劃在 17 年 1 月變成了向密歇根州投資 7 億美元,新能源工廠也泡湯了。 

  福特自 16 年以後再也沒有提到過 Model E。 

  而福特在 19 年準備推出的新車則是這些:

截圖來源:福特官網 Future Vehicle截圖來源:福特官網 Future Vehicle

  從 Model E 虛幻的影子裡,我們看到了福特的態度和價值取向:謹慎,現實。

  福特去年撤換 CEO 的行動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對行業轉型激進的馬克·菲爾茲被撤掉,換上了相對保守的吉姆·哈吉特(Jim Hackett)。

  但是時代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所以轉型在所難免。吉姆在上任後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福特要做“智能世界中的智能汽車”。

  但不是智能的電動汽車。 

  福特已經不再高調地表示打造“電動車平台”了,在現在福特描述的智能汽車世界裡,不管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是可行的。

  為什麽?因為目前電動車不賺錢。

  吉姆的原話是:“特斯拉已經向我們證明的東西是下一代的開創性技術,電動化——消費者很喜歡。但我們認為,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從電動化中賺到錢。特斯拉也沒有。投資者倒很開心,因為他們看到新車型訂購量達到 50 萬輛。那證明了該類汽車的消費需求。”

  福特 CEO 吉姆·哈克特,之前負責福特智能移動部門,包括汽車共享計劃以及無人駕駛業務

  福特前任 CEO 下課的直接原因就是在任期內,股價跌了 40%,銷量跌了 30%。

  市場環境好的時候,福特很能賺錢。1998 年,福特創下了一年獲利超過 220 億美元的世界紀錄。可以對比一下,在去年,全球汽車行業裡最能賺錢的豐田的年利潤也沒能超過 200 億美元。 

  雖然福特在 08 年經濟危機後元氣大傷,但也在不斷調整,力求贏利最大化。比如在今年 4 月,由於需求和盈利能力下降,福特宣布將在未來四年內停止北美市場的乘用車,但 Mustang 和 Focus Active 除外。 

  這並不奇怪,市場是要給最賺錢的車型的。2017 年福特 90% 的全球利潤來自福特 F 系列,這款在美國超級火爆的皮卡車。

  吉姆上任後,福特的轉型方向由純電動變為了混動。目前福特計劃在北美銷售的每一輛汽車或卡車都配備混合動力版本。

  福特的全球市場總裁 Jim Farley 在今年 3 月中旬的一次公司活動中很有自信地說,“我們在混合動力汽車方面做得很好,它們將為我們的最高產量和最賺錢的車輛帶來新的能力和情感。它們還將保護我們的客戶免受更高的汽油價格。” 

  對福特來說,毫無疑問,做混動是有賺錢前景的。對於錢這個事情,福特一向很現實。

  很多年前的一個著名案例說明了福特是一個多麽現實的企業。

  1970 年,福特匆忙推出了廉價的 Pinto 車型以對抗歐洲的進口汽車。這款車型剛剛開始推出時銷量很高,然而消費者很快就發現,Pinto 將油箱設計在汽車的尾部,使得汽車在遭受碰撞後很容易發生爆炸。受害的消費者將福特告上了法庭。

福特 Pinto福特 Pinto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消費者發現,福特其實早就發現了這款車型的缺陷,並且每輛車只需附加一個成本 11 美元的保護裝置就可以防止油箱爆炸。但是福特經過成本分析後發現乘客因為車禍致死致傷所帶來訴訟費用遠低於增加保護裝置所需付出的費用,因此他們決定不為這款汽車的油箱增加保護裝置。

  這個案例使得福特臭名昭著並承受巨額罰款,在商業道德與正義課程中成為了經典案例。

  雖然時過境遷,但有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是沒法變化的。

  但即便是再保守的企業,也不能逆風而行,要不然,T 型車就是前車之鑒。 

  於是,現實的福特選擇了曲線發展,轉型方向為能夠贏利的混動和大家都視為未來的自動駕駛。 

  今年 5 月,福特高調買下了廢棄已久的底特律密歇根中央車站,預計將進行為期四年的重大改造,準備將這裡作為研發自主駕駛車輛的重要基地。

密歇根中央車站密歇根中央車站

  也許,謹慎的福特想證明,自己是可以走一條賺錢的路來邁向新能源世界。至於情懷和理想,從現實的角度講,那是空中樓閣。

  1999 年,全球 133 名汽車業記者評選出福特 T 型車作為 20 世紀的世紀代表車(Car of The Century)。 

  21 世紀的世紀代表車會是誰?

  福特可能沒有這個機會了。

責任編輯:郭明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