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水畫這麽美,為什麽“看不懂”?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在中國畫的三大主題——人物、山水、花鳥中,山水畫所佔的比例是最重的。

畫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領會其中的美,並不簡單。

欣賞山水畫,不是為了看風景

山水畫中的“山水”二字絕不是簡單的風景概念,它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諸多含義和象徵。比如:山是陽、水是陰,象徵著陰陽互補;山是剛、水是柔,體現了剛柔相濟;山是實、水是虛,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虛實相生的概念。

不過,山水畫在誕生之初,並沒有被賦予這樣深層的意義。最初的山水畫只是人物的背景。最典型的就是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這是一幅人物為主的作品,山山水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為場景的轉換而出現,而且在這幅畫中,山水畫比例並不是很協調,可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

《洛神賦》局部

直到隋唐時期,山水畫才漸漸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種。山水畫的獨立主要是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的成熟和發展的影響。著名的山水詩人陶淵明、謝靈運、王維等,他們隱居山林感受自然,過著自由的避世生活並留下了很多描寫田園、山水的詩篇,這是山水畫得以獨立並發展起來的重要推動力。

展子虔 《遊春圖》局部

兩宋時期的山水畫達到了藝術的巔峰,筆墨的皴法已趨向成熟完備,畫家可以用筆墨精微地表現出自然萬象。但此時,畫家畫畫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客觀的自然,通過高超的技藝描繪景物的真實存在。

在北宋時,除了宮廷和民間各自存在有數量可觀的職業畫家外,還有一支業餘的畫家隊伍存在於有一定身份和官職的文人學士中。他們雖然不以此為業,但是在繪畫的創作實踐和理念探討方面,都有顯著的特點和突出的成就,並且自成系統,這就是當時被稱為“士人畫”,後來被叫做“文人畫”的一類。文人畫興起於北宋初期,蘇軾最早提到“文人畫”這一概念,其主要特點是主張以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為目的:取材花鳥竹石、水波煙雲、借物寓意、回避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縛,在藝術形式上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等。文人畫的興起,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在山水畫領域,這種畫風在宋之後通過“元四家”的藝術追求和實踐,成為畫壇的主導。

轉折發生在元代,畫家們畫山水不再是為了客觀地去表現自然、再現自然,而是逐漸轉化為主觀地表現自己的心境。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用了四年,這四年間他畫畫停停,時斷時續,不斷地思考和探索。這幅畫記錄了他的困惑與迷惘,他精神世界的起起落落。在四年時間裡,他悟出一點,就加一點上去,他畫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畫出了心態的變化以及對藝術的感悟。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在技法上,以趙孟頫為代表的畫家們開始把書法用筆運用到了繪畫中。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題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他主張在繪畫中強調書寫性的線條。從此,書與畫合二為一。

明清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多以筆墨的變化來推進,筆墨的內涵也越來越多,逐漸,筆墨一詞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

看不懂筆墨,是因為你不懂毛筆

靜下心,只是欣賞山水畫的前提,要真正入門,還得掌握些門道。

欣賞中國山水畫,欣賞的其實是程式演繹中的筆墨美。正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談論筆墨與自然山水時所說:“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董其昌《仿宋元人縮本畫》

藝術的高妙往往與工具材料有密切關係,要看懂筆墨美,先得了解筆墨的工具——毛筆,了解了毛筆的運用奧妙,有助於感知中國畫的精妙所在。

“為什麽今天大多數人會覺得看不懂中國畫了,因為現代社會已經不用毛筆,連硬筆都不用了,我們用手指在螢幕上輕輕點擊和滑動的方式來接受、傳遞信息,對毛筆的疏遠自然造成無法感受筆墨的精妙,也就對中國畫的欣賞產生了隔閡。”邵仄炯說。中國的毛筆與西方的油畫筆有諸多不同,毛筆是圓錐形的,有筆尖、筆腹、筆根,而油畫筆有點類似扁平的刷子,這就在技術上決定了這兩種藝術所運用的技法是截然不同的。

筆墨中蘊含著中國山水畫的諸多技法。首先是勾、皴、擦、點、染等基本技法。此外,用墨、用水、用色的技法還包括:積墨、潑墨、破墨、灑、拓等。設色的技法有淺絳、青綠、金碧。從畫法上來說還可分工筆、意筆、沒骨等。對這些技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欣賞山水畫時就不再是外行看門道。

筆墨在紙絹上會留下不同的痕跡,如點、線、面,這些筆墨痕跡還有不同的變化:粗細、大小、長短、濃淡、乾濕等等。一幅好的作品其實就是將不同的筆墨形態合理、優良地進行組配,產生有美感的作品。

中國畫的程式,好比畫家的“手眼身法步”

戲迷們都知道,看一出戲,看的是角兒的“手、眼、身、法、步”,即程式之美,不同的角兒即使演的是同樣一出戲、同樣的程式,都能演出各自的風格。欣賞山水畫也是如此,山水畫的程式是畫家通過對自然的全面觀察、深入思考以及不斷地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藝術符號與語言。筆有筆法、墨有墨法,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形象的創造、色彩的配置乃至題篆用印都有一定的程式。有了程式,畫家就有了對自然的認知結構。

中國山水畫的程式主要包括石的皴法、樹法、雲水法、章法等。

《瀟湘圖》

以皴法為例,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卷雲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五代畫家董源擅長以披麻皴表現南方較鬆軟的土石,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瀟湘圖》。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皴則擅長表現山石塊面的分明與石質的堅硬。

該怎樣看懂山水畫?

對於大多數收藏書畫的人來說,欣賞山水畫隻止於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麽?畫得像不像?畫家這種造型的寓意是什麽?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這幅字畫他們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欣賞的方式其實就是線性的思維方式,很片面不深入。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山水畫,一般來說,工筆山水比較容易看懂,因為他描繪的都比較真實。

如果水墨大寫意山水畫,就很難欣賞了,因為它具體,太抽象。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山水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山水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 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山水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山水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山水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山水畫作品中所異塵餘生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麽,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山水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山水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山水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山水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字畫鑒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麽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山水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山水畫上畫的是什麽?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這幅山水畫作者想要表現什麽?是通過什麽手法來表達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最後山水畫的欣賞,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美得體驗、文化知識、生活感受等進行豐富的想象、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欣賞到山水畫的美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