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年癡呆也有真假 焦慮抑鬱會提高發病率 60多歲大伯記性差 兒子天天訓練他講故事

「一見面就被兒子嫌棄,說我記性差,話也講不清楚,肯定是得了老年癡呆。」這兩天,市七醫院舉行老年期癡呆義診,60多歲的張大伯一臉愁容來看專家。因為父子關係不和,兒子工作不順,大伯一直睡眠不好,胃口不好,還總是記不住事情。

老年科主任王征平時見多了老年癡呆患者,為張大伯一檢查,發現他所謂的癡呆癥狀其實是假象,實則存在焦慮、抑鬱。不過王征主任說,這病不治,還真會患上老年癡呆。

被兒子嫌棄總是忘事

張大伯是杭州人,退休後,和老伴還在外面找活乾,有個兒子,35歲,今年還沒結婚,待業在家。

「兒子部門換了七八個,一直找不到一個穩定的工作,不是嫌工資太低,就是嫌乾活太累太辛苦,現在整天待在家裡,我看了著急啊。」張大伯說,他總是催著兒子去找工作,兒子一聽就跳起來,嫌爸爸沒本事,沒有幫他找個好工作,還說他老年癡呆。

張大伯聽進去了,他發現一段時間下來,自己記性確實很差,別人說過的事情,他扭頭就忘了,睡眠不好,做事情不利索,話也說不清楚,整天懵懵的。「別人說的事情容易忘,我兒子就天天講故事給我聽,訓練我複述故事,還讓我趕快來醫院看病。」見到王征主任,張大伯很擔憂。

到底是不是老年癡呆?見到張大伯,王征主任心裡也打了個問號。老年癡呆患者基本都有智力下降的表現,但智力評估顯示,張大伯在正常範圍內,其他檢查也沒發現明顯異常,最終確診張大伯存在輕度焦慮、抑鬱。

「回去要多鼓勵兒子,不要總打擊他,改善父子關係,可以適當吃點抗焦慮葯,學會調節,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聽了王征主任的一番話,張大伯焦慮的心終於放下了。

老年人長期抑鬱易引發癡呆

「這樣的老年人還挺多,尤其是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長期關係緊張,很容易焦慮、抑鬱。」王征主任平時坐診老年記憶門診,隨著人口老齡化,門診中60%以上的患者是老年癡呆,且發病率逐年上升。「需要注意的是,焦慮、抑鬱長期反覆發作,患上老年癡呆的概率會比一般人大。」

話少、發獃、興趣下降、情緒低落,都可能是抑鬱的表現,但生活中,許多人會把抑鬱當成「老糊塗」,沒有及時入院就診,結果耽誤了治療。除了像張大伯這樣實則抑鬱的假性癡呆患者,門診中,還有許多真性癡呆的中老年人。

「老年癡呆與年齡相關,年紀大了大腦萎縮,患病的概率就大。」王征主任說,老年癡呆通常60多歲發病,但現在也有四五十歲就患上早老性癡呆的中青年人,他們可能與遺傳有關,早發現可以延緩疾病發展。

在市七醫院,還有許多八九十歲的患者在接受長期治療。王征主任說,老年癡呆本身不會致命,但後期會因為肺部感染、吞咽困難、心功能變差等影響壽命。「以往發病後平均只有10年壽命,如今醫學發達,照顧得好,疾病控制得當,許多患者可以生存15年以上。」

退休後別悶聲不響窩在家裡

「許多老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睡眠不好、記性不好的困擾,他們心裡往往有許多事想找人傾訴。尤其是退休後悶聲不響窩在家裡,比較孤獨、不和外界交流的老人,子女親朋都應更關注,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王征主任說,這類老人容易抑鬱,患上癡呆的風險會更大。

要預防大腦退化或出現心理問題,老人自己也要走出去。「平時要合群,退休後要有自己的生活,跳跳廣場舞,和同齡人聊聊天,心裡有事要說出來,別悶著。飲食別太油膩,多吃水果、蔬菜、堅果,保護血管健康也對大腦有利。」

王征主任說,真的患上了老年癡呆,家人也要讓患者做些折衣服、掃地等簡單的事情。有些老人一進養老院,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也不與人交流,每天被動坐著看電視,癡呆的癥狀反而會加重。

王主任提醒,要注意老年癡呆的早期癥狀,如果老人記憶力變差,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以前開朗,慢慢不願意講話,變得內向;原來很大方,現在很小氣自私;以前性格很好,現在疑心病很重,脾氣暴躁,就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老年記憶門診進行檢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